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铁路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路径研究
摘要:铁路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当前,高校运用铁路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通过健全铁路红色文化资源综合育人支撑体系、打造研究铁路红色文化专业师资队伍、立足课堂精准供给铁路红色文化资源、构建铁路红色文化资源实践育人体系、搭建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多维渠道等路径提升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效。
关键词:铁路红色文化资源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复兴史。在百年铁路发展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铁路红色文化资源。铁路红色文化资源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走出来并奔向当前新时代的“信使”,是党革命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当前,高校运用铁路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教师队伍育人水平有待增强、教育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亟需创新铁路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路径,切实利用好、发挥好铁路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一、健全铁路红色文化资源综合育人支撑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高校依托铁路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高度重视,全员参与。将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纳入红色文化育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中,为用好铁路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校内校外综合育人支撑体系,构建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育人合力,增强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效果。一方面,要加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促使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形成一套理念先进、制度完备、模块组合、效果显著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统一,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结合。另一方面,要突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起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在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方面“联合开发保证融入、联合备课保证贯通、联合考核保证效果”的“三联三保”课程思政模式,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二、打造研究铁路红色文化专业师资队伍
为提高铁路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效力,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强化对教师队伍的培养,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对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研究。作为高校铁路红色文化教育一线力量的教师队伍,其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学习、传承红色文化的效果。构建铁路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团队,挖掘、研究铁路红色文化资源体系,以专业的知识体系为提升铁路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效力保驾护航,更好实现铁路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深走实的要求。以省内外铁路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建立铁路红色文化资源教学案例库、教学资源库。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灵活运用教学资源,探索开展“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等多途径教学方式,把历史转化为课程,把史料转化为教材,把现场转化为课堂,打造一支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借鉴价值更大的铁路红色文化研究专业团队。
三、立足课堂精准供给铁路红色文化资源
教师要加强对铁路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开发,完善铁路红色文化资源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准、有效、生动的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铁路红色文化,传承铁路红色精神。大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应当积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铁路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学习铁路红色文化资源,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精选铁路故事、铁路历史和先进模范人物融入思政课日常教学,譬如将二七精神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将火车头精神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教学相联系,在有关改革开放的教学中紧密联系青藏铁路精神等。将铁路红色文化与历史脉络融会贯通,深入浅出,真正促使大学生把握历史逻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与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基础较好的同学,应积极引导学生研读铁路红色文化文献资料,从中探究、挖掘铁路红色基因,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铁路红色文化资源有更深层次的认知、理解。针对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可以引导学生从了解铁路英雄人物、历史事件出发,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学习铁路红色文化资源知识,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构建铁路红色文化资源实践育人体系
铁路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能够全方位的展现铁路红色文化资源,极大还原了革命斗争或改革建设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牺牲奉献,从而产生更为持久的教育成果。通过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校外,前往二七纪念馆、“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中欧班列等铁路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拉近学生和铁路红色文化资源的距离,增强学生对红色资源的体验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通过现场教学,引导学生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不屈不挠、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让学生亲身感受铁路人不怕吃苦,敢为人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仅仅是简单的参观,效果必然不足,应在实践方法上多做创新。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实地走访、探访等实践活动形式,但要引导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带着疑惑去调查研究。五、搭建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多维渠道
根据铁路红色文化资源和铁路红色基因教育的规律,多措并举,搭建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渠道。第一,积极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学习的重要途经,要不断深入挖掘、整理铁路红色文化、铁路红色精神及铁路红色资源,制作具有地方特色、校本特色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使网络课堂和线上学习成为铁路红色文化资源综合育人的重要载体,实现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进而吸引大学生亲身感受、主动思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第二,常态化开展铁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铁路红色文化学习纳入学生每周政治理论学习、大学生党课等课堂。把铁路红色基因教育纳入开学第一课,引导学生传承铁路红色文化、自觉奋进新时代。把铁路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校内外联系的桥梁纽带,加强互动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韩旭红,陈晨.中国铁路文化精神的育人价值及实现路径探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03):90-95.DOI: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20.03.14.
作者简介:李敏(1990-),女,河南原阳人,硕士研究生,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3-ZDJH-492);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学校科研项目(2022KY022);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2021YB0620);河南省社科联2022年度调研课题(SKL-202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