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小学文言文趣味性教学

风采媒体号
福州金山小学

[摘要]文言文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精华,是引领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的重任。在“双减”背景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文言知识,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趣味化、减负化的文言文学习环境。基于此背景,文章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章为例,于引领诵读、解析字词、拓展思维过程中,将“双减”融于文言文教学之中,为学生创建趣味化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文言文    趣味性教学

文言文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在小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自2019年秋季使用统编版新教材,可以发现文言文的篇目由原来的4篇增加到了14篇,由之前五年级才学习第一篇文言文转变到现在三年级开始学起。由此可见,文言文在弘扬传统文化以及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家于2021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应“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强调了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有趣、有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中展开学习,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打基础。

本文以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一课为例,进行如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尝试:

一、以诵读为基,激发学生兴趣

基于“双减”政策中“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等要求,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小古文的生动有趣,富有节奏,朗朗上口的特点,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王力先生说:“语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文言文的语言美更是有着独特的韵味,因此,教师要以读书为要点,引领学生诵读文言文,进而建设梯度进阶的课堂诵读模式,让学生在读准、读顺和读通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诵读经验,强化文化感知力。

1、读准

读准是文言文诵读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奠基石。在统编版教材文言文中,一字多音是最常见的现象,也是影响学生能否读准的关键因素。从趣味化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读准字音。如“为”是常见的文言词,《学奕》一文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为”,表达了“以为、认为”的意思,读作“wéi”,而《两小儿辩日》一文“孰 为汝多知乎”中的“为”,则表达“说”的含义,要读作“wèi”。在诵读时,教师以“为”为例,引导学生结合字义确定其正确读音,了解文言文篇章中一字多音的现象。

2、读顺

古人写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正确的给文言文断句有助于学生读出词、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的表达文脉的贯通和层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笔者针对学生能够恰当的划分停顿,读准节奏的指导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范读指引,划分节奏。

(1)听范读,试划停顿。教师进行范读,学生边听边标画出停顿。

(2)巧指导,学会方法。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划分,学生自行修改。

·教师指导第一句时教会学生按“谁怎么样”、“谁干什么”句式的划分,并进行拓展训练。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拓展:

匡 (kuāng)衡勤学而无烛。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指导长句的正确朗读与停顿:语速平缓,声断而气不断,读出抑扬缓疾轻重的变化。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学生练读,读出古文韵味。

4.去掉标点读。按照古人写文章的格式,出示竖版无标点的课文版本,学生进行朗读。

3、读通

在进行文言文诵读时,除了读准和读顺,学生还要读懂文义,将文言文中的韵律和情感读出来,通过诵读的方式展现出文本中描绘的场面和意境。而文言文创作的时代背景、文中发生的事件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隔甚远。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要相应地创设情境,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能够深入地走进作品,与人物进行情感上的融合,扩宽阅读的深度,并通过诵读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文中所提到的“车盖”和“盘盂”,教师借助古代的“车盖”和“盘盂”图,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师:你能从这两幅图中猜出课文中的“盘盂”和 “车盖”分别是什么样的吗?谁来描述一下?

生:“盘盂”在古代指盛水和盛食物的器皿,“车盖”是古代车上遮雨和挡太阳的篷子,像伞一样。

师:“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文中用了哪个词把“日初出的样子”和“车盖”联系了起来?

生:“如”。

师:“如”就是“像”的意思。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同样方法解读“及日中则如盘盂”,过程略)

师:这个孩子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语句来回答。

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这是什么句式?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反问句式。我从“次不为”“乎”看出来的。

师:如果去掉这两个词语,句子意思不变,我们该怎么说?

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师:比较一下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种表达方式?为什么?

生:我更喜欢反问句式,从中体会到了“两小儿”对自己的观点更加肯定,语气更加强烈。

师:请将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先是为学生准备了古代“车盖”和“盘盂”图,引导学生借助图片认识古时的“车盖”和“盘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解决了学生认知难点,接着引导学生由此展开联想、想象、分析、比较,站在“两小儿”的视角直观感知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的大小,形成一个具象的概念,从而顺利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接着,教师抓住“两小儿辩日”的中心句展开句法教学,引导学生敏锐地捕捉到句中的中心字、词,通过理解“如”、揣摩反问句的句法特点,体会“两小儿”在辩论过程中所使用的论据和语言表达的方法,感受“两小儿”的言之有据,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二、以关联为要,增添课堂趣味

鉴于“双减”背景下趣味化教学的要求,教师既要让学生自主挖掘文言文文字、语言的趣味性特征,还要在课堂上增添趣味,让学生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进一步感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驱使他们保持学习兴趣,这样方可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将文意作为教学的要点,重视文言文文本与现实生活、学生旧知、跨学科等要素的关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其关联,以此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改变传统模式中单向输出式教学方法, 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

(一)关联经验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在疏通文义、解读文本时,教师要注重文言文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解读和分析文言文篇章。

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笔者通过情景再现,将“两小儿”请进课堂,以师生互辩、生生互辩的“辩斗”式诵读替代传统的“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走“两小儿辩斗的情景,体会“辩斗”者的认知心理,准确把握文本中关键词语的声调高低、语气轻重和语速缓急,读出文本的语调、韵律和节奏,从中品味语言的精妙,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师:让我们穿越到两千多年前,重现这场精彩的辩斗吧。(师扮演小儿甲;一名学生扮演小儿乙,与教师展开辩斗。)

师:请大家注意听,我这个小儿甲,是用什么事例说明观点的。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师做表示大的动作,声调提高。)大如车盖……

师转身问全班学生:孩子们,刚才我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日初出”的“大”的?

