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技巧探索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儿女应该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而语文教学正是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初中文言文教育水平,全面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文言文学习之法。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初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开展策略
引言
文言文是古人抒情写实的一种工具,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能够帮助人们领悟到中华文化语言的精髓和特点。但是文言语许多词义和语法特点和现代逻辑相悖,进而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词不达意,面对文言文表现出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首位,视学生为课堂主人,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
虽然多数的教师已经依据新课改要求,转变课堂教学方法,甚至教学步骤上已经设置了层次阶梯型,依据文言文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讲解方式,教师也愿意建立“精”度教学理念。但是由于新课改刚刚实施,部分教师尚且无法领会新课改内容的精髓,学生也无法快速适应新课改的内容,由此导致教师的讲解以及一些创新学习方式无法有效和教学内容进行融合。
(二)学法指导有待完善
多数的语文教师都对学生进行语法指导,这是必要的教学指导,但是指导过度便过犹不及。我们分析语文名师授课的特点,其并非对学生全程指导,而是针对问题“点到即止”,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教师的学法指导也应具备针对性,不可一概而论,“填鸭式”教学不再符合现代教学方式。依据新课改要求可知,学生需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但是教师也不可将语文文言文课程转变为学法指导课。
(三)教学目标存在一定偏差
依据我国现阶段学生学习现状可知,初中文言文是以考试为核心,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拟定不同的层次目标,但是教师多半忽视了学生“陶冶情操”“领略中华文化美”的目标,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获得高分成绩。依据新课改就内容可知,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以此丰富精神世界,领略中华文明之美,利用工具书可阅读文言文等。从新课改内容分析,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在实际教学内容中,教学目标往往就是考试重点,文言文也由“领略文明之美”变成了“剖析文言文课文”,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二、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原则
(一)巧妙设计导语,让学生对文言文“爱”起来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导语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导语设计,应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接受熏陶。好的导语,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成功的导语,如同初启的屏幕,可以让学生看到精美的舞台布景;如同乐章的序曲,可以是学生置身于唯美的意境中;又像是打开了知识殿堂的大门,吸引着学生走进殿堂。
(二)指导学生读注解、查工具书、提高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预习非常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依靠课下注解、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会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解决疑难。教师适时给予帮助释疑,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树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初中文言文难度高于小学,并且学习兴趣也有所下降,并且课文中的注解也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多数学生尚未开始学习,便已经心生厌倦。教师在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中,需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至课堂中,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需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例如,在讲解《爱莲说》时,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公园里百花齐放,繁花似锦,花朵竞相开放,你们能告诉老师,刚才老师列举的词语有什么特点吗?同学:都是描写鲜花的。教师:对,那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最喜欢什么花吗?为什么?......教师:花朵都有可爱之处,让我们今天学习下,看看敦颐喜爱的莲花又有什么特点?教师可利用生动有趣的警戒,不知不觉引起学习的学习乐趣,调动其情绪,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愿望。
(二)加强对文言文的朗读训练
语文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朗读是学习文言文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加大对字、音的把握,加大学生对疑难词语、疑难语法的理解,从音调、文字上强调读音的差异。
以《桃花源记》中的“便要还家”为例,这次文言文中,“要”同“邀”,因此读四声而非一声,这就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加大学生的朗读量,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在断句时,需帮助学生领会断句的条件,抓住断句的关键词,帮助学生领会中华文字之美,教师可通过领读和聆听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断句方式,提高其文化内涵。
(三)注重学生的识记
文言文中有许多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是学生不经常接触的。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例如,授予官职常用“拜”“除”“出”“升”“迁”来表示,要让学生具体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再比如,“革”“罢”“贬”“黜”常表示贬官、降职。还有常见的文化常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理出来,如参加乡试,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举人”“贡生”,乡试、会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元”,殿试被录取者称为“进士”,其中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等。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常识学生必须了解,并且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这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教师也要对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典故、修辞手法等有所了解。同时教师需要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途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言知识。
(四)及时总结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新课改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某个词或者某个文章的概念,而是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能。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可简单帮助学生翻译,还需总结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教师只有不断总结教学方法,才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例如,学生在学习“或”时,或在“而或长烟一空”中代表有时,而在“或以为死”中代表有的人。这就需教师及时对相关词语进行分类总结,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想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以及阅读水平,语文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牡丹.刍议优化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9(05):16-17.
[2]谢莉莉.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17(11):36.
[3]邱非.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沟通方法及运用[J].学周刊,2016(14):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