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

双语媒体号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文化会对语言沟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中妥善处理语言及文化的关系,有助于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助推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快速提升。现阶段诸多语言学者借助文化导入推动语言教学发展,不断增强对外汉语教学的育人作用,通过语言教学加强文化阐述。此外,教育者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走出迷茫,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并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实现中国形象塑造,从而助推对外汉语教学迈上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文化传播

引言

文化传播具备双向性属性,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应有之义。文章在明晰语言教学及文化传播间的关系的同时,通过探寻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价值意蕴及传播原则,凝练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路径:明确传播内容,革新语言教材分析及设计工作;革新传播模式,实现语言及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坚定中国立场,明确多元角度的文化传播机制。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价值意蕴

(一)展现大国的文化底蕴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显性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除了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还隐含着更高层次的文化认知与传承。汉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汉语言发展的根基与土壤。华夏文明博大精深,借助对外汉语教学创新契机传播中国文化,实现隐性文化输出,明确语言的文化属性,在体现中国文字之美、语言之美的同时更能感悟文化之美。中华优秀文化历经千年积累,具备复杂性特征,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实现中国文化的科学化传播,能够凝聚中国力量,传播中国声音,能在品味中国文化时了解民族表达方式,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二)厘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人类独有的用来传递信息、情感的符号系统,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邢福义教授在谈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曾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特别是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受到重视。一般来说,目的语的基本知识、规则就是该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等四种语言要素。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语言要素的教学是基础教学内容,而文字、词汇、语音和语法这四种语言要素和该语言所属的文化息息相关。语音、语法、词汇三个部分中词汇与文化的联系最为密切,词汇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文化的变迁。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原则

(一)选择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处不在,涵盖范围相对较广,因此文化传播过程中应有选择的进行传播,基于多元角度创新传播模式才能方便不同主体加强对汉语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崔希亮教授认为“语言教育文化传播是自然而然的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例如,传播儒家的仁爱思想时,可着重讲述儒家的中庸之道,进而助推不同主体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蕴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及语言文本背后,教学中文化传播的时机、内容、传达理念等的恰当输出,在提升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亦能起到“文化润心”的作用。

(二)适度性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中国文化传播时需综合考量受教育者诉求。比如在文化传播时遵循适度性原则,在教材中导入文化因素时,要避其锋芒,照顾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存在感”,缓解其对异文化的“不适应”感,就宜用“隐而不发”的柔性策略,把文化因素的闪光点揉进教材中,不喊口号,不鼓吹不标榜,让教材中看似没有彰显文化,实则处处隐藏着中华文化的“因子”。部分西方学生在语言学习时可能无法理解中国文化,以传统的“孝敬”思想为例,欧美学生无法理解这一思想,需在语言教学时进行适度的文化融入,要考虑学习者的差异性,适度选择文化融入内容,也应基于学习者的可接受能力进行阶段性文化传播,由浅入深地实现中国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融入,进而加深学习者理解,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并实现我国软实力的快速提升。

(三)合理性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合理融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核心条件。语言和文化融合过程中应遵循合理性原则,在合理性融入过程中实现分层式教育,打造合理化教学方案。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是空中楼阁,中国文化传播视角下需把握语言及文化间地关系,合理展开对外汉语教学,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渗透中国文化,明确文化传播主次,避免将文化传播作为主要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目标。拓展文化传播途径,凸显文化的包容性,尊重多元国家的不同文化,能在文化双向传播过程中提升文化传播的有效性,避免因单一文化输出使学习者产生逆反心理。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路径

(一)明确传播内容,革新语言教材分析及设计工作

对外汉语教学的持续性优化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增强。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载体,基于语言教学进行文化传播时,需明确传播内容,了解传播主旨,并引导学习者在树立正确文化观念时传播中国元素及中国声音。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习惯传播大熊猫、绘画、书法、指南针、农耕文化等相关元素。我国在5000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远不止于此,教育工作者需加强知识甄别,在传播经典文化时了解学习者感兴趣的内容,选择外国学生容易产生共鸣的教育话题,优化文化传播途径。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时期提出的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生态环保意识,属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佐证。教育者应以真挚的热情进行文化传播,在全球化时代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借由文化传播展现中国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学习者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对学习者的积极影响,以此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使中国文化借由语言教育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二)革新传播模式,实现语言及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语言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共荣共生的过程。对外汉语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地进行文化融入,革新中国文化传播模式,拓展传播路径,有助于实现语言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首先,借助语言及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助推语言教育革新。对外汉语教师推动语言教学创新时需将语言承载的中国文化进行全方位传播。语言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会积极提升自身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旨在借助不同语言进行无障碍沟通,交流的前提是文化的理解。文化与语言的一体化发展,能使外国学生从源头了解中国化沟通模式。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学习为例,汉字由笔画构成,与西方国家的字母拼音不同,对许多外国学习者来讲,汉字学习难度较高。汉字经由五千年文明逐渐衍生而来,是浓缩的文化精华,涵盖多元文化信息。教育工作者可借助横平竖直的汉字,阐述中国的美学观点,进行全方位的文化诠释,有助于学习者感受传统美学魅力。许多汉字组合具有深远意义,以日和月为例,二者有机融合会成为“明”字,意为光亮,引导学习者了解中文造字意义,明确文字组成规律,能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降低汉字的学习难度,助力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的有效融入。其次,借助情景融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借助情景式教学可以加深学习者记忆,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能从经典文化中品味华夏智慧。例如,讲解诗词时可加强对其时代背景及相关故事的深入分析,为学生模拟真实化情景,借助情景教学法使对外汉语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确保借助多元教育方法实现文化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为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三)坚定中国立场,明确多元角度的文化发扬机制

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文化传播的良好契机,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好时机。教育者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路径拓展的核心力量,强化对教育者的重视和关注,营造良好的教育空间,和谐教育环境是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优化的有效手段。不同国家学习者生长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理解角度也会有所区别,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引导不同国家学习者客观看待中国故事,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教师需具备宽广的胸襟,要在文化介入对外汉语教学时营造和谐的教育空间,在讲述故事时引导学生领悟故事的文化内涵。土生土长的中国语言教师对民族文化具备较强的认同感,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现状发现,教育者习惯从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求教育力量,多对近现代文化发展选择避而不谈,由此可看出教育工作者对近现代文化的不自信。如何助推传统文化特色化发展一直是我国重点研究课题,这是对外汉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措施。

结束语

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体现在多元主体的言行举止上。借助对外汉语教学觉醒学习者文化意识,以客观态度阐述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是我国迈向强国之列的有效举措。语言及文化在相互交织过程中协同发展,借助文化支撑语言能使对外汉语教学展现语言的独特魅力,更能展现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中国文化,打造契合度较高的教学模式,可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拓展文化传播力量。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高立平.论国际中文教育语言和文化的双重建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0(03):41-50.

[3]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世界汉语教学,2018,32(04):435-44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