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风采媒体号
哈尔滨技师学院(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 150025

摘要: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引,深化新时代技工教育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学生中心、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根据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国家职业标准,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程序与方法,结合技工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和特色,构建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黄炎培、职教思想、人才培养、新能源汽车、质量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专业建设相关文件的指导下,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引,深化新时代技工教育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学生中心、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根据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国家职业标准,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程序与方法,结合技工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和特色,构建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因此,需要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方法和一套合理的培养标准,这将有助于识别和评价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推进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模式改革。

一、评价主体与实施

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主体涵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督导、二级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学生实习实践单位、家长等利益相关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统筹协调、指导监督,为评价过程提供总体框架方案;二级院系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组织与实施的责任主体,成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小组,系主任为组长,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专业负责人为评价工作实施责任人。

二、评价方法

(一)定性评价。定性评价主要通过研讨、座谈会、电话访谈、走访等方式,听取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意见或建议,以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相关要求。

(二)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原始依据,进行定量统计与分析,获得专业合理性评价结果。

(三)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可运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工作页评价、实操考核评价、课程调查问卷、访谈、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等。

(四)直接评价。直接评价是基于对应课程目标的结果进行达成度评价,结果供学院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专业负责人和任课教师讨论。

(五)间接评价。间接评价是基于任课教师和其所教学生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调查结果进行评价,主要通过对任课教师和其所教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结果分为完全实现、较好实现、基本实现、较差和很差五个档次。

三、评价过程与内容

(一)明确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专业化”,即素质和技能并重。基于“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念,确定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学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都围绕这条主线展开,在工学一体化实施、考核评价等环节,营造良好的教学与考评环境,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二)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体作用。技工院校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和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把课堂学习与操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新体系、新课程、新方法、新课堂,促进自我学习。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优化和整合,将思政内容、产业趋势和技术发展引入课程,创新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

(三)发挥企业育人功能。从主观上讲,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创造经济价值,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更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支持,推进生产实践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探索校企深度合作与实践充分发挥用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四)扩大校企合作,加强双向交流沟通。强化企业参与积极性,构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探索企业学徒培训新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为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可采取冠名订单班培养模式、实施“双导师制”模式、引入“校中厂”等模式。

(五)探索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人才评价的基本目标是评价人才、激励人才和发挥人才价值。因此,在人才评价模式改革中,必须坚持以结果为导向,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树立以使用评价为目的的工作理念,加强评价结果的共享,避免重复评价。

四、评价结果及应用

通过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新能源汽车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适合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需求,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继承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理念,也践行了人社部工学一体化改革方案的实施,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下的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开拓性、改革性的课题研究,既总结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经验,也提炼了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的成果,形成了规范的、可操作可传承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为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黄炎培职业教育课题的研究是职业教育理念的应用于实践研究,也是工学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是以校企合作、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题研究,更符合企业用人需要,更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2.周汉民.理必求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3.周汉民.敬业乐群[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4.周汉民.双手万能[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5.喻忠恩.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