- 收藏
- 加入书签
职业院校开展基于PBL模式的劳动教育课堂革命
内容摘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颁布前后,学界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研究出现了新的热度。但现有国内研究内容多侧重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念,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劳动教育价值体系、课程设置思路。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较少。本研究将在系统研究PBL这一项目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PBL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具体模式,展开劳动教育的课堂革命。
关键词: PBL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 课堂革命
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课堂革命的必要性
根据2020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精神,职业院校必须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自我管理生活,提高学生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通过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创意物化能力,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2020年,陈部长在《人民日报》刊文,提出要突出劳动教育重点,组织学生实实在在地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磨炼意志,体认到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要面对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学会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塑造自己,提高自身素养。劳动教育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决不能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灌输。
在此背景下,PBL项目教学作为一种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对于开展劳动教育的课堂革命具有天然适应性。
二、PBL教学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美国专门研究PBL教育的巴克教育研究所指出PBL项目的核心要素,其中包括:一个包含核心知识的挑战性问题;学生在相对较长时间的持续性的探究;基于真实场景、融入真实问题的项目;学生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学生能够在项目的不断迭代中学会反思;学生能够基于同伴和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项目的公开展示。
PBL的核心要素完全符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需要把握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五个关键环节。以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为例。比如,在要围绕劳动为什么、是什么问题的问题上,教师将会重点突出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在老龄化社会中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自豪感,培养责任心,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在围绕淬炼操作、项目实践方面,教师通过与专业相关的项目,让学生会劳动,强化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专注品质。比如,学生将以小组为团队开展“如何为卧床的老人洗头”“如何设计糖尿病老人的健康食谱”等项目,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完成真实、综合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在反思交流、榜样激励方面,教师设置“那些金牌养老护理员的故事”,学生通过讲述90后金牌养老护理员张文静等榜样的故事,围绕劳动价值意义的建构,树立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总结、交流,促进学生形成反思交流习惯,激发劳动热情。
三、基于PBL模式的劳动教育课堂革命的建设内容
(一)师生共建鼓励成长型思维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与学习密不可分,有专家称其为“隐性课程”,强大的文化能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支持团队协作。劳动教育的课程文化必须严格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的要求,建设“教师为学而教,学生为成长而学”的课堂文化,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是指导教练,为学而教;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为成长而学。
具体而言,首先,师生要共同制定并遵守劳动教育专属的课堂行为准则。老师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团队活动,那么老师也要结合学生专业讲解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开展针对性教学。比如,在面向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选取的案例和设计的实践任务都应该是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师可以将“90后养护护理员”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这是教师为其设计的个性化课程内容。其次,教师需要为学习赋予意义,让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真实的社会发生联系。 比如,在日常生活劳动实践的任务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疫情防控校园封闭式管理的社会现状,设计“怎样才能过好疫情封空下的每一天”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宿舍环境整理、学习目标设计、情绪管理三个维度体验自我管理的方法,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最后,教师要启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一种“看见—思考—发问”的思维习惯。同样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有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项新技能,有的却只能持续打游戏,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引发学生思考。
(二)重构核心知识、构建与真实社会直接相关的实践项目
PBL课堂不是直接从项目实践开始,而从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识开始。因此,教师需要将劳动教育的核心知识传授给学生,当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后,才能将知识带入真实的情境解决问题,学会手脑并用。
劳动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教师需要在研究学习《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劳动教育教材、相关专业的行业标准等材料寻找劳动教育的关键概念和能力,确认与这些关键概念和能力相关的一系列知识和技能(表1)。一般而言,我们从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三个角度对劳动教育的核心知识进行分类,并辅助以护理专业相关的案例和项目,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法律法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核心知识。
在学生掌握劳动核心知识基础上,设计与学生专业和生活直接相关的驱动性问题(表2)。这一环节是设计基于PBL的劳动教育课程革命的重点,也是难点。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灵感不仅来源与教师,也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比如,在设计“美丽宿舍我的家”这一实践任务时,为保证项目可行性,教师提前在大约100名学生中进行调研,其中85%的学生对整理宿舍这一任务不感兴趣,他们觉得“太简单,没兴趣”。但学生处的宿舍管理人员却反馈学生的宿舍管理能力很差劲。面对这样的矛盾,教师再次深入调研才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不是不会整理,而是不愿意整理。而这个问题也才是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将“美丽宿舍我的家”的实践项目改为“如何过好疫情封闭环境下的每一天?”
