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科教文创媒体号
淮北师范大学 淮北 235000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行为逐渐转移到了网络平台上。在这个背景下,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更倾向于与兴趣、背景相似的人群形成小圈子。本文首先对网络社交圈层化进行定义和解释,探讨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特点,如兴趣圈层、身份认同圈层等。接着,针对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提出一些引导策略,包括提倡多元的兴趣、增强身份认同的多样性、创建开放包容的社交平台。通过研究和分析,希望为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引导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促进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提升大学生的社交体验和交流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引导策略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网络社交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然而,随着网络社交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一种明显的现象,即大学生网络社交呈现出圈层化的特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社交圈层,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相对封闭和局限,这种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信息孤岛、群体隔离、思想碎片化等,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交流与社交能力、社会认同感和个人发展产生了影响。因此,研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及相应的引导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引导策略。通过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引导策略,可以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不同圈层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社交能力。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次,研究成果可以为学校和教育机构制定相关的教育和引导政策提供参考,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网络社交圈层化问题。

2.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社交概述

2.1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呈现出多样化、实时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首先,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和迅速。其次,新媒体时代呈现出碎片化的信息形式,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用户在新媒体平台上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和分享信息。此外,新媒体时代还涌现出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它们成为人们进行社交交流和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渠道。

2.2 网络社交的定义

网络社交是指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和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它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在线社区等技术手段,使用户能够在线上与他人建立联系、交换信息和分享资源。网络社交的发展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它改变了传统社交方式的时空限制,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网络社交在新媒体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行为和交流模式,也对社会关系和个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

3.1 兴趣圈层的形成与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呈现出明显的兴趣圈层特点。兴趣圈层是指以特定主题或兴趣为核心,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社交群体。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社交群体,共同讨论和分享相关话题和资源。兴趣圈层的形成有助于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社交欲望,同时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共享。

3.2 身份认同圈层的形成与特点

网络社交也促进了大学生身份认同圈层的形成。身份认同圈层是指基于共同身份特征(如地域、兴趣、专业等)而形成的社交群体。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建立与自己身份特征相关的社交关系,找到共同话题并产生共鸣。身份认同圈层的形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提供了一个相互支持和交流的平台。

4.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面临的挑战

4.1 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指的是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只获取到特定领域或特定兴趣的信息,而缺乏全面和多样化的信息来源,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大学生对其他领域的了解有限,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思维拓展。信息孤岛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倾向于与兴趣相投的人群聚集,形成兴趣圈层,这种聚集使得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倾向于特定的主题或领域。

4.2 群体隔离

群体隔离指的是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倾向于与同一群体的人群聚集,形成封闭的社交圈,与其他群体保持距离。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缺乏交流,从而增加社会隔阂的现象。群体隔离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人们在网络社交中更容易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共同的兴趣和话题成为交流的基础。这种相似性选择导致了群体之间的隔离。其次,社交媒体平台也会通过推荐算法和个性化内容推送,进一步加强了群体隔离现象。

4.3 思想碎片化

思想碎片化指的是信息过载和碎片化内容的浸入式传播,导致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接触到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和观点,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思考和理解。思想碎片化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大量信息和内容的涌入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被琐碎、肤浅的信息所吸引,而忽略了深入思考和长期学习。其次,社交媒体平台追求点击率和用户留存率,倾向于推送短时效、吸引眼球的内容,这加剧了思想碎片化现象。

5.引导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策略

5.1 提倡多元的兴趣

多元兴趣的提倡意味着鼓励大学生涉猎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和兴趣,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的方式。通过参与不同兴趣社群和社交平台,大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背景和领域的人交流,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经验,并丰富自己的社交圈层。此外,引导大学生进行多元兴趣的交流也是关键。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辩论和合作项目,促进不同圈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跨圈层的交流,大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观点和思维方式,培养其沟通能力。

5.2 增强身份认同的多样性

身份认同是个体在社会中所认同的角色和身份感受,对于形成社交圈层具有重要影响。在网络社交中,大学生应被鼓励展现和接纳不同的身份认同,包括但不限于学业、兴趣爱好、文化背景、性别、宗教信仰等。为了实现这一策略,教育机构和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提供多元化的社交空间和话题讨论,以满足大学生对不同身份认同的需求。同时,鼓励大学生参与多样性的活动和组织,如跨文化交流、文化展示活动等,以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5.3 创建开放包容的社交平台

引导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是创建开放包容的社交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大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兴趣,并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一方面,平台应提供多样性的功能和交流机制,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例如,可以设立各种兴趣社群和讨论组,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相应的圈层,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平台管理方应积极维护平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打击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斥,监测和处理恶意言论、网络欺凌等不良行为,从而确保平台的安全,并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6.结论

综上所述,以上提出的策略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社交圈层,提升他们的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引导。通过本研究的实施,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社交环境,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建立丰富多样的社交关系。

参考文献

[1]马超,呼大永,孟庆川,等.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探析[J].传播与版权,2023(3):90-92.

[2]王倩茹,张荣.社会学视域下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20,33(6):14-20.

[3]骆郁廷,王巧.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及其思想传播的空间分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5):30-33.

[4]杜玥玲.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及其思想传播的空间分布解析[J].文渊(高中版),2020(2):1989-1990.

作者简介:鹿淋淋:(1993-),女,籍贯:安徽省亳州人,汉族,助教,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