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活动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摘 要:实践性是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大特点,因此在进行课程的教学中,应深度强化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联联系,而通过主题单元式的教学能够提升传统教材实践的不足,对此本文在遵循实践教学需求的基础上,首先阐释了实践活动的开展的原则,其次分析了实践活动开展中的要点,最后给出了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活动质量的策略。通过合理化的教学实践设计,促进教学活动发挥出更好的作用,综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活动实践质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质量提升
良好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深化现实场景和学生自身课程感知之间的关系,在强化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间接提升了学生的素养[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素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如果将道德法治教育与实践活动衔接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感悟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将会更好的提升德育教育水平[2]。并且在实际的一线教学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发展原则,确保课程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加规范和有序。
1 实践活动的开展的原则
1.1 育人性原则
小学阶段是树立良好品德素养的关键阶段,对此教师要深度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逻辑框架来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程育人体系里坚持实践育人的基础原则,这同时也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内在要求。
1.2 主题性原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每一个单元都有固定的主题内容,因此在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时,也可以依据主题单元的内容来开展实践内容设计,一是能够保证实践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一致性,实现实践素材与教学内容效果质量的双提升;二是弥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的不足,实现课上教学内容的延伸。
1.3 生活性原则
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以生活素材的形式进行展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也是以实际的生活要素为背景。在教学设计里,教师要将生活化作为课程实践的核心引导方向,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回忆和整理,进而在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凝练具有核心价值的德育素材。
2 实践活动开展中的要点
2.1 保证学生的安全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以及认知水平较弱,在面对危险因素时往往考虑的问题要点不够周全,尤其是缺乏在应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3]。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时,要充分的注重安全性的要点,最大限度的杜绝所有安全隐患,时时的将所有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保障实践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
2.2 保证足够的课时量
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随着学生的人认知升级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因此需要有足够的课时量来支持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于课时的实践量有明确的要求,只有循序渐进的激发出课程的效力,才能够发挥出实践课程的核心作用。
3 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活动质量的策略
3.1 选择适合的实践活动课型
第一,考察探究型。这类课程类型重点考察的是学生观察能力和调查能力的素养,使得学生能够根据简单的调研来解释生活问题的原理,实现良好的探究体验;第二,社会服务型。此类课程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走出学校,在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下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依据实践的体验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第三,设计制作型。此类课程内容积极鼓励学生依据动手工具来开展工艺制作,促进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享受劳动所带来的乐趣,实现道德价值以及体验感的双重叠加,并且在不断的对比中,感受彼此的优势,改进和优化自己的不足;第四,职业体验型。通过不同的岗位角色扮演,使得学生对不同岗位和社会分工有了不同的认知,深度体验和感受劳动的快乐与艰辛,在不断的心得交流的过程中,对比自身在认知上存在的差距,进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3.2 合理的依托当地资源
相比较于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所能够依托的资源更加全面,直接可以依托于外部条件进行开展,当地生活素材中的风俗文化、地理条件、物产资源、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都可以作为实践活动开展的关键载体,因此在开展课程设计时,可以以因地制宜的策略深度挖掘当地的特色优势,来积极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得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在真实的生活情境里,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获得真实体验,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获,实现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的双重效果。这不仅具有便利性,同时还能够显著加深学生对于本土文化和家乡的认识,深化其乡土意识以及家乡情怀。
3.3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综合检验课程成果最为直接的手段之一,通过不断的后评估以及总结反思能够对后续课程的开展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深化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教育评估,能够显著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保障课程升级和发展的根本措施与核心保障。一方面需要对教师进行评价,综合考察教师对于课程目标的设计实现情况,在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敦促教师对已有框架进行完善,不断的优化课程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的设计质量,明确未来开展课程升级中应重点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也需要实时的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其内容要点可以围绕日常性评价以及阶段性评价两种要素进行,促进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态度,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
4 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实现了对旧有教材内容的拓展及延伸,基于实践活动的教学能够辅助学生将认知、情感以及价值观念进行进一步的融合,保证了道德情感以及价值认同,促进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高质量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岳祥.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3,No.25(05):64-67.
[2]杨正勇.体验式教学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J].甘肃教育研究,2022,No.16(08):76-78.
[3]刘琴.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J].科技资讯,2021,19(03):160-162.
【作者简介】
姓名:张鹰
出生年月:1987.6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张家港
职务/职称:中小学一级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
单位信息(单位全名):张家港市乘航小学
所在省市:江苏省苏州市
邮编: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