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政策下中学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
摘要:随着国家“双减”政策和思政课统编教材的深入推进,中学思政课提质增效,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实现教学模式变革:一是在教学理念上,彰显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二是改革“三维目标”设置,着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强化“一体化”和“大思政课”的落实落细;四是在教学评价上,构建多维的教学效果反馈评价。
关键词:“双减”;统编教材;中学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
中学思政课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坚定理想信念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基于当前国家“双减”政策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入推进,中学思政课教学如何提质增效,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因此,本文着力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探讨“双减”政策下中学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为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经验启示。
一、转变思政课“副科”观念,彰显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长久以来,思政课在学校课程中并未得到教师、学生、学校领导等的应有重视,“副科”思维定势一直在深深地影响着中学思政课教师。一方面,是中学思政教师自我角色的边缘化。长期以来,很多中学尤其是乡镇中学缺乏专业思政教师,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然而兼任老师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单一的课本知识无法完全拓宽学生的视野,对知识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表层,在讲解上枯燥乏味,难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中学思政课被边缘化。由于应试教育压力,一些学校存在着给“主科”让位、师资配置不合理、课时被随意挤压等,难以发挥思政课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思政课教学。
中学思政课是一门多学科、多角度融合的综合性学科,是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必修课程。它在提高人们良好的思想觉悟、强烈的爱国情怀、较强的法制观念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这一重要思想表明,中学思政课教师转变思政课“副科”观念,摒弃功利性教育观、人才观,彰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导向。第一,要革新教学观念,认清学科价值。正视思政课课程价值,摒弃“副科”观念。思政课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价值辨析、判断、选择、澄清、体验、践行等活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发挥思政课应有的学科价值和育人功能[3],适度的学科自信能够让学科教育价值得到应有的认可。第二,要经常深度钻研统编教材,找准思政学科立德树人的最佳切入点。当前,部分一线教师对统编教材还存在“不能较好把握教材体系和编写意图、抓不住教材精髓”的问题,具体表现是研读教材意识不强、轻理性分析,对教学切入点把握不当等,导致“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和遵循”[4]成为一句空泛的口号。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统编教材,挖掘教材具有时代价值的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运用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第三,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将其贯穿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的经常化和长效性。理想信念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这个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5]。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德育课程。在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这是当今时代对青年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思政教育的经常化和长效性。第四,立足核心素养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立德树人成效。
中学生思维活跃,在实践中容易产生新想法、新观点、新思想,作为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这种特质,增强立德树人教学的效果,实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对学生的要求。引领中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内化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社会经历,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改革“三维目标”设置,着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中学思政课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思政教师对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入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能真正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性,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学科核心素养上,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7]。由此可见,中学思政课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必然性。那么,中学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归根结底要改革“三维目标”设置,着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双减”政策下中学思政课教学如何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中学思政课教师要分析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整合的意识和能力,各个阶段中应该始终贯穿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的理念。至于针对具体的单元,具体的框题,学科核心素养是怎样整合,如何衔接显性与隐性的学科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具备认真学情分析能力,以及整合出具体的内容和落实的措施。其次,中学思政课教师要有教育机智,及时妥善处理教学情况。当老师在课前进行学情分析之后,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地对无法预设的教学情境做出正确、迅速的妥善处理,进而将“学科核心素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状态。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也就是教育机智。最后,中学思政课教师要依托教学情境,在丰富的学科活动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创设鲜活的问题情境,解决学生在现实中普遍面临的实际问题,继而将外在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8],丰富的学科实践活动在充分发挥学科独有育人价值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价值。
三、遵循阶段性课堂教学方法,强化“一体化”和“大思政课”
