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探究
摘 要:社会事业的大发展、科技产品的自主创新、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大量应用普及,推动了中国传统的企业审计的业务方式的大创新,信息化网络审计大大加快了广大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积极推进会计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方式对于审计内容和范围的限制,切实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于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应当加大力度开展对信息化审计的研究,强化引入各种新型科技和理念,为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注入全新的活力,更加准确有效地识别和应对审计风险。
关键词: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信息化;策略探究
引 言
会计风险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计划的重要部分。内部审计要立足于企业当下运营情况,检查并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围绕企业经营方向和战略部署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内控体系,以高效的内部审计为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降低企业的经营会计风险。
1 会计审计信息化概述
会计审计信息化是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具体是将传感、通信、计算机控制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集成应用在审计工作中,从更多层次全面改造审计工作的业务流程。会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后,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可以利用该数据库快速、准确地查找和计算相关数据。这是对传统审计工作方式的一种更新,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会计审计模式有很大区别,具有普遍性、集成性、动态性、渐进性等特征,不仅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还能提高企业的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的专业水准。但这种审计模式的出现无疑对企业审计工作所涉及的基础设施,也就是信息设备和网络系统、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企业在应用信息化审计手段完成审计工作时,会出现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过关、审计内容的复杂性显著提高、审计准则和审计制度不够全面、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完善等问题
2 会计审计存在的风险因素
2.1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不受重视
管理者们对企业审计信息化概念的科学意识较为薄弱,一些现代企业的核心管理者没有形成较为准确系统的关于内部财务审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正确概念,普遍存在着企业管理者将财务信息化工作理解成为仅仅给每位员工都配备一套电脑,甚至还只是将电脑和强大的计算器、文件库融为一体等陈旧狭隘的错误思想,存在这种思想的管理者即使已经在办公电脑设备基础上做到信息化全面普及,也很难实现在日常审计监督工作环节中,完全发挥办公电脑提高审计工作速度、质量和会计信息准确度要求的作用[1]。再者一些管理者本身对企业电脑的使用、管理经验匮乏,自身理论知识能力欠缺,对公司电脑系统的开发使用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怎样在进一步加强管理信息知识能力提升上下工夫,导致内部企业审计工作信息化手段很难有效渗透进入到内部企业审计实务工作开展的方方面面,所以从本质问题上讲还是停留在传统电脑的简单操作应用方式上。在经济信息化水平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审计执法部门、执法人员往往需要不断主动获取一些最新发展的经济数据信息,由于企业一些内部管理人员普遍对企业审计电算化工作尚缺乏足够了解和认识,往往容易忽视掌握这些会计电子化动态信息的工作反馈,对电算化审计业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2.2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审计风险
从数据本身来看,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健全和执行情况对大数据审计有效性产生一定影响,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将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审计时将不真实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难以识别出漏洞和弊端,掩盖了重大错误,产生较大审计风险。采集数据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被审计单位提供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没有好的验证方法进行识别,往往会存在人为修改财务数据及用虚假资料伪造经济业务的情况,无法保证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外,审计机关的审计平台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之间目前未能实现数据访问与共享功能,出现被审计单位不提供或不完全提供数据的情况,数据存在不完全、不连续、缺乏时效性的情况。
2.3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业务不熟练
一方面,内审信息化管理相对独立于传统的手工内审管理,对专职审计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能力和操作独立性要求较高,现有审计人员专业配备体系在适应传统审计要求下尚能发挥出来较好的实际效用,但大部分的审计工作人员本身的计算机专业水平未能适应从传统的审计业务向审计信息化转变,部分地方审计和机关基层审计的队伍结构老化、电脑技术操作仍然不熟练、相关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内审的信息化和硬件利用率较低、设备的更新速度较慢[2]。另一方面,内部实施审计业务信息化工作需要同时熟练地掌握审计专业知识和高级计算机能力,对复合型人才岗位的需求正快速大幅增长,要求对他们培养既强调要能够合理设计利用各类软件及其支撑系统环境,又要强调熟练掌握审计操作规则和作业流程,还要做到对处理的不同经济类型业务应该正确采用的工作方法、选择采用何种分析软件要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而目前这种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也恰恰是很多企业所缺乏培养的。这些都对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信息化战略的有序推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由于目前企业中缺乏人才入职式培训、外派式研习培训等人才快速培养的途径,导致当前企业人员整体结构中仅有极少数人员能对企业内审系统信息化程度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将其全面引入企业各部门中,尚无法推广。
2.4审计方法滞后带来的风险
大数据时代,审计手段不足和审计方法落后会制约审计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内容、时间安排、审计形式、结果应用等没有制度化约束,整个审计流程不完善,尤其是对审计方式、内容、对象、频率等不明确,在构架审计系统闭环管理方面不到位,往往会因为某一环节的问题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审计手段与方法缺乏创新,也表现在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审计工作中的意识弱,现场核实取证缺乏实效性。
3 会计审计信息化的管理策略
3.1提升企业风险意识
针对会计审计工作而言,其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诸多风险,再加上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相对复杂,这便导致我国企业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一定的不利因素,信息化审计的开展则会加深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企业未来需要不断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具体来看,应当在企业日常运营的过程中积极向其宣传各种法律知识,加大财务工作者的培训教育力度,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法律和风险意识,并应用在工作中提升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3]。部分人员有可能会恶意诱导企业审计人员,从精神以及物质等层面引诱员工,进而导致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出现较大的漏洞,所以企业需要根据过往案例向员工发出警示,以有效避免类似事故的出现,充分展现出审计工作的实质性作用,尽可能降低企业所面临的资金损失。
