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让“盆景走进千家万户”的园林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
摘要:盆景是园林园艺行业的重要分支,被誉为“活的艺术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结晶,也是当下许多地方富民兴村的主导产业。传统盆景品类较为单一、成景时间长、个体较重,同时,新生代产业人才不足、专业人才培养育人不够精准等,影响了盆景文化传承和产业提质增效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构建助力盆景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文化传播体系,本文从高职园林园艺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体系的具体改革实践出发,探索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发挥高校办学功能,促进“盆景走进千家万户”的有效路径。
主题词:盆景文化,教学模式,创新创业
1.实践研究背景
1.1.花卉盆景是广东特色园艺产业的重要组成
盆景作为特色农产品,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之一。广东地区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以及区位比较优势,成就了花卉盆景的蓬勃发展。在花卉盆景中,享誉海内外的“岭南盆景之乡”“千树之都”“盆景出口基地”等均坐落在广东。广东盆景商品化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大中型企业数量、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和种植面积均位于全国前三,其中盆景出口额基本稳定全国第二。
1.2岭南盆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
盆景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和传承,是生产、技术和艺术相融合的创作活动,是农耕文化、农作智慧、农勤精神的结晶,创作一盆佳景,需要勤劳的栽植、审美的眼光、厚积的文化、坚持的精神。岭南盆景,是我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苏、扬、川、徽、岭南)之一,岭南盆景有“活的中国画”美誉。由于广东的自然环境优越,可提供作盆景的树种很多,所以,岭南盆景以树桩盆景较为盛行。岭南盆景的盆栽艺术,有近千年历史。
1.3 乡村振兴为农业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人才是支撑,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这是乡村战略对与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新机遇和突破口[1]。
1.4 “三全育人”为农林类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明确了方向
高职园林类专业旨在培养植根生产一线“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林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下得去”是择业观念转变,“用得上”是就业岗能匹配,“留得住”是乐业“三农”情怀,培养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园林类专业人才是一项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还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能和职业道德素养[2]。
1.5 盆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人才支撑
岭南盆景文化和技艺传承,要让文化程度受众参差不齐的受众容易接受和掌握,在科普的方式和途径上,要有技巧和方法,必须有专业化要求。因此,培养岭南盆景文化传承人才,需要有一整套专业化的培养体系,涉及理论、知识、技能、素质等综合性培养内容。
1.6让“盆景走进千家万户”,需要技术创新支撑
盆景是我国世代园艺工匠精神铸就的历史文化之树,极具艺术性、观赏性,一件好的作品,就是一件艺术珍品。但传统盆景体量“重”、成景慢、品类较单一,要让更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受众接受,必须开发更多品类,丰富品类结构,如:成景快技术,轻质盆景、创意盆栽开发,让“盆景走进千家万户”,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2.“盆景走进千家万户”面临的问题
2.1新生代产业人才不足,育人不够精准
花卉盆景是涉农行业,是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三密合一”的绿色朝阳产业,行业人才突出技术、艺术双要求,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三农”情怀。当前,由于园林园艺行业的细分领域多,盆景是其细分领域之一,高职园林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教学资源系统性不强,教学与实践脱节等一些突出问题,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盆景行业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需要不断地改革探索。
2.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不充分
园林园艺类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就业者,也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创新创业能力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即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但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脱节[3]。
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与行业对接、实施定向培养的主要途径[4]。校企合作助力学生技能育成、素质养成和能力形成,要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要不断强化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5]。
2.3传统盆景年轻一代市场占有率不高
传统盆景体量“重”、成景慢、品类较单一,年轻一代受众较少。传统盆景是园艺工匠精神铸就的“活的艺术品”,是花卉盆景中的文化瑰宝。但作为年轻一代受众,要欣赏传统盆景的艺术美、意境美,需要一定的文化、艺术和时间的沉淀。因此,可以植入年轻化的元素,开发一些速成的创意盆栽,循序渐进地引导年轻一代领略盆景之美,逐步提高盆景年轻化市场占有率。
3.“育训双轨三融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园林园艺专业教学团队根据园林园艺课程的特色,围绕培养乡村振兴园林工匠这一主线,构建“校企协”产教融合教师团队,开展“育训双轨三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园林园艺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对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盆景行业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进行了实践探索。
3.1教学模式
根据乡村振兴对园林园艺类人才需求,结合我校多年来在农业农村人才培养领域的探索实践,构建“育训双轨三融合”教学模式(图1),通过线上线下两课堂授课,校内校外两基地育训并举,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标准相融合、思政教育和技能培训相融合、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园林工匠精神。
3.2教学实施
3.2.1实施路径
一是思政教育和课程标准相融合。园林园艺类专业为涉农专业,专业教育较为强调从业人员的吃苦耐劳等素质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主线,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国园林的人文性,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要素融入各课程标准,增加课程的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二是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相融合。依托校内校外双基地育训并举。校内开展基于校园景观的日常化团队式实训,锤炼农勤精神。以校内园林景观施工养护和校外古典园林作品、景观案例作为农耕文化、农作智慧、农勤精神的活教材,形成专业实践教学精品项目,通过校内外双基地的融合,实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和施工过程=职业素质训练过程”。
三是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相融合。将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内容融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生产项目为主体成立了景观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团队、盆景与花艺创作团队、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团队等。通过组织师生参加技能竞赛、技能考证、作品展览,以及教师科研和双创课题项目等双创活动,多形式、多途径实现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相融合。
