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中石化境外资产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科教文创媒体号
新疆省库尔勒市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巴州石油分公司 841000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要战略部署,越来越多国有企业积极响应“走出去”的号召,推进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的工作。伴随着境外企业蓬勃发展和境外资产快速增长,风险事件不断爆发,境外国有企业“监督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且亟待解决。在中石化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是重要一环,本文在分析了中石化境外资产内部审计面临的现状和难题后,提出相关工作建议,以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完善境外企业治理方面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境外资产;中石化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践行“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石化)各涉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收购油气资产、承揽工程项目等,目前境外资产总额约占中石化的 1/3,收入总额约占 1/4,国际化经营得到了快速发展。前期部分单位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足,风险意识欠缺,审计监督相对薄弱;叠加近年来国际油价巨幅波动等多重因素,多个项目风险积聚、亏损严重,法律纠纷诉讼等时有发生。近年来中央和中石化对境外审计监督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如何强化企业内部针对境外业务的审计监督,促进境外业务合规经营、防控风险、提质增效,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一、中石化内部审计实施现状

中石化的内部审计系统实行纵向垂直独立条线管理,总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管理审计局本部,并设置了北京、南京、广州、武汉四个审计分局,各分局的组织架构和审计局本部一致。对全集团的内部审计实施统一规范化管理,统一管理的内容包括审计计划、审计项目、审计资源、审计流程、审计过程、审计结果等。审计局实行垂直化集中管理模式,即审计局本部直接管理各审计分局、本部直接将审计人员派出到各分局;各审计分局之下也设置审计部门或审计科等下级机构。中石化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也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中石化建立了审计信息平台,对内部审计全范围、全流程进行统筹安排,对内部审计的数据信息、工作流程集中进行规范化管理,对重要分支机构和关键节点实施跟踪监督和风险预警;而且审计范围已经覆盖到境外,包括境外分子公司、境外项目和业务等。

二、中石化境外国有资本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差异性导致风险评估难度增大

境外国有资本所在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环境方面与境内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境外监管环境更为复杂,进而给境外国有资本审计带来较大的难度和挑战。其中政治因素常常成为开展境外审计的主要壁垒,如投资东道国出于对其国家主权的敏感及法律条款差异的考虑,难以接受我国国有出资人对境外企业进行审计和监管。此外,文化差异也会加大境外审计的难度,境外国有资本审计过程中需要与被审计企业的员工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否则难以有效实施内部审计工作,进而最终影响到审计结果有效性及其使用价值。

(二)境外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中石化在开展境外资产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从国家层面看,开展境外国企内部审计虽有政策依据,但多为宏观政策,缺少具体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细则。另外,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主体众多,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等监管机构均出台过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相关法规,而各监督主体在监管内容、监管范围、监管对象等方面存在差异,之间又缺乏沟通协同,导致实际监管工作开展中政出多门、协调不畅,存在误区、盲区。

(三)境外内部审计资源缺乏

实施境外审计“全覆盖”、加大审计频次等要求与境外审计力量不足矛盾突出。中石化“走出去”前期境外审计相对薄弱,审计资源缺、协调难、积累少。2020年9月境外审计中心成立后,梳理了境外审计工作思路,制定了涵盖业务体系和综合支撑措施的五年规划和三年滚动计划,近三年更是加大了审计频次、覆盖面,但受限于审计人员数量,审计监督频次和力度与重大风险防范需求远不匹配,对高风险领域监管力度不够,对重大经济纠纷和重大质量、安全、环保事故等及其风险揭示防范不足。由于境外业务比较复杂且存在诸多风险,境外资产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复合型多元化的要求。一要全面摸清境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内部控制状况,深入了解所在国宏观环境,分析所在国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隐患。二要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审计经历。境外现场审计通常有时间限制,因此要求审计人员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时快速抓住主要矛盾,准确把握审计重点,以此有效开展审计工作。三要熟悉所在国的会计准则,具备一定外语能力,并了解所在国传统习俗,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然而,我国当前审计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建设能力还尚不能满足境外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所需的审计监督要求。

三、解决中石化境外业务内部审计面临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以风险为导向,深化审计全覆盖

针对境外业务点多、线长、面广,信息化程度低、人员配备受限、语言文化差异大等特点,需全面摸底梳理,调查分析境外业务现状和审计情况,找准境外业务监管重点、管理焦点、经营难(痛)点,突出高风险业务、大投资项目和重点境外机构,分类分层多维度推进境外业务风险导向审计。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只是针对已经出现的一些事故的应对措施,导致管理层无法在合适的时机识别到风险并做出迅速的反映,进而影响到企业目标的实现。境外业务面临内外部风险较大,更应该采取风险导向模式。

(二)建立健全境外审计制度体系

一是加强国家层面境外审计制度建设。我国应结合“走出去”理念,及时更新和修订现有境外审计法律法规,制定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更细致地指导我国境外国企开展审计工作。另外,建议由同一监管主体牵头,联合相关部委实施制定境外国企审计制度。统一牵头监管主体,有利于统一监管标准,保持监管一致性,同时也利于加强各监管主体间的沟通协作。二是完善企业层面制度体系建设。在遵循国家境外审计法律制度的框架,结合境外国企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或修订境外国有资产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提高境外内部审计实效,并促进境外国企进一步健全完善投资并购、资金管理、产权转让、项目建设、物资采购、劳务分包等制度规范,强化制度的执行,以此促进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二)创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为提高国有企业境外业务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可实施远程审计工作,这不仅能够节约审计成本,突破时间、空间上的束缚,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审计效率。但要注意的是远程审计也有一定的缺陷,广度上无法得到拓展,而且资产审查的真实性难以保障,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远程审计和现场审计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弥补其中不足,以保障审计工作质量。既要做好审计前的准备工作,又要控制好现场审计时间,以实现审计目标。除此之外,人员素质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国企需不断地壮大审计队伍力量,加强人才建设,充分认识到人才竞争的核心地位,并优化配置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工作,使之学习先进的审计理论知识,并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掌握先进的审计工作方法,并不断地提升自身国际水平,强化自身业务能力,使之能够进一步胜任境外业务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帆.关于加强境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投资与创业,2022,33(24):118-120.

[2]丁珂.“一带一路”背景下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现状及路径优化[J].全国流通经济,2022(08):154-156.

[3]沈彦波.境外国有资本内部审计的挑战及其应对[J].财务与会计,2022(22):27-30.

[4]陈锦霖.国有企业境外业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建议分析[J].纳税,2023,17(09):58-60.

[5]李昊.国有企业境外业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建议[J].商场现代化,2021(09):78-8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