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校社共育背景下中学生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对教育产出影响的纵向追踪探索
摘要:本研究基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协同育人机制,旨在研究影响青少年基础教育产出的因素。识别影响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基于CEPS数据库,使用线性回归、Lasso回归和决策树模型进行因素识别。同时,设计了课程体系和团体辅导方案,并通过混合方法研究检验了干预结果。研究发现,对非认知能力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经济状况,而对认知能力影响最大的是基础设施、职业认同、教学方法、班级氛围、家长陪伴等因素。之后,提出了有效的干预方案,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到验证。结果对优化教育产出、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三位一体 教育产出 机器学习 五育 双减 家庭教育
引言
基础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和先导。近年来,中国政府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协同育人机制,旨在构建“家校社协同”基础教育生态和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然而,当前的研究大多专注于教育的投入而不是产出,更少关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为此,本研究将基于CEPS数据库,分析影响青少年基础教育产出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我们将构建一个以学生教育产出为中心的模型,以此来提出和实证检验有效的干预方案,从而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一、基于“三位一体”理念的教育产出纵向网络模型构建
(一)研究材料
本研究采用中国人民大学设计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该数据基于2013—2014学年的基线数据及2014-2015年的追踪数据,全国范围内随机抽取28个县级单位,抽样112所学校、438个班级、约2万名学生参加调查。
(二)教育产出纵向网络模型构建结果
1.教育产出的影响因子
基于线性回归辅助分析,本研究识别了各因素与认知能力的相关性。对于非认知能力,家庭经济状况始终保持高度正向影响;对于认知能力,家校联动、健康保证有着一致的积极影响。在学校因素中,学校活动对非认知能力保持积极影响;基础设施、学校活动、教学模式、领导能力对认知能力有积极影响。在班级因素中,教学水平对非认知能力有积极影响;家校矛盾、教学方法、班级氛围对认知能力有积极影响。
2.关键因素影响程度对比
我们采用了Lasso回归方法和决策树模型来探索影响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因素。首先,我们使用Lasso回归方法来筛选特征,然后对全要素特征—教育产出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在基线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中,影响最大的五个因素依次是:基础设施、职业认同、教学方法、班级氛围、家长陪伴。对于第二批追踪数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影响最大的五个因素依次是:领导能力、家校联动、教学压力、学校管理、家校矛盾。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对于基线学生,最大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班级氛围、经济状况、家校矛盾、教学水平、教学模式。对于第二批追踪数据学生,最大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经济状况、职业认同、教学模式、负性周边环境、家校联动。
我们还使用了决策树模型来进一步衡量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模型结果显示,对于基线学生,非认知能力主要受家校矛盾、领导能力、经济状况的影响,而第二批追踪数据的学生主要受经济状况、家校联动、人际了解的影响。对于认知能力,基线学生主要受基础设施、班级氛围、教学水平的影响,而第二批追踪数据的学生主要受领导能力、学校管理、教学水平的影响。
通过综合分析追踪数据,我们发现非认知能力始终受经济状况的高度影响,认知能力始终受教学水平的影响,且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各要素的受影响程度有明显变化。总的来说,除了家庭中经济状况的影响外,多数关键影响因子来源于学校和班级。
二、青少年教育产出干预实证研究
(一)干预方案
1.课程体系
本研究将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对亲子沟通、班级氛围和教师的职能感进行培训辅导,以提高亲子间的沟通、改良班级的氛围以及提升老师的职能感。
2.团体辅导
本研究针对家长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学生之间,设计一个完整的团体辅导方案,对亲子之间的关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工作,改良群体间的关系,处理群体、个人存在的问题,共同协商讨论得出解决方法。以达到提高亲子沟通的水平、缓解教师群体的压力、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目的。
3.政策建议
家庭:经济状况和健康环境是青少年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应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与健康环境。同时,家长应重视与孩子的关系,传承优良家风家规家训,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的原生环境,奠定教育基础。家校联动方面,家长应增强主体意识,与学校老师交流沟通,参与学生教育历程,探讨个性化的素质教育方案。
学校:应健全基础设施,开展校园活动。教师应提升教学水平与职业认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优质教育与关怀。班级应注重集体建设,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学校应将与家庭的链接纳入教育模式,提升教师队伍的家校协调能力,建立畅通的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等形式指导家庭教育,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提供机会。
社会: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利用社会资源,为青少年教育提供便利:公共文化场所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社区组织亲子志愿服务活动,打造青少年友好社区;社会培训机构提供课外兴趣课程服务,满足学生素质发展需求。相关部门应履行职责,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财政补贴,设置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三位一体”:明确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权利与责任。中央出台相应指导性政策法规,各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细化要求,使各主体有法可依。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协同共育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提升信息沟通便捷性与社会资源可及性,形成家校社的良性互动。加强行政管理与监督,完善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维度对教育产出进行周期性考察。
