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舞蹈生态对云南德宏地区傣族舞蹈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风采媒体号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舞蹈生态对云南德宏地区傣族舞蹈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为根据进行分析,从舞蹈生态学作为切入点,确定自然的或社会的诸多因素中以何种方式影响着傣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不同舞蹈的产生、存在、发展的规律,研究其特点的形成。

关键词:舞蹈生态;德宏地区;傣族舞蹈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把自己的灵魂和生命的物质联系起来。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活动。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傣族舞蹈的生态对其产生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其独特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美学文化等方面却有着巨大的影响,也会对这个环境中的人们的体态和步态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在民间舞的基本结构、舞步和旋律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以此研究基点,对舞蹈生态以及民族文化的研究,是民族舞蹈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德宏地区傣族舞蹈的舞蹈生态因子

舞蹈生态学把以“舞蹈”为中心,“舞蹈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发展和变化的”,对其有影响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被称为“生态项”。 例如,傣族舞蹈的生态学特征与其所处的热带自然环境、水稻种植的生产方式、农闲赶集的民俗和对佛教的宗教祭祀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舞蹈生态因子是由多个元素组成,包括地域、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劳作方式、文化信仰、服饰、道具、器乐等都是影响傣族舞蹈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此外,傣族舞蹈还受到当地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总之,傣族舞蹈的舞蹈生态因子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它们共同作用于傣族舞蹈的舞蹈生态因子。

(一)劳作方式

根据宋蜀华的《百越》的解释,傣族与生活在山区的其他民族不同。因此,傣族的聚居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多生活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或者靠近河流、湖泊和海洋,德宏傣族的聚居地,最大的特征就是靠近河流、河流和湖泊,周围环境清净,有河流、小溪或者湖泊和沼鱼塘。傣族是种植水稻最早的民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的主要种稻区。西双版纳被称为“滇南粮仓”,本文中提及的德宏州的“芒市谷子遮玉米”,是公认的上等稻米。 因而,傣族人民在这样的坡度较缓的河谷坝区,在稻作区,人的双腿在移动时,并不会像在平原和麦作地区那样,需要脚后跟先着地,以确保脚步的稳定和迅速,也不像高山地区需要爬坡而形成膝部大幅度屈伸。于是就养成了用前脚着地,把脚伸进土里,移动身体把后脚拔出的习惯,这就是膝盖弯曲的原因。傣族大部分人都有这种特殊的步伐,是因为他们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中养成的,在舞蹈时则根据铓锣、镲的节奏对步伐进行切分,对腿部的折动幅度加以适度的放大、夸张,形成了傣族独有的蹲提步。此外,河古平坝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及人文特色,造就了傣族民间中各种仿生动物舞蹈,如孔雀舞、马鹿舞、蝴蝶舞、鱼舞等,在对动物的模仿的同时,还有对植物形态的模仿。

(二)服饰

不同区域的傣族服饰也会有不同,它分为水傣、旱傣和花腰傣等。水傣主要是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区域。水傣女子的服饰主要以紧上衣、筒裙为主,傣族妇女穿下衣的方法则将裙布两端缝合为一个“筒”,将下肢套在筒内,裙头按腰身裹紧,用布带或腰带裹紧。男性下衣虽然是裤子,但裤腰处肥大,同样需要用腰带将裤腰处裹紧。由于“裹”的穿着方式,使傣族人的裙子裤子都呈现出“上紧下松”的状态,这就直接制约了傣族舞者胯部的活动幅度。而裤腿和裙摆处相对较为松弛,因此小腿折动的幅度较大,其中男性裤腿对腿部的约束较少,因此,男性舞蹈演员的腿部可以弯曲二到三度,也就是舞蹈演员腿部弯曲的生理极限,而女性舞者受裙摆的限制,小腿折动幅度约为一度左右。这就直接影响了傣族舞蹈基本步伐幅度的差异。

(三)文化信仰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中缅交界处,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傣族作为德宏的主要民族,在文化信仰方面,不仅存在着以“寨神”“蒙神”为代表的原初宗教,同时也存在着以“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基督教”为代表的异质宗教的交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南传佛教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以及与外界的交往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舞蹈,影响更是十分明显。明清时期是南传佛教在傣族地区发展最盛的时期,广建佛塔、佛寺宣传教义,还将傣族民间故事融入佛教内容,使得孔雀舞变成了佛祖身边的神鸟金那丽,孔雀也就变成了人们所崇奉的对象,被视为善良、幸福、吉祥的象征。《大鼓舞》流传于德宏州瑞丽县等,大鼓放置在佛寺中,在宗教节日或举办佛寺活动时才打。

