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多元化作业设计,助力“双减”落地
摘要:立足“双减”文件的精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多元化作业:知识本位,分层设计,落实要素;应需而为,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学科融合,趣理结合,多元展示;主题探究,发现创新,发展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总结汇报;项目作业,综合训练,整体提升。以多元化作业助力“双减”落地,提质增效。
关键词: 多元化作业 助力 双减 提质增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中指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
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多元化作业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内容上考虑丰富性,关注知识、运用、能力、情感四个维度;从形式考虑多样化,书面、展示、活动、实践、研究、汇报等,力求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知识本位,分层设计,落实要素。
对于小学生而言,扎实的基本功是他们快乐学习语文的基础,作业减负不是表面上的简单减轻学生负担,而是要让基于学生立场和学习本质的作业回归。[1]
一课的教学后,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点掌握显然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基础知识量的积累,才能达到学生素养提升质的飞跃。在减负背景下,要更多的思考控制作业的量,提升作业的质,限量求精。
在考虑作业的质与量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分层设计在对课堂延伸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提升区间和努力方向,不会因为目标太大而失去兴趣和自信,亦不会因为目标太小而觉得学习过于简单化。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孩子,要求他们尽力去完成课文巩固一类的作业,做好保底工程;对于中等生,鼓励他们去完成一些提高性的作业,调动孩子们 “跳一跳”的积极主动性;对于能力强的孩子,尽量减少基础性的作业队对他们的束缚,让他们去挑战发展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应需而为,迁移运用,举一反三。
《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选入统编版教材的课文多为名家名篇,既有丰富的人文主题,语言又各有特色,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好范例。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好教材这个好范例,敏锐地捕捉到教材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特色的语段,用心的布局,巧妙的表达等,在引导学生品悟后,可布置迁移性作业,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运用。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就是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引领学生畅游在语言学习的海洋后,撷取语言运用的奥妙之浪花,迁移运用,发展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语言文字的知识体系。
三、学科融合,趣理结合,多元展示。
《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中国美食》一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一些中国美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激发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学之后,设计“推荐‘家乡美食’”学科融合的作业,从“画美食、做美食、品美食、荐美食”四个角度,与美术、劳动、道德法治学科相融合。学生用稚嫩的画笔,表现自己眼中的美食;亲自动手,体验制作美食的艰辛;品尝美食,感受美食文化的内涵;推荐美食,表达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学生们在动手、动脑,动嘴中,以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绘画作品、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作业,作业在学生眼里成了一种美好的体验,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
四、主题探究,发现创新,发展能力。
主题探究性作业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探索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得出答案,从而实现探究能力及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乡村田园生活” 为人文主题,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单元要素编排。根据学生学情,立足延平实际,设计了“探寻延平风光” 单元主题作业。下设“溪流峡谷风光”“名山风光”“红色理学风光”“乡村文旅风光”四个探究小主题,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研究的内容,并以相同的小主题组队,制定探究计划,合理分工,收集信息,对同一领域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深入分析探究这些景点之所以入选延平风光的原因,并为之做宣传推介。这样的探究性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提高。[3]
五、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总结汇报。
杜威曾指出:作业是一项工作或一种活动方式,它复演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如若只强调外部结果而忽略个体在此过程中的道德和心理发展状况,便不能称之为作业。
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要能够体现核心素养知识,在小学生进行实践性语文作业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提高核心素养。【4】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中蕴含的各种知识。如爱心活动、社会调查、小小志愿者体验等。学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引导学生针对社会生活中现实的环境状况,运用所学去分析或尝试解决问题,扩大学生的求异性和开放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宽学生学习空间,让学生意识到“生活是无处不在的语文”。
六、项目作业,综合训练,整体提升。
项目设计类作业是让学生在教师帮助、引领下,综合性地应用知识或技能,以某一主题为中心,进行设计或规划设计指向思维的驱动性问题,在完成各项目作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落实单元要素,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人文主题单元,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俗节日于2006年5月20日由文化部申报,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单元学习的契机,以项目式设计作业,帮助学生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充分体会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建立文化自信,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发展思维能力,对于民风民俗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项目式作业设计如下: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有益”作业设计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新。在减负背景下,笔者思考了整合作业设计,不强调各种作业形式完全独立分离,依据教学实际,它们可以互相交错,互相融合,形成多元化作业设计,既注重内容的适度把握,又有形式的灵活相称,
充分发挥作业的功效,让作业助力“双减”政策的落地。
参考文献:
[1]陈克刚.减负:从作业设计开始[J].江苏教育,2020(74):46-47.
[2]刘金鹏.设计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成才之路,2014(03):41.
[3]邱银山.基于新课标的语文分层作业设计探究[J].成才之路,2021(20):112-114.
[4] 陈爱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策略[J].天津教育,2022(3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