(三)善用工具管理项目实施,提高学习效果
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尤其在面对相关较长实践的实践任务时,会出现任务管理的漏洞。因此,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PBL课堂进行有效管理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也能够确保学生能够按时提交高质量作品。
首先,要明确团队分工,建立更加有效的团队合作。几乎所有的PBL项目都会有团队合作,但团队合作的效果却有好坏之分。为了让团队合作的效果最大化,教师应采取一定的策略。比如每个团队确定名称、建立团队合作公约,明确团队成员的分工,并将分工具体化。
其次,要进行时间管理,确保项目如期完成。一般PBL项目的持续时间要两周左右。而在这期间,学生不仅有其他课程,还有其他社交活动,时间很紧张。有的学生对项目很感兴趣,但是不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致使项目无法完成。教师应在项目开始前向有需要的团队提供帮助,为其搭建帮助项目完成的支架。比如,在创造性劳动环节,老师可以对护理用具创意秀这个持续三周的大项目进行分解。第一周搜集痛点,确定用具和改进方向;第二周设计改进方案,进行意见反馈;第三周制作实物、演示PPT或者介绍视频,通过将大项目拆解成小项目,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最后,善用信息化工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劳动教育的课程革命不仅要培养学生劳动的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提高劳动的效率。比如,在信息社会,学生在面临劳动任务时,就需要学会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各种问题。针对团队成员不能统一时间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金山文档等在线协作工作。针对持续时间长的项目可以使用在线日程表、任务跟踪器等工作。针对教师为学生团队提供的支持,可以使用百度网盘、在线公文包等工具。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
(四)全程评价与反思,促进学生个体和团队的共同进步。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在基于PBL模式的劳动教育课程革命中,教师强调更深层次的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因此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成长档案袋、真实评价和同伴评估都是传统考试的重要补充。
成长档案袋是学生在执行项目中的记录,是一种增值性评价,真实反映了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在劳动教育的PBL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做出”什么,还要求学生能够报告自己和小组为什么这么做,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项目是如何迭代的,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反思和复盘能够有效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水平。
量规对学习实践的评价和学习成果的评价都至关重要。作为一种评价指南,量规列出了学生表现的特定标准,描述了在这些标准上的不同表现等级。学生通过参考量规的不同等级,能够为自己和同伴的表现作出评价,也能够为下一次的表现树立目标。
项目的公开展示是PBL学习成果是指在项目化学习结束时产生的作品、产品或者报告等。在创造性劳动的教学中,教师团队会将几个班级学生的劳动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这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劳动精神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讲授各行各业的劳模故事。尤其是护理专业学生讲述“新冠疫情中的护士先锋队”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职业自豪感。
及时反思,促进进步。劳动教育也格外注重反思,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劳动知识、参加劳动实践之后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合作。比如,这个项目哪里还可以再完善?如果我是患者,我会希望这个东西有哪些作用?如果让我再做一次,我会在哪里进行更改?这个项目中我做的最成功的地方是哪里?我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等等。
(五)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如盐在水。
课程思政是劳动教育课堂革命的重要内容。在课程进行PBL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提前设置好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使之做到如盐在水,润物无声。比如,在讲解劳动法律体系时可以引入《职业教育法》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要,从而更确立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信心。在讲解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时,学生进行护理工具创新实践时,教师可以引入全国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故事,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朋辈激励”更能够让学生看到将工匠精神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法,从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些课程思政点随着PBL项目实施的过程逐渐渗透,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总之,劳动教育是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平台,开展基于PBL模式的劳动教育课程革命不仅能够让劳动教育与各专业学生密切融合,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教育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实践劳动,形成劳动反思。此外,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能够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从而真正提到学生的劳动素养。
参考资料:
[1]呼世杰:《劳动教育“六融入”模式的实践形态和推进策略》.[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8)
[2]马开剑.《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境界》. 2019年4月.光明网
[3]叶克表.《劳动教育的“五新”探索》.2020年6月.中国教育新闻网
[4]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8月
[5]方艳丹.《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年9月
[6]葛珊. 童红兵.《新时代专业育人、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新模式探讨》.[J]中国培训.2020(01)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刘国中,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作者张春青,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此文章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项目式教学”培养高职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10701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