4.质性访谈
半结构化访谈及目的:围绕访谈提纲,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做出必要的调整,对需要深入的细节追问,进一步检验干预效果,用定性化的材料证明本研究干预的有效性,同时获得更多深入的信息,从而对影响教育产出的因子有更全面的了解,探索数据库所没有施策的部分,进一步补充本研究的成果,增强本研究的实证效度。
访谈提纲:基于上述理论模型和干预研究确定。了解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认为哪些因子会对自己的教育产出具有更正面的影响;了解当前学校建设的重难点,学校对精准化提升学生教育产出的看法及可落地性;了解家庭的实际情况,家长受干预后的体验感想。
访谈资料分析:本研究对资料的分析采用分类嵌套式归纳总结的方法,将学生、家长、校方三方的访谈资料整理到一起,并通过嵌套分析的方式,点对点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从而了解每一位学生作为“一体”所对应的“三位”干预手段是否切实有效。
(二)干预结果检验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混合方法研究,这是一种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研究范式,使得在单一研究项目中能够同时收集、分析数据,整合研究发现,并做出推断。本研究采用了并行研究设计中的并行嵌套设计,这包括在干预开始前进行定量前测,干预过程中进行质性分析,并在干预结束后进行定量后测。
为了研究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我们采用了政策效应评估中的双重差分法。通过观察数据,我们计算了在干预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增量差距。对学生教育产出的量化情况进行调研后,我们将研究对象分为单独家庭干预组、单独学校干预组、家庭和学校双干预组、对照组四组进行针对性干预实验。最后,我们对比了各组干预后的学生教育产出量化情况,以确定哪种干预方式对学生教育产出影响最大。
针对社会方面,由于政策干预的时效性和执行难度,我们选择了质性分析法。在干预过程中,我们对校方、家长、老师、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探讨他们对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三位一体”教育格局的期望。
为了确保干预过程的有效性,我们在干预过程中进行了过程性访谈和田野笔记记录,询问了各方对干预过程的反馈,并记录了我们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努力找出影响个体差异的因素,全面了解此次干预的效果。
讨论与展望
本研究对教育产出纵向网络的研究框架和分析思路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并设计了相应的测量工具体系,其中包括多个评价量表,这些量表在高校的教育课程中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框架、思路和工具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然而,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尽管本研究采用了客观准确的测量方式,但由于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的局限性,我们采用了人工编码的方式来测量学生的教育产出,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可能受到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因此,未来可以考虑采用更为科学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例如眼动观察、脑波分析等多模态测量手段。本研究在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了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但受到研究时间和研究课程内容的限制,我们在实践应用环节中并未找到合适的应用案例来完整地展示教育产出度生成机理的实践应用效果。此外,我们的研究仅对课程内容的某个节点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整门课程的教育产出进行的全面分析还不够,未能开展阶段性的循环迭代的系统分析。目前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的是知识类学习,对于高校较普遍的实践性活动的教育产出度的应用研究还未有深入讨论。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对教育产出的优化策略进行系统的探讨,对影响学习产出的系列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为教师完善教学策略、提升教育产出度提供实用性的指导,为优化中国教育产出做出贡献,从而持续提高中国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型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福义.三位一体教育下农村学生发展路径[J].文理导航(下旬),2022(04):73-75.
[2] 孟然.“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 2022,8(21):96-99.
[3] 王荣.构建“三位一体”的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模式路径[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35(04):34-36.
[4] 张羽,刘惠琴,石中英.教育投入产出的人文属性[J].教育研究,2022,43(08):121-140.
[5] 李启迪,李朦,邵伟德.我国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价值阐析、问题检视与实践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9):135-144.
作者简介:
任灵灵(2002.7-),女,汉族,四川崇州人,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娄欣鹏(2002.5-),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霍思睿(2002.1-),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沈蓓蓓(2001.10-),女,汉族,贵州毕节人,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基金项目:家校社共育背景下中学生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对教育产出影响的纵向追踪探索,项目编号:S20231063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