生:比喻。

师:好的!接下来请大家边听边想我是用什么方法把论据说得既具体又生动,让自己的辩斗更有说服力的。

师:(声调提高)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声调骤降)。此不为远者小……(师双手逐渐合拢)而近者大……(师双臂张开)乎?

生:(也加入动作,提高声调)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声调骤降)

师:错了,错了!你难道没发现,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就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却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正是远的东西小而近的东西大的道理吗?

生:不对,你没发现早上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觉很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却像我们把手放入热水中一样烫吗?这不就是离我们近的东西让人感觉热,而离我们远的东西让人感觉凉的道理吗?(学生热烈鼓掌)

师:现在你们知道刚才“两个儿”用了什么方法把自己的论据说得既具体又生动的吗?

生1:对比。

生2:比喻。

生3:反问……

在《两小儿辩日》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师抓住了两组关键词,也是本课“辩斗”的中心词暨“辩斗”双方的论据:一组是“车盖”与“盘盂”,一组是“沧沧凉凉”与“探汤”。“两小儿”用“车盖”与“盘盂”说明太阳在不同位置时的大小,用“沧沧凉凉”与“探汤”说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课堂上,教师通过体态语和“辩斗”时语言声调、语气和节奏的变化,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与自己再现了“辩斗”的场景,并以文本中的语言作势,巧妙地引导学生品析句子中关键词语的作用,帮助学生突破了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进阶的难点,知道了“两小儿”是用反问、对比、比喻等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让自己的辩斗更有说服力的。

(二)关联学科

新课标提出“要拓展学习资源,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读书贵有疑。在学习最后,教师要突出情境创设,启发学生产生疑问:这个连孔子都“不能决也”的问题你能找到答案吗?激发学生兴趣后,再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或在课后请教科学老师,或组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相互促进,有助于他们自发地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是“双减”背景下高质量的教学对策,能够减轻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的身心压力。

三、以拓展为径,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小古文多数来源于现实生活,内容多样:有表现人们敢于表达、谦虚好学的,如《书戴嵩画牛》;有歌颂名人品行的,如《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也有描写人们可笑之举的,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等。它们常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言简意赅地讲述生活中的人与事,让读者从中发现新的视角、得到思想的启迪。因此,教师教学文言文时,应使学生在习得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发展认知、启迪思想、增长智慧。这既是文言文的原生价值,也是教师应该捕捉到的教学价值,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在《两小儿辩日》教学的最后,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教师与学生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师:假如古代的这两个小孩在“辩斗”的时候你也在旁边,你会如何进行“辩斗”的?

生:早上太阳和中午太阳是一样大的。

师:这怎么可能?

生1:早上的太阳光是斜射的,斜射的光让我们产生错觉,所以看到早上的太阳如“车盖”,而中午的太阳便如“盘盂”了。

生2: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大,中午的太阳看上去小,其实都是一种错觉。早上太阳升起,参照物有树木、房子,看起来的感觉就会大一点;中午,太阳升到了高空,没有了什么东西可以参照了,看起来感觉就小。

师:那为什么又说“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呢?

生3:早上的太阳是斜射的,中午的太阳是直射的,太阳直射到地面上的热能和斜射到地面上的热能不同,直射的热能比斜射的热能大。所以中午就 “如探汤”,而早上就“沧沧凉凉”了。

生4:还因为大地经过一个晚上的冷却后,热量减少了,所以早上起来就是沧沧凉凉的;而到了中午,大地已经吸收了很多的热量,自然便“如探汤”了。

师:你们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了。

学生跃跃欲试,瞬间化身为“辩斗”的参与者,进入“两小儿辩日”的场景,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批驳两个古代小孩的观点。虽然在课堂上,发现学生还不能完全准确解答两小儿的困惑,但他们能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并合理运用“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得到了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以“双减”政策中的思想为准,结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实况和统编版教材的内容,通过引领诵读、疏通文义、关联实际和开展活动等多种方式,创建高质量、低负担的趣味化文言文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减轻语文课堂和课后作业带给学生的压力和负担,还能让他们在趣味化的课堂活动中,感受到文言文的趣味,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这与“双减”政策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有助于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注:本论文为2021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 “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文教学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MJYKT2021-05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