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陶瓷文化与“三全育人”模式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中发展的路径探究

双语媒体号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景德镇 333403

摘要: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是及其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地域亮点之一,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背景下,响应国家政策下景德镇开始打造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全市对陶瓷文化保护传承打造独具特色的“景德镇文化”,这种文化是以丰富的陶瓷文化为基础,以富有创意的设计为灵魂,传统与现代结合满足社会需求,通过数字化、产业化的方式将市场和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结合起来。在这样创新的要求下高校以创意为主的陶瓷设计就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同样高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优秀陶瓷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中,做到立德树人,引导学生传承创新陶瓷文化,积极打造三全育人高校模式品牌,构建新型教育理念,对思政元素的运用方式进行重组变革,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活动的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很有必要。

关键词:陶瓷文化、“三全育人”、高校、思政工作、立德树人

一、陶瓷文化与“三全育人”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现状概括

“三全育人”的理念提出来后在高校工作中很有进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的显现,目前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导向观念,但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存在着慢理论一步的境遇。目前,思政工作的中心依旧还在思政教育课程方面,但这种方面单一科目的理论研究较多,而交叉学科的课程思政还是在探索中,融入“三全育人”的思政工作工作中不仅要结合专业课程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第二课堂、专业课程、共青团工作等教育主题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不够高,各个环节的衔接度不够,在落实的具体过程中无法完全到达“三全育人”的全过程、全方位,这不仅会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综合素养,也会使得投入和效能配比不一致,从而影响“三全育人”在交叉学科中的渗透力。如陶瓷文化要融入“三全育人”中,在专业课程理论的指导结合思政工作不够紧密,在学生的第二课堂、共青团工作等各方面的教育主体中的占比不够高。

全员育人机制不健全,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的高校思政工作新模式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其中包括专业老师、辅导员、社团组织等各个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强化教育活动各方对接,满足当下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新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依旧以理论教学为主,辅导员日常事务繁多没有任何实践和精力参与到新时代下思政工作的研究中,同时社团的主政教育重视度不够高的现状。如陶瓷文化融入“三全育人”模式中,在教学中与思政工作结合度不够高,追求创意度为置高点;在辅导员日常思政工作中由于日常事务繁杂对于思政工作的创新力度不够不能很好的因时而新与时俱进结合当地的文化特征进行育人;在社团中由于指导老师的指导参与度不够社团活动基本由学生组织完成的状况十分常见,而使得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全过程育人的衔接度不全面,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的高校思政工作新模式需要全面的覆盖学生大学生涯从入学到入职的全过程,在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有效的衔接。但是在目前的现状汇总思政教育工作更加重视入学阶段的教育,在毕业阶段做好入职教育,而在其他日常学习阶段对思政教育开展的比较薄弱,尤其是寒暑假更是盲点,更不用提交叉学科的文化或者当地特色的文化融入思政工作中的覆盖度,如陶瓷文化与“三全育人”模式相结合中对学生的指导是传统零散式、分散式、任务化的形式进行教育的对其本质上的联系存在陌生感,使得更育人环节无法有效衔接,难以满足传承创新陶瓷文化与思政工作相结合的要求。

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有待提升,在“三全育人”的新模式开展的相关活动需要覆盖学生成长的各个层面,参与各个环节的主体需要更加深度的衔接,构建蜂窝网状的教育关联体系。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活动中各个环节存在衔接合力度不够,传统教学和灌输式教学依旧占主体地位,网络新媒体的开发形式、社会实践的开展与课堂链接不够缜密,对外部资源的利用重视度不够,学生参与感不强,这些问题使得思政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的指引教育合力无法充分体现。如陶瓷文化融入“三全育人”模式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式的教学占了主体地位,国字号大师进入课堂的实践性与教学理论性结合程度不够,导致在其过程中的思政工作存在缺乏互动性的短板。

二、陶瓷文化与“三全育人”模式融合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研究的必要性

利用好陶瓷文化,是“三全育人”模式创新性育人的表现。把陶瓷文化利用好,传承发扬好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传承中积淀下来的瑰宝,传承好陶瓷文化并把其带到高校学生这个最活跃的群体中,能为传承好陶瓷文化并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提供很好的抓手。陶瓷文化在传承中自我革新的的能力对于在景德镇这个极具地方文化的区域,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断创新的精神对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也要很强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既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利用好陶瓷文化、宣传陶瓷文化、讲好陶瓷故事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要很好的发挥陶瓷文化需要在教学、生活、实践等各个方面引导。