(四)道具

傣族舞蹈与道具紧密结合,道具是傣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为傣族舞蹈披上了一层历史和文化的外衣,例如:象脚鼓,孔雀架,竹竿,水罐,篾帽,这些都是傣族特有的民俗工具。?°泼水节?±是傣族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傣族人嗜水如命,傣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与水密不可分,对水既依赖又敬畏,傣族人对水有着十分复杂和深厚的感情。“水罐”是傣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作为舞蹈道具成了傣族舞蹈的一部分。水罐的制作材料一般为陶土,主要在傣族聚居地中,常常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傣族女人,她们身姿婷婷,肩膀上都背着一个水壶,沿着江边行走,营造出一幅美好的画面。 在我国知名舞蹈家刀美兰的舞蹈作品《水》中,水罐作为道具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舞蹈中,一个穿着大红衣服的漂亮傣族姑娘,满面春风,一边走一边把水罐浸在河里,一会儿把水罐放在岸边,时而用双手把水捧到水罐中,表现出水的千变万化,并利用道具水罐,把水的千变万化表现出来,烘托出了氛围,从而更好地刻画了角色,增加了演员的舞台魅力。

二、生态因子作用于德宏地区傣族舞蹈的时间类型

(一)同步型

因子变化立即能产生核心物的某种变化,这类因子称同步型。服饰、音乐作为环境因子时均是同步型的。战争、动乱对舞业发展或舞目的上演形成的禁令也是同步性的。 明清时期,在中国的封建体制濒临瓦解的前夜,中国的阶级矛盾在这一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处于一种剧烈的变化之中。这样的社会生活,就注定了文学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仅仅依靠音乐和舞蹈,很难将这复杂的生活表达出来,因此,有一部分的歌舞艺术,为了方便地表现出这种复杂的生活,慢慢地转向了戏曲。此外,还将一些民间舞蹈融入了戏曲艺术当中,在不同的地方,多种多样的歌舞、歌舞小戏及歌舞剧等也随之出现,比如花鼓戏、花灯、采茶灯、二人转等。它们或以歌舞相结合,或以特定的情节为主题,或以传奇为题材,但无论何种类型,它们的表演都占了很大的比例。流传在盈江县的《十二马》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歌舞小戏。

(二)后延型

这种“后延”因素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虽然战争、动乱和禁令是同步因素,但是战争结束,动乱停止,禁令释放之后,舞业和舞目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是后延。比如,在“文革”以后,各项文学艺术活动的恢复,是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实现,这就是后延的一个类型。“文革”十年中,许多老艺人被揪斗,被赶下舞台,舞蹈中的孔雀舞动作也被批为黑线回潮。“四人帮”粉碎后,孔雀舞重新登上历史舞台。《金色的孔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之后的《孔雀会》还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优秀作品奖。

三、德宏地区傣族舞蹈的生态位和生态幅

(一)傣族舞蹈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

生态位指的是舞种在众多生态环境因子中所占有的地位。这是一种由多种环境因子和舞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现象。由于其生态位的差异,导致了各舞种的适应性差异。再者,大量的实例表明,舞种生态位的改变,会对舞种的形态特点和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唐宋元时期的傣族舞蹈出现了宫廷舞和民间舞之分,即这个时期傣族舞蹈的生态位既是宫廷的,又是民间的。宫廷乐舞有很多种类,说明当时已有专门的乐舞机构和人员,民间舞大多是群众自娱性的舞蹈,还有一些民俗乐舞如丧葬舞。傣族著名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也随即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傣族舞蹈开始走向舞台,这个时期傣族舞蹈的生态位既是民间的,也是舞台的。这是因为傣族民间艺人的艺术创造与舞剧团的舞者们还主动到群众中去,搜集资料,了解傣族舞蹈文化。所以,瑞丽和费帅相将《孔雀舞》根据舞台艺术的要求进行整理加工形成《单人孔雀舞》;胡宗澧团长在傣族地区采风近半年根据当地习俗和当时的《婚姻法》创造出了《大青树下》。中央歌舞团、云南歌舞团等通过采风创作出了很多傣族舞蹈:《召树屯》《孔雀舞》《庆丰收》《小仆少》等,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刀美兰以其个人独舞《水》和双人舞《追鱼》分别获得了首届全国性舞蹈大赛的编导冠军。而《雀之灵》则获得了“第二次全国舞蹈大赛”的创作和演出冠军,更是把傣族舞蹈推上了更高的舞台。改革开放以来,云南艺术学院将傣族舞的课程与教材纳入民间舞蹈教学,使傣族舞的生态位得以确立。20世纪9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也都陆续在教学内容中有了傣族舞蹈。在云南地区没有专门的傣族舞蹈学校,但在德宏景颇族自治州在州师范学院里设有舞蹈班来进行傣族舞蹈教学。随着“学院派”舞蹈的发展,创作出的《邵多丽》《月之花语》《春之萌》等傣族舞蹈剧目,形成了“学院派”风格的傣族舞蹈,“学院派”傣族舞蹈现已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风格,“三道弯”动作的规范化、舞蹈表演的程式化以及突出女子婀娜多姿的身段等特点独树一帜。

