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校大学生躺平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策略研究
摘要: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但最近,“躺平”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现象,在部分高校青年学生中蔓延开来,影响甚大,不容忽视。本文从躺平文化的内涵入手,着力分析了其形成的三点原因,总结躺平文化给青年学生带来身体和思想上的危害,最后从国家、高校、教师三个层面系统提出解决策略,致力于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消除“躺平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躺平文化;高校大学生;原因;解决策略
习总书记曾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青年处于中国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时代使命”。青年是国家的有生力量,是民族的未来,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并被时代赋予厚重的希望。是以,当躺平一词在网络上蔚然成风,让不少受其病毒式传播的大学生对未来焦虑迷茫,丧失理想和奋斗目标,荒废青春,并且影响整个民族发展时,这种现象便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躺平文化的内涵及形成原因分析
(一)躺平文化的内涵
躺平,顾名思义,就是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躺平”作为网络热词,在全媒体传播的推动下,已然成为社会耳熟能详的词汇。该词首先作为网络词汇受到关注,然后从线上传导至线下,从网络言论演变为实际行动,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流行。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躺平文化是“丧文化”(反映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其本质上一种青年亚文化。它以顺从、佛系、低欲望为情绪特征;以自娱自乐、自嘲自解为表达方式;以逃避现实、随波追流为行为准则;以“内卷无理由”“躺平即正义”为价值依据,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躺平热潮,这种热潮尤为受到高校学生群体的追捧,助长了消极情绪,传播了焦虑情绪,不容忽视。
(二)大学生躺平现象形成原因分析
- 安于舒适现状,逐步趋于同化。大学生生活在象牙塔,是非常“稚嫩”的群体,没有工作的种种压力,也不需要为物质生活而担忧,这使很多大学生进入到了摆烂、躺平的状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跳出思想的“舒适圈”,才能凝聚登攀的勇气和力量。部分大学生选择躺平,究其根源,是从思想上习惯了呆在“舒适圈,对未知的挑战充满恐惧,不愿意改变现状”。而青年学生群体彼此间的交流互动又使得这种风潮如滚雪球般的壮大,由一些人影响一群人,在大环境下,逐步趋于同化。
- 缺乏理想情怀,意志不够坚定。对于大学生躺平的状态,新东方CEO俞敏洪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大学生的“躺平”归根到底是因为没有家国情怀,成为了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换个通俗一点的说法来解释就是那些选择躺平的大学生很大程度上没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担当,没有高层次的思想觉悟,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易倾斜和动摇,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把自身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之上。
- 抑郁情绪加重,自我催眠封闭。与“躺平”一词同样火出圈的还有“内卷”一词,高等学校学生用内卷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比之躺平,内卷似乎是高校大学生更多的一种状态。当然,其中也就不乏曾经努力奋斗过,但终究在拼搏的人浪中失败跌倒,渐渐失去期盼,内心状态发生改变,自我怀疑,慢慢失去自信心,抑郁的情绪逐步加重,从而一蹶不振,选择躲避,催眠自己,逐渐成为了躺平的那一类人。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大学生形成躺平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本研究无法完全统计,只简单列举出大环境下更多呈现出来的共同原因。
二、高校大学生躺平带来的危害
(1)从思想层面上来说,“躺平”让大学生丧失奋斗的志向。 对新时代青年来说,社会价值多元造成的梦想模糊、道德困惑是个人奋斗必遭的波折,算不得大问题。但一味地沉浸其中并用于调适自我乃至消极忍耐,无异于放逐自我的主体性,更背离了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培养艰苦的奋斗精神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而躺平文化的出现就是在消磨高校大学生的奋斗意志,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说,都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发展。
(2)从社会层面上来说,“躺平”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正处于积累知识和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大部分青年会珍惜良好的教育条件、舒适的校园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保持积极奋斗的姿态。但是,少数大学生则易迷失自我,选择“躺平”。从长远来看,大学生“躺平”消耗的是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和培养成本,对全社会的发展都存在危害。其作为一种新文化,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问题,虽然不完全代表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危机,但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3)从教育层面上来说,“躺平”影响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高校青年是国家迈向现代化的主力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更是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但是随着“躺平”之风愈演愈烈,受其影响的青年学生一定程度上缺乏进取的精神和自律的态度,难以持续提高道德修养和自身本领,不仅对其自身成长成才不利,而且不利于主流文化的激扬和青年人价值共识的达成,阻碍整个教育事业的进步,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负面作用。
三、应对大学生躺平现象的解决策略
第一、国家健全教育制度,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增强学生意志。
躺平文化的产生究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经济因素所决定的,与社会转型有密切联系。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躺平文化的消极影响,最重要的是国家完善社会制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破除青年大学生在追逐梦想路上的“拦路虎”,从根源上优化大学生的生存状况。其次,国家扩大正面舆论的影响力,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帮助高校大学生在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也显得尤为重要。一部百年党史,是一部民族复兴史,一部社会发展史,更是一部坚守信仰,不懈发展的奋斗史。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红色力量,将有助于引导“躺平大学生”明白中国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从而清晰认识自我,深刻领会自身使命,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从高的理想目标,坚守精神家园,勇于踏出舒适圈,把“小我”融入进国家建设的“大我”,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第二、高校实施“精准思政”,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生活学习场域,高校应该健全校园制度,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消除躺平文化的消极影响。学校可以依据具体需求优化课程供给结构。例如,通过强化心理健康课程来合理消解大学生的消极情绪;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识;通过课外实习提前感受工作的艰苦,利用合理的课程安排促进大学生能力和意识的提高。 除此之外,高校应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成果,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数据、思想状况和心理情况,使思政课教师的精准施教、一人一策真正成为可能。高校实施“精准思政”教育,才能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纠正其自我堕落的倾向,帮助其进行正确地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正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拒绝做“躺平”青年。
第三、教师切实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问题,辩证看待,耐心倾听。
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于教师,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面对躺平文化的侵袭,关于如何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关键也在教师。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思政教师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学生塑造优秀的榜样,引导学生扣好关键的扣子。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各种复杂的情况可能会给成长中的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洞察学生心灵的基础上,应主动地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爱的滋润,不断优化他们的心理健康环境,加强人文关怀,着力解决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现实诉求,缓解他们的压力,同时激发主动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开锦绣前程。
“百舸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按在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是以,“躺平”决不能成为大学生的姿态,青年大学生该是朝气蓬勃,奋斗不止的。国家总体把握全局,营造昂扬向上的网络氛围,引导学生树立红色信仰,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化教育改革的理念,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教师对标学校做法,切实关心学生的健康,解决学生诉求问题。从上到下,环环相扣,青年大学生“躺平”问题一定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向"躺平"说不[J].党的生活(黑龙江),2022(02):14-15.
[2]付茜茜.从“内卷”到“躺平”:现代性焦虑与青年亚文化审思[J/OL].青年探索:1-13[2022-04-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022.D.20220210.0836.006.html
[3]付茜茜.从“内卷”到“躺平”:现代性焦虑与青年亚文化审思[J].青年探索,2022(02):80-90.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22.02.008.
[4]熊钰.网络“躺平”现象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22(02):14-21.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2.0017.
[5]孙桂香,刘鹤.“躺平的佛系青年”——互联网时代解构主义思潮的符号嬉戏[J].思想教育研究,2022(01):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