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不仅仅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还涉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的发展。高效的教学策略能够综合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内容安排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来分析一下构建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有效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有效措施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农村地区的小学往往缺乏经验丰富、专业素养高的语文教师,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育资源相对有限,教学教材陈旧,并且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具;有些教材内容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背景、实际需求不太贴合,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等等,这些问题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教师能够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明确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以明确指导教学内容和方法。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是高效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并通过课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讲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秋天的雨”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客观性的教学目标,即能够明确判断是否达到的目标,可以让学生先通读一下文章,标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积累一些优美语句,然后根据课后题的要求完成文章的阅读,以此来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字词知识,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之后,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分析文章,进行细读,让学生学会一些写景的手法,将其运用到作文中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样,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
二、采取多样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讨论、实验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现代化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盘古开天地”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讲讲关于中国神话传说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兴趣,然后引导着学生主动阅读本篇课文。在学生阅读完后,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放映一下盘古开天地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提高其学习效率。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其他神话传说故事,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进行个性化教学,发挥学生潜力
考虑到农村小学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通过分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等方式,针对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点,设计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活动或任务,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可以通过游戏、实地考察、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进行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选择适合个体的教材、教学方法和任务,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学习。还要注意针对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定期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难,然后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建立激励与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激励和评价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和奖励,可以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并承担责任。同时,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帮助他们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例如,可以事先明确评价标准,告诉学生哪些方面会被评价和重视,在写作评价中,明确指出语言表达、逻辑结构、观点论证等方面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还可以组织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和交流,让学生从彼此中学习和借鉴。在互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明确教学目标、采取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措施以及建立激励与评价机制来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通过采用这些高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还可以提升其语文素养,最终则可以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君丽.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究[J].课外语文, 2017(31):93.
[2]莫小玲.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