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互联网+PBL联合CBL教学法在基于血液及免疫系统整合课程中的教学探索

全科媒体号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

摘要: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课程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PBL)和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CBL)均是重要的教学形式。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给当代教育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本文从国内外器官整合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结合血液及免疫系统整合课程的实际,结合互联网+的教育实践,就互联网+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的现状、优势及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索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PBL,CBL,医学教育

本文基于血液及免疫系统的小课教学实践情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互联网+PBL联合CBL教学法在基于血液及免疫系统整合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1 医学整合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和现状

我国对于临床医学学生的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一般分为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和临床实习三阶段学习[1]。而基础医学教育则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独立授课,自成体系,而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脱节则使传统医学教育模式难以实现学科融合,难以形成完整的医学知识链条,使学员缺乏整体观。因此,为适应新的医学培养需求,国内各大医学高校对于医学教育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的新的尝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教育模式改革由此应运而生[2]。医学整合课程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纵向并列课程结构,使医学生能够将基础临床知识串联融合,系统构建基于器官系统的完整知识体系[3-4]。目前,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已经针对不同层次的医学生开展了教育改革试点,但全国对于整合课程大纲、教材和评价方式缺乏统一标准,因此整合课程的总体实施效果目前缺乏客观评价办法,因此还需各大高校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展开应用。

2 PBL联合CBL教学模式在血液及免疫系统整合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

2.1 PBL联合C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整合课程的实践和推进,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而PBL和CBL成为器官整合教育课程重要的教学形式。PBL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最早是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提出并应用与医学教学中。在PBL教学中,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问题来为导向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5]。CBL则是以临床真实病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临床病例,根据病例设置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答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此种教学方式更加接近临床实际[6]。在教学实践中,两种教学方法各有优劣,PBL联合CBL则可以有效整合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以教学大纲为基础,选取具有明确知识导向的典型临床案例,将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融合贯通,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7]。在教学实践中,PBL联合CBL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得到了显著提升,客观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显著[8-10]。

2.2 PBL联合CBL教学模式下血液及免疫系统整合课程改革的应用和思考

血液及免疫系统由血液系统和风湿免疫系统两大板块组成,均为内科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其专科性极强,且同时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涉及大量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传统的血液学及免疫学教学是以理论大课为主,见习小课为辅,因其存在大量基础医学学科知识,知识分散且量大,而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教学间隔时间较长,导致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础与临床的知识结构完全断裂,内容抽象且复杂,学习理解十分困难。而在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下,血液及免疫系统的教学模式完全转变,很好地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串联,更加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同时我校根据课程整合要求,重新编写了全新的血液及免疫系统教学大纲,并出版了《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供临床医学专业用5+3医学整合课程教材高等学校教材)》,在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下,以整合课程体系为框架,以人体系统为主线,以疾病为中心,充分整合临床与基础学科,建立系统而完整的血液学及免疫系统疾病的知识结构。为保证血液及免疫系统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从相关教研室选调组成了血液及免疫系统课程组,并在开课前,组织多次集体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协调教学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在教学设计上,采取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以临床真实病例为导向,通过与病例密切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对疾病进行自主分析和思考,授课教师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回到疾病本身进行归纳总结。新模式下,对于授课教师的的要求更高,并且要求授课教师及时转换教学思路和方法,重视小课教学在整合课程中的价值和作用,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

3 互联网+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在医学教育当中的应用不断增多,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效果。(1)通过对线下课堂教学内容的拍摄录制上传到互联网平台,可以供学生们在业余时间反复浏览进行复习。(2)多媒体课件全部上传平台,如教学中使用的PPT、视频以及临床病案图片等。(3)通过在临床病房中的具体患者实例直播,以更好的结合书本上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简要而全面的介绍。(4)建立特定的讨论互动版块,学生通过在网上留言提问课程内容中的疑问,教师看到后进行回答,从而弥补了课上时间不够的缺点。但在互联网+应用的探索过程中仍然存在弊端,需要我们继续探索解决才能最大程度满足教学以及学生的需求,例如我们应该提高网络视频资源的质量,在选择及制作时注意精炼和准确的特点,深入浅出的讲述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记忆;注意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课程,保证授课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少数学生可能对网络资料依赖过度从而轻视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造成基本功的不扎实。

4 互联网+ PBL联合CBL教学法在整合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通过互联网+平台提出具体病例,并给予相应疾病在临床中诊疗视频全过程,课程中采用PBL联合CBL教学法:教师模拟患者就诊经过,学生进行患者病史信息采集(CBL),提出该疾病所涉及的3-4个专业基础问题(PBL)。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在互联网+平台特定板块进行讨论,通过互联网、教材、文章等医学文献的查阅给出诊治方案以及进一步辅助检查,制作成PPT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汇报时要形成活跃的讨论氛围,专业教师要引导每位同学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打分以及对该病例的总结。相比于按既往PBL联合CBL教学法教学将会占用学生更多的课上时间,而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于互联网快速,便捷,信息更新快等特点,使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讨论板块更直观的看到各小组讨论问题的全过程,同时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互联网优势融入PBL联合CBL的教学方法,优势主要体现在:(1)课前准备,课后巩固;(2)学生思考的主观积极性,临床思维的构建;(3)疾病全过程进展的演示能够与时俱进,但其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参考文献

[1] 陈志武,郭岩,沈玉先,等.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5( 12) : 1054-1056.

[2] 朱汉祎,谢小燕,曾志嵘,等.新形势下医学课程整合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38(2):183-186.

[3] 张秋华,王哲,付彦君,等.七年制中医学专业西医基础课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 11) : 17-19.

[4] 余璐,裴建明,殷 玥,等.基础医学系统整合课程与 PBL教学法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4( 4) : 743-744.

[5] 史晓静,陶贵周.PBL在器官系统整合循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13-15.

[6] 安云飞,唐雪梅,丁媛,等.不同教学方法在五年制儿科医学生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7):1097-1099.

[7] 郑文灿,黄梅芬,法艳梅,等.PBL结合CBL教学法在药学实习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5):19-21.

[8] 黄海,郑炜.CBL联合PBL教学模式在眼科教学中应用[J],教育现代化,2020,2(16):181-183.

[9] 王磊,程鹤香,常浩,等.PBL联合CBL教学法在耳鼻喉理论教学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6):35-39.

[10] 李昕,刘周,唐伟,等.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35):27-30

作者信息:胡晓,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