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音乐课程标准新变化及其原因

数字媒体号

摘要:文章阐述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评价等方面的重要变化,并针对变化的缘由进行分析,主要从国家下发的文件及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中查找缘由。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转变

绪论

2022年的艺术课程标准与之前的课标相比其亮点和变化主要都围绕着四个字“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整体设计课程标准。表现在将该理念落实到了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和学业评价之中,强调的是素养导向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化与发展。

接下来将对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评价的转变及其背后原因进行阐述。

(一)课程理念转变及原因

旧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即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新课标以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

核心素养是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概念,世界各国都纷纷推出符合自己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中国也不例外。课程理念转变的原因是在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四个概念设定为艺术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并将其落实到了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和学业评价之中。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转变及其原因

在教学领域上,年龄阶段划分时出现了新变化。2011年是按学段设计课程:低年级(1~2)、小学中、高年级(3~6),初中各年级(7~9)。2022年是按阶段设计课程:第一阶段 幼小衔接(1~2年级)、第二阶段(3~5年级)、第三阶段(6~7年级、第四阶段8~9年级),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

因为研究发现,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出现了内容分离,两者衔接意识薄弱、学校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于是在2021年3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我们的新课标也在划分阶段时充分考虑到了衔接问题,遵循了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学习规律,做到了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侧重活动化、游戏化和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并且也考虑到了与高中多模块选音乐课程的衔接。

(三)课程目标的转变及其原因

2011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2022年艺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还是围绕着核心素养这个理念,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因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生要通过音乐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教学目标就要侧重指向有关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

其次,我们不仅要了解各国各民族文化,还要理解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的理念。在艺术课程标准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世界各个国家的音乐,还要使各国之间的音乐文化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既体现民族性又体现世界性。

(四)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学习任务

2022年艺术课程标准延续了2011年艺术课程标准的四类艺术主题实践活动的课程设置,即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联系/融合(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又设置了十个综合性学习任务,将音乐学习的基本内容融入具体学习任务之中,提升了教学课堂的质量。在每个学习任务里还详细说明了“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保证了内容的合理性。

新课标里增加了具体的学习任务是因为我们传统的课程体系在学习内容上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艺术并不是孤立的,不论是艺术作品还是艺术实践活动,都会注入不同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艺术的实践过程必然会与个人的观点及相关文化相联系。因此,新课标在原基础上增加的学习任务,是对学习内容进行了综合化,使音乐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建立关联并融合在一起。将原本静态的知识、技能、文化和观念等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多种任务的方式组织起来。这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整合学习内容来达成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和育人目标。

(五)完善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

2022年艺术课标根据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分级学业质量标准,这两者都是对学生在完成本课程某个阶段性学习任务之后的学习结果描述,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的维度。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方案》中就有提到要完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要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与专业性。要改进中小学校评价,提出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因为旧版的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和成就标准,并没有表现标准,新版的课程标准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有据可依,真正起到对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洪宇.解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J].湖南教育(A版),2021(04):23-25.

[2]杜宏斌.立足素养,以乐育人(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音乐”学科标准解读[J].中国音乐教育,2022(05):5-9.

[3]杜宏斌.立足素养,以乐育人(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音乐”学科标准解读[J].中国音乐教育,2022(06):5-9.

[4]刘晨曦.《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变化、新体会[J].福建教育,2022(28):24-26.

[5]胡泊,梁靖悦.《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价值、变化及实施重点[J].教育评论,2022(05):31-3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