(二)傣族舞蹈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幅

在生态学中,一个生物能够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适应性调整的幅度,被称为生态幅。舞种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也是不同的,这就注定了,有的舞种在特定的环境中可以繁荣,有的舞种必须要改变自己去适应,有的因为不能适应,也不能改变,所以很快灭亡。通常来说,生态幅强的舞种,其自身的传统形式比较完整,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对吸收和融合外来因素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不会容易被异化而失去其原有的特点。如本文中所说的德宏地区傣族的“孔雀舞”就是生态幅强的舞种。孔雀舞和象脚鼓舞产生在唐宋元时期,多出现在宫廷乐舞中。孔雀舞用傣语称为“烦婻婼”等,它是傣族最古老的民间舞蹈,也是群众最喜爱的舞蹈。《傣族社会调查材料》之六记载:“叭英是一位神明,他放生了一只孔雀,来协助叭阿拉武建勐。它飞翔千里,寻找谷物,并将这些没有被消化掉的谷物当作种子,人类由此而开始耕种。”意思就是,上天为了给傣族寻找谷物,而放出孔雀,傣族也因此而开始耕种。这就将孔雀与傣族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由喜爱孔雀到崇拜孔雀,并形成传统的文化心理和观念,成为孔雀舞产生的深厚土壤。 明清时期中原文化对傣族的歌舞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一部分歌舞艺术逐渐向戏曲发展,也使傣族舞蹈内容、形式多样化。这期间产生了《孔雀舞》舞剧的雏形。到晚清时期,傣族地区进入封建土地所有制,如元江、新平地区受汉族、彝族等文化的影响较深,并没有传入佛教,而德宏地区因受印缅文化影响使得傣族全民信奉佛教。因此,在德宏地区流行且受欢迎的《孔雀舞》在元江、新平这里基本没有,但还是保留了一些傣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结语

德宏地区的傣族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是傣族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累积和发展的结果。傣族舞蹈形成和发展的中出现的各种元素,主要在自然、社会环境统称为 “生态项”的影响下,在舞蹈艺术家的努力下,得到了富有民族魅力的发展。更是把民族信仰、服饰等等融入傣族舞蹈的创作中,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傣族舞蹈形式。综上所述,傣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与其环境的诸多自然、社会因子密不可分。本文旨在探求舞蹈与生态的关系,提升对民族舞蹈文化的自觉意识,使人们对傣族舞蹈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傣族简史》编写组编. 傣族简史[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6.04.

[2] 资华筠,王宁著. 舞蹈生态学[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09

[3]刘金吾著. 傣族舞蹈史[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0.

[4]王栎.傣族民间乐舞的舞蹈生态及其元素教学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2022,(第3期):145-152.

[5]谭举,张晓敏.云南傣族服饰特点及文化内涵研究[J].艺术品鉴,2021,(第30期):57-58.

[6]武彦廷.浅谈舞蹈道具在中国民族民间傣族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J].中国民族博览,2022,(第1期):165-167.

[7]刘家宝,於睿.浅谈傣族孔雀舞的发展与流变[J].今古文创,2021,(第32期):90-93.

[8]莫亚男.德宏傣族代表性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排与实践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20.

作者简介:郑紫霞,2000年2月,女,汉族,河北唐山,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

通讯作者:张帆,1983年8月,女,汉族,河南,硕士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教学与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