3.2.2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校企协”协同,“育训双轨”,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1)优化非学历教育,因才施教
一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项目(园林工程),采用“4个一”培育模式,即一段时间集中授课、一个月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名导师帮扶指导的“4 个一”培育模式,对带头人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二是农业经理人(园林工程)、(花木盆景)培育班,采用“面授+远程指导+点上巡回指导”三联动的方式;三是景观设计师、绿化工等培训采取“课堂理论+重点项目实训”。
2)提质学历教育,精准育人
基于在校高职生学情分析,了解到学生普遍美学理论基础差,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强,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学习热情和兴趣持续保持时间短,容易造成厌倦。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高职扩招的社会人员尤其是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单独编班或实施分层教学,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实行学分制管理。采用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五结合”教学方法:“教学+生产”、“集中+分散”、“线上+线下”、“共性+个性”、“学历+技能”五结合教学方法。
3.3教学改革
3.3.1实践教学改革。结合校内园林工程建设,引入企业团队式及项目化管理模式,将校园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改造及日常管理运行紧密融入专业教学实践中,实施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团队式管理,使课程内容与工程项目和植物周年生产的季节性、连续性紧密结合,解决了实践教学书本化和师生作品落地难的问题,突破了园林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断片式”仿真实训和观摩式实习模式。
3.3.2教学方式改革。为了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探索建立了“线上网络—线下课堂—实训工场”立体教学系统,实现“日常实训过程=工作过程=素质训练过程”。为专业学生构建一个日常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校内实训大平台。通过学生日常化实践参与,构建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为主旨的素质培养载体。线下课堂教学是专业教育的基础理论平台,线上网络教学提供了学生全阶段学习的渠道,而实训工场是日常化训练的实践平台。
3.3.3教材改革。在校本教材和公开出版教材基础上,根据园林园艺专业职业教育特点,结合校园园林景观整改、规划和施工及养护计划,编写项目化主体校本工作手册式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3.3.4考核改革。采用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行业专家、任课教师、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总评成绩由过程性评价成绩(平时30%+实训40%)+总结性成绩(期末30%)组成。探索增值性评价,额外加分5-10。
4.项目化导师制“创新研究+创业训练”
园林园艺行业的细分领域多,一个人才培养方案要培育众多细分领域的学生,达不到精准育人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也达不到精准对接和服务产业的效果。以花卉盆景细分领域为例,为达到精准育人,提升创新创业实效,园林园艺专业推动项目化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训练教育改革。推动校企双导师,以企业导师开具产业创新命题,专业细分领域的校内导师组织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如:“盆景走进千家万户”为题,组织学生开展“创意盆栽创新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以传统盆景年轻一代市场占有率不高为主要问题导向,从盆器创意、盆景植物新种类、功能性盆栽开发等方面,组织学生开展对接服务行业企业技术需求的技术创新研究,开发不仅拓宽学生专业思路,也服务了产业创新发展,同时,促进了盆景文化抢占年轻代市场,助力“盆景走进千家万户”。
5.打造“展技+宣传”文化传承载体
当前,新媒体已成为年轻一代的重要信息获取渠道,文化传播和技术传承,新媒体的作用不可或缺。为传递新资讯、传播新技术、展示新成果,促进“盆景走进千家万户”,园林园艺专业,引入校企合作企业——新媒体“岭南盆景公众号”运营商,共同打造盆景文化传播线上专业化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大型活动、展览提供的展示机会,多渠道让学生和盆景作品走出去、展出来。形成“学生技能展练+盆景文化传播”的传播矩阵。
5.实施效果
5.1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生获得50多项全国和省内技能大赛奖,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园林景观设计赛项、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赛项国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广东省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园林景观设计”赛项一等奖5项,“插花艺术”赛项一等奖3项。学生创新积极性明显增强,进入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人数由过去每年不足30人次,增加到目前每年约2000多人次,成立了创新创业团队13支,参加双创大赛人数逐年增多,目前已达95%。创新创业团队获团省委创新创业支持项目(攀登计划)3项,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以上奖项4个,第14届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1个。
5.2 科研和教改成果成效显著
获科技部“岭南绿色农业职业教育星创天地”、2020年获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光荣称号。园艺技术专业群被立项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获得专利7件,出版教材7部,发表成果教改论文8篇,《“育训双轨”培育花木盆景“乡村工匠”》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研究》课题典型案例,《盆景制作与养护》入选农业农村部“名师名课”。通过验收的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1门;广东省园林工程技术、园艺技术专业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广东现代园艺园林公共实训中心”1个,《岭南盆景传承与发展创新团队》《岭南花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团队》获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立项。
5.3促进了盆景文化传播
承办省级技能竞赛园林赛项5项次。承办广东园林学会、广东省花卉协会联合举行的“让盆景走进千家万户”学术论坛。承办基于技能大赛的园艺园林类花艺设计课程工匠育人实践和技能大赛背景下“园林园艺技能工匠”育人课程实训教学 2 项国培班,园林园艺类职业技能专项培训和世界园艺大赛背景下园林园艺类职业技能工匠人才专项研修 2 项省培班,培训的教师达 160 人,有效提升广东省园林园艺类中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近三年为园林行业培养了乡村工匠200 多人。培育效果得到上级部门、专家等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得到各级媒体的报道,如农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等分别做了题为:《科技唤醒“最强大脑”-广东农业经理人培训推进人才强农》,《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内生动力》,《今日头条》等媒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跟踪报道,不完全统计,近三年的报道有40多篇。
参考文献:
[1]戈弋,李庆丰.县域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与建议——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2(2):1-3.
[2]安伟.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幻画报.2018(11):108-109.
[3]孙薇. 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园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143.
[4]字立先,陈德欢,朱昱霖.乡村振兴背景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 .2021(8):121-123.
北科技师范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文教资料.2019(27):183-184.
[5]唐学军.浅谈中职学校如何抓好农业人才培训助力乡村振兴[J].职业教育.2023(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