3.2加强信息化审计环境建设,防范审计风险
做好大数据审计工作,深刻认识信息化时代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新挑战,推动大数据环境建设,防范审计风险,应强化大数据审计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审计工作信息化水平和规范化水平。审计机关应加大对软件、硬件方面的投入,优化软件系统,完善硬件设施,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审计模式,还要推动审计系统与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对接,可以实现与被审计单位信息化审计模块整体构架、业务流程、信息数据等方面的有效对接,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和合理应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3.3提高内部审计结果的转化效率
首先,要致力于提升内部审计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职业素养,使其用严谨的工作态度去分析、调查并提出合理的处理措施,将具体的指导意见给到会计风险管理工作者,从而降低会计风险。其次,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做到积极配合,在财务部门工作绩效考核形成过程中需参考内审结果和意见,借助管理制度的激励性和约束性提升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再次,以组织审计会议的方式引起决策层的注意,让其明白内审的重要意义,对内审工作的开展予以必要的支持[4]。最后,需要对企业无形资产加以重视,将著作权、知识产权、商标权等在对外传递信息时充分体现出来,最终将其转化为可以用于投融资或其他领域的有用价值。会计部门要高度重视无形资产,将其纳入会计风险管理内容中,同时构建对应的具体明细,助力企业内审的监督审查工作顺利进行。
3.4积极建设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概念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形成海量数据的集合,这一概念的提出正好迎合了当前提出的审计全覆盖要求,同时审计力量的不足也亟须新技术的支持助力。如何搭建一个功能完善,单位系统间能够有效衔接的数据平台成为当务之急。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就是及时快速形成数据集合,并加以传播和利用。在以往的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对于数据的收集主要是通过浏览单位的账面记录、现场盘点、函证等方式。在大数据环境中,企业的数据管理可以逐步实现电子化,审计人员可以从财务或者其他软件中直接获取相关的数据[4]。目前面临的困境是审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端口衔接不够顺畅,数据平台的搭建任重道远。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运用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动态审计和全面审计。审计信息化建设依赖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环境,形成数据收集、存储、筛选、利用的模式,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探索、利用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企业上下各级的相互配合,经历一个漫长的动态培养成熟过程。
3.5构建现代企业信息化审计体系
首先,要积极引入信息化审计工具。由于经营项目多、责任主体多、工作流程复杂,导致企业审计工作内容繁杂且范围较广。因此,有必要合理利用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让审计工作贯穿式地覆盖企业的每一个运营管理环节,全方位开展责任审计、流程审计和绩效审计,及时发现风险点以快速精准地规避问题,提升会计风险管理水平。其次,要围绕信息化审计工作模式适当调整审计制度。在现代信息化审计背景下,企业要顺利推行工作,就要构建有针对性的审计制度[5]。具体要从工作流程、组织架构、责任分配、权利归属、利益划分等多个方面进行划分安排,促使内部审计逐步形成具有灵活性的工作形式,并且能够根据会计风险管理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审计调整。信息化审计工作模式有助于财务部门及相关职务部门及时发现管理中的不足和漏洞,快速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保障企业整体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3.6培育专业人才
为使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功能作用可不断增强需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学习理论知识及先进审计方法,对建筑企业固有审计案例进行分析,鼓励审计人员辨析、探讨、创想,营造民主性较强的培训氛围,确保审计人员可增强专业素养、道德修养。值得一提的是,内部审计人员专业化培训需与建筑企业会计活动新方案的实施、新制度的推行、新技术的引进保持同步,以免审计人员与会计管理现状脱轨,可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制定满足现阶段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需求的工作计划,亦可立足实际自主强化专业素养,弥补工作短板,使之可在会计风险管理中有效发挥决策服务作用、监督等作用。专业人才培育方案需与岗位绩效、职责监管、会计风险管理成效挂钩[6],为的是发现审计人员无法完成工作任务的内因,根据审计实况制定配套的培训计划,以免培训内容空泛、低效、盲目、笼统,继而通过专业人才的高效培养为内部审计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3.7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
审计风险的出现大多是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重视审计风险、责任意识不强所导致,而审计工作人员工作的懈怠则主要是因为企业缺乏对审计工作的监督,没有对审计部门的工作进行严格要求,也无法采取更专业的手段审核审计工作的成果。为了改变以上情况,企业必须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通过确保审计工作符合要求、审计效果达到标准、审计责任明确落实,保证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符合防范风险的要求。而对审计工作的监督需要审计部门责任人员的积极配合,因此企业可以建立奖惩体系,以更直接的方式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领域的拓宽既会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会为其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会计审计便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然而传统的审计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所以有必要针对其信息化策略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究,以有效应对当前普遍面临的会计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顾叶松.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2021(34):175-176.
[2]李蓓蕾.大数据时代下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J].现代商业,2022(09):182-185.
[3]朱巍.信息时代企业审计风险形成研究[J].财会学习,2022(04):126-128.
[4]董理.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作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0(05):26-27.
[5]曹祤.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19(07):113-114.
[6]陈卓然.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及信息化审计方案研究[J].财会学习,2019(4):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