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项目化活动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初探
摘要:项目化活动是一种聚焦深度学习的活动,它能促进幼儿思维的持续参与和发展,从而提升幼儿全方位能力。但项目化活动在当前开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阻碍幼儿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提升。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提出了“设计优质的驱动性问题,让思维‘出发’”、“搭建学习支架,深化自主探究”、“优化评价,让思维‘飞舞’”等几条实施策略,让幼儿的学习不断深入发展。
关键词:项目化活动 深度学习 策略
近年来,幼儿在项目化活动中的深度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项目化活动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以真实情境为导向、以解决驱动性问题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活动方式。幼儿在项目持续的进行和不断的突破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探索的乐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核心素养有所提升,思维持续地参与和发展,实现深度学习。
目前,项目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教学设计面面俱到、教师放任不管、追求项目的“高大上”等问题,问题的存在让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充当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采用行之有效的支持性指导策略,推进幼儿的持续深入学习。
一、因势利导,促进思维持续参与
项目化活动的开展要聚焦幼儿思维的参与程度与品质,激发深度学习,从而促进幼儿全方位的发展。
1.设计优质的驱动性问题,让思维“出发”
项目化活动是围绕核心问题即驱动性问题开展的,所以一个优质的驱动性问题是决定项目化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可以激发幼儿产生自我学习的需要,促进幼儿不断地吸收知识,进行思考、辨析、迁移。
(1)问题着眼于幼儿的探究兴趣,且具有挑战意义
项目化活动强调驱动性问题从真实情境出发,让幼儿在真实生活中迁移运用新的和原有的知识和能力。驱动性问题要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愿意持续探索。另外驱动性问题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情况下,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即在幼儿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的差异区内。
(2)聚焦核心素养设计驱动性问题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的每个领域都有细致且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展指标对幼儿在生活中生发出的问题进行鉴别和筛选,选取有价值的研究点形成驱动性问题,提升项目质量。
(3)帮助幼儿理解和明确驱动性问题的意义
很多驱动性问题不仅仅包含个人发展的意义内容,往往还包含着更大范围的社会意义。在项目的全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幼儿理解和明确本项目驱动性问题的普遍意义和深层意义,这可以帮助幼儿更加了解本项目,觉得这个项目的解决是意义重大的,强化幼儿的参与动机,激发幼儿的热情,让思维更加活跃和持久。另外教师挖掘出驱动性问题背后的社会意义并帮助幼儿理解的做法能唤起幼儿的共情,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同时也有助于幼儿建立与社会的亲密关系,提升幼儿的精神境界。
2.搭建学习支架,深化自主探究
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应搭建学习支架,有效指导幼儿完成项目任务,帮助幼儿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1)提供持续深入的探究时间
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尤其项目化活动需要一定数量且连续的时间保证,由于活动的自由性和自主性,教师可以把活动融入到生活环节、集体教学环节、区域活动以及户外活动环节,但是要确保时间的连续性,短期的如几天,长期的如一周几天连续几周,这样有利于幼儿思维的连续性和持久发展,让学习变得更加主动。
(2)提供资源
在项目化学习中,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在“龙虾养殖”的项目化活动中,教师通过网上搜集、PPT制作等方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有关于龙虾生活习性、龙虾养殖方法的视频,并且在幼儿养殖的过程中及时提供幼儿所需的材料,如龙虾的被子——“塑料薄膜”、龙虾饲料等等,待龙虾养殖成功之后幼儿提出要烹饪龙虾,我们提供了美食操作间的场地、各类烹饪材料和电器,和幼儿一起利用网络搜寻烹饪方法,帮助幼儿完成项目活动。由于资源充足,幼儿的思维一直很活跃,想法也曾不出穷。
(3)科学设问
教师科学的提问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思维向纵深发展。比如在“毛线抽取神器”项目的开始,小朋友因为毛线全缠绕在一起而苦恼不已,教师则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在家里有没有看到过一些能收纳生活物品的东西,能够让东西看起来整整齐齐的?小朋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家的调味盒、收纳盒,随即展开探究。这类问题属于迁移式设问,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思维迁移到了生活经验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有必要的时候要灵活提问,科学设问,有效推进活动的开展。
3.优化评价,让思维“起舞”
项目化活动中的评价不仅仅是对产品进行反馈,更多的是要在活动中聚焦“整个人”的多方面发展,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所以最后的项目成果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对有价值的行为进行肯定,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观察的要点有很多,一类是显性要点,比如说活动进度、操作技能、项目成效,教师可以适时对幼儿的操作行为进行评价,保持项目的不断进行,激发幼儿提升技能的意愿。还有一类是幼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思维、态度等隐性因素,这类要点能更全面、真实地展现幼儿。比如活跃的思维力、口语表达能力、敏锐观察力。这类评价能够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己,明确发展方向,促进幼儿的思维不断达到新的“兴奋点”,有利于幼儿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
教师在项目化活动中要采用多元评价。评价主体不仅仅有教师,还有幼儿和家长。评价方式除去语言上的表述外,还可以有幼儿间互评(照片分享)、评选我心目中的最佳作品(幼儿之间互相给欣赏的作品送小星星)、成果展示会(家长评价)等等。另外评价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师要多做“创新”,如儿歌、故事会、谈话活动、自制图书、小视频、手指游戏。
项目化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活动,它没有“终点”,教师在一阶段的活动结束后也要学会拓展活动,不断生成新的内容如班本课程、园本课程等,让项目化活动真正融入到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促进幼儿思维参与、融合、成长,为高阶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陈薇.搭建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支架[J].教育教学研究,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