“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思政课建设理应从整体视野理解“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并将落实阶段性要求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方式[9]。同时,在“大思政课”教育时代下,有利于改进往日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的现象,让课堂教学富有朝气,让课堂教育手段、方法、内容均得到创新[10]。思政学科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是思政课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以上特点不可能在每一堂课都完全显现出来,更多的是在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学期,甚至在整个大中小学思政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所以,要促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思政课程的特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这个独特的载体,更多的是依靠老师们对阶段教学的指导,按照阶段的教学目标来制定一套教学计划,并在每次课堂中进行一套一套的实施,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思政课阶段性教学中有效强化“一体化”“大思政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方面,制定有层次、有条理的教学目标。在讲授新课时,充分考量学生实际情况,以精准化的教学目标彰显阶段性和层次性。从而更好为“立德树人”价值导向服务。另一方面,拓宽知识内容视野,达到紧密联系。紧扣学生生活、学习实际,把握各学段教学时代步伐,注重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不拘泥教材、更新自身素材库。最后一方面,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各学段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段的适用度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种教学方法需要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同时,在不同教学方法的选取与运用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教法的优化与整合。
四、创新知识检测评价,构建多维的教学效果反馈评价
中学思政课教学要取得实效,最终要进行教学评价。长期以来,中学思政课教学偏重应试的知识评价。而知识评价实质上就是对人所拥有的知识的数量、知识的结构和知识的层次进行衡量和评价。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教育认知目标的分级理论”,它将学生的认识目标从低到高分为六个级别,即:认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每一个级别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根据我国专家知识测评实践,创新知识检测评价可从三个层面来进行:一是知识记忆,即认知目标的最低层面。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着重把握预习环节,让知识的接受者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二是知识理解,这比识记知识进了一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知识传授者要在知识的叙述、解释、归纳能力上下功夫。三是知识应用,知识传授者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外练习,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考虑,“双减”政策下中学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要依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评价的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构建多维的教学效果反馈评价体系。第一,评价形式多样化。单一的作业与卷面成绩无法完全体现出思政课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要加以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例如,“校内实践中的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校外的各种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革命圣地、革命遗址等,这些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应用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当中”[11]。课堂内运用图片、视频和书本等载体进行系统化的思政课理论教育。课堂内外灵活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获得感,自主学习身边的思政资源,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第二,评价人员多元化。“仅仅依托学生个体评价,是无法完全评价出思政课的真实教学效果。可以将同班同学及与其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老师、家长等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主体,以评价出思政课潜在的、延伸的效果”[12]。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任课老师在评价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多维评价体系中需要更多的评价人员,包括学生本人、班级同学、其他任课老师,以及家长。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第三,评价内容多维化。思政课教学评价内容应突破以往偏重思政理论知识的单维评价,应侧重对学生基础思政知识、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实践水平、学科核心素养生成等内容的多维评价。作为思政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详尽分析学生的认知态度、行为准则、心理素养、意志品质、交往与竞争协作水平等,并把这些纳入评价内容。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多维的,因此我们对这些目标都要有的放矢地进行评价。在评价标准的选取上,要灵活处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尊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打破用一把尺子来丈量所有学生的传统,学会运用多把尺子来衡量每位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凤义.在把握规律中推进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01):153-156.
【2】李梅.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06):12-15.
【3】王恒富.中学思政课价值引领教学路径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 2022, (31):16-19.
【4】许大成.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的编写智慧与教学启迪[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3):19-21.
【5】湛蓝. 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融入高中《哲学与文化》教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2.DOI:10.27778/d.cnki.gqhzy.2022.000259.
【6】张乃宝.学科核心素养视域的思政课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1):56-58.
【7】李晓东,柯楠茜.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J]. 教师教育学报(04),48-54.
【8】刘晓荷,郝志军.跨学科学习:在融通中提升核心素养[J]. 教育家, 2022, (24):6-7.
【9】李晓东,何旋,孟婷.中学思政课统编教材的教法与学法研究——基于“一体化背景”的审视[J].教育参考,2020(01):5-11.
【10】叶碧玉.初中思政课开展“大思政课”教育的实践探索[J].考试周刊,2022(02):135-138.
【11】孙洪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6(01):19-24.
【12】赵静,谢晓洁.构建独立学院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34(05):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