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校园欺凌行为防治策略研究
摘要: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扰乱了学校教学秩序,破坏了社会和谐。随着欺凌性质愈发恶劣和社会媒体的公开曝光,学校、家庭与社会逐渐形成了反校园欺凌共识。寻找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成了三方刻不容缓的事业。探寻适应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欺凌新思路,应发挥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校园欺凌;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小学教育
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我国的校园欺凌情况不容乐观。2019-2020年,华中师大有关校园欺凌现状的调研数据显示,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32.4%,且欺凌问题突出表现在10~14或15岁左右的学生群体中。校园欺凌现象的频发性和低龄化决定了实施预防与干预的必要性。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形成三方合力,提出防治的新思路、新策略,可以对校园欺凌行为“重拳出击”。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概述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概念界定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明确主体责任的基础上联动配合,保持一致的教育思想信念和教育行动,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1]2021年3月,国务院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从政策层面将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纳入教育发展新规划。
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可追溯到社会协同思想和协同学,而社会协同思想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社会发展理论时就已经形成。[2]协同学为三方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地解决了协同育人过程中如何形成合力、保持动力、及时反馈和保障到位等问题。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基本特征
第一,必要性。学前阶段,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着教育的责任;入学后,学校教育不仅追求智育,更提倡五育并举,要求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社会性能力。由此可见,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当下高质量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第二,时代性。《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促进协同育人作为根本性任务,提出以促进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构建为主要目的,积极推动家校协同的改革与发展,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学校办学质量。[2]
二、校园欺凌行为及防治现状
(一)校园欺凌行为的概念界定
校园欺凌行为的本质是学生因为遭受人际关系压迫而导致欺凌受害者对自我身份认同异化而造成的巨大心理创伤和严重精神痛苦。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现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校园欺凌这一敏感话题逐渐被曝光,引发了教育界学者的广泛讨论和反思,反欺凌开始向理论化发展。十多年来,虽然国内出现过一些范围小、周期短的反欺凌校园实践,但此类试验均呈现出零散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截至目前,我国已有的反校园欺凌干预措施实施效果缺乏评估,且尚未形成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干预经验或方案。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校园欺凌行为防治策略
(一)从家庭教育入手塑造“反欺凌”性格
教育部在《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中特别强调,要从家庭氛围、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三个方面重新认识家庭对于校园欺凌治理的重要意义。立足于家庭教育,可以从孩子的心理建设方面出发来防治校园欺凌。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重视亲子关系的建立。孩子对外的表现,往往是其对家庭内部成员态度的缩影。通过互动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且对于孩子的性格塑造具有长远意义。
第二,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孩子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会理解和尊重,避免恃强凌弱心理的产生,更好地与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友善相待。
第三,重视挫折教育。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可以培养其不怕困难的精神,使其能够理性消化负面情绪,不以暴力的形式发泄不满,避免了校园欺凌的发生;另一方面,孩子形成了独立意识和正义感,就会在受到欺凌后保持清醒和冷静,或是在目睹欺凌事件发生时有勇气挺身而出。
(二)立足校园主阵地,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和大部分欺凌现象发生的第一现场,学校应当承担校园欺凌问题的主要责任,成为反欺凌治理的第一把手。
第一,设置“情境式”反欺凌课程。借鉴芬兰中小学反校园欺凌计划,打破传统思维方式,通过模拟情景课堂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不同角色,让学生对校园欺凌产生更为清醒的认识。
第二,发挥学校课后管理制度优势。在“双减”背景下,各中小学均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而校园欺凌常常发生在放学后。通过这种课后监管,有利于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形成防治校园欺凌的良好反馈机制,有效降低欺凌发生率。
(三)将社会力量作为防治校园欺凌行为的外部补充
图尔库大学的研究表明,旁观者是校园欺凌事件中最容易被改变的群体,只要他们做出努力,欺凌行为就会被立刻终止。引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或者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直接介入,可以形成常态性、针对性的引导与影响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自护意识,形成团结互助的观念。提升旁观者干预校园欺凌的能力,是社会力量为防治校园欺凌能够做出的巨大贡献。
四、结语
家校社协同育人规避了三方分离式校园欺凌行为防治所产生的问题,有效形成了综合发力和良性互动。反欺凌的实现既是家校社共同努力的付出,也将作用于三方,并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资源共育等途径,打通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墙”,将校园欺凌的防治贯穿于学生从家庭走向学校再步入社会的全过程中,实现学生全方面发展,最终回报家庭、回报学校、回报社会,达成彼此成就、相互促进的三赢目标。
参考文献
[1]倪闽景. 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进行顶层设计[J]. 人民教育,2021,(08):19-22.
[2]任晶惠,余雅风. 论推进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的关键节点[J]. 当代青年研究,2021,(02):20-26.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校园欺凌行为及防治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S202211079119)
第一作者:王羽婵(2002.9),汉,女,四川达州,本科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从事学校教育,学生发展
第二作者:徐子桐(2001.11),汉,女,四川南充,本科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从事学校教育,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