传承陶瓷文化,是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时效性的重要因素。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形式单一、资源有限、吸引力不够的一些问题,同时还需要在各个环节思政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可行性。陶瓷文化是一种具有活力、吸引力、传承力的资源,在探索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将这些内容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中,有利于“三全育人”模式在地域文化极强的高校中有效的育人。在极具地域文化的景德镇陶瓷文化氛围浓郁,更能够让学生接受。因此,高校要运用好陶瓷文化,是在地域性文化集中地区思政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挖掘陶瓷文化,是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目标的教育典范。陶瓷文化利用得好有利于强化立德树人的质量,在目前各类文化参差不齐的状况下,大量不良的信息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负面影响。而利用陶瓷文化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是十分重要的资源。同时用好陶瓷文化也是优化学生思想、加强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育人模式中“三全育人”是当下最具全面的育人方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扎根于地域文化中的极强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展现的特色多元文化形态,更加容易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通过参观窑厂遗址、陶瓷实训基地、学习优秀手工匠人和省大师、国字号大师座谈交流等活动体现陶瓷文化中传递的中国文化的“根”和“魂”;通过暑假研学学习七十二道工艺中的拉坯、绞胎、捏塑、青花绘画、注浆、烧制等各个环节,感受对陶瓷文化中的执着的追求。大学生学习陶瓷文化歌曲、观看陶瓷文化影视、听取陶瓷文化故事现场报告,亲身感悟陶瓷文化的悠久历史,不断传承创新的动力等,这是景德镇高校思政工作中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的必由之路,这些对景德镇陶瓷大学打造“三全育人”陶大思政模式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陶瓷文化与“三全育人”模式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实践路径

第一,打造陶瓷文化与“三全育人”融入思政工作中的内容创新。首先,依托陶瓷文化进行线线下宣传,做好育人工作。景德镇高校立足本地陶瓷文化,挖掘并宣传优秀传承人物事迹,利用新兴技术如慕课、VR等形式让全国各地了解陶瓷文化。其次,开辟专门陶瓷文化第二课堂,创新课堂形式,通过多种渠道、不同形式让学生感受陶瓷文化、了解陶瓷文化、研究陶瓷文化,不断提高文化涵养,还可以请老一辈陶瓷工艺大师、国字号大师等群体进校园课堂,通过具体的陶瓷文化故事来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极具地方性的景德镇,环境对于整体育人的氛围具有积极重要的影响。最后,利用重大节假日和关键节点开展相应的陶瓷文化活动,如开展“新生陶瓷文化学习活动”、“陶瓷文化新传承”、“陶瓷可以说话”、“陶瓷话剧展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信心,增加对陶瓷文化的热爱。

第二,优化陶瓷文化与“三全育人”融入思政工作中的形式创新。首先,重点开展陶瓷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平台,号召更多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打卡参观陶瓷厂,寻访陶瓷工匠大师,了解他们匠心背后的故事,成为传播陶瓷文化的参与者,润物细无声的进行思政教育,提升对陶瓷文化的认知感受同时加强思政工作中“三全育人”模式的创新。其次,发动学生深入挖掘陶瓷文化,去陶瓷培训基地、陶瓷厂、陶瓷企业参观、研学,进行形式创新,提升个人素养,加强教育。最后,强化景德镇各个高校之间的交流,组建师生群体相互学习参观,共同探讨陶瓷文化育人的成功案例,同时利用资源组建跨校的陶瓷文化学习团队和项目,通过陶瓷文化宣讲、陶瓷故事话剧等形式,进一步引导提升同一地域不同学校利用陶瓷文化进行思政工作中的交流活动。

第三,提升陶瓷文化与“三全育人”融入思政工作中的人才优化。首先,发挥专业教师在课程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结合,是授课与育人同步进行的。新形势下学生主观能动性占主体,利用陶瓷文化让学生成为“主人”主动用脑构思、用嘴诉说、用手行动。以团支部为抓手,加强陶瓷文化的教育引导,形成思政教育、专业培训、课外竞赛、人生目标为一体的模式,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打造一直以思政老师、陶艺专业老师、辅导员、班主任为骨干的陶瓷文化传承师资队伍,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利用好陶瓷文化资源,提升育人的时效性。最后,构建互动式学习模式,在课堂中打造互动式教学,将陶瓷文化深入挖掘、调研、采访,建立师生团队,对陶瓷文化共同挖掘研究。如挖掘各朝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史,陶瓷文化作坊传承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并以舞蹈、音乐、话剧、情景剧等形式展现,提升互动性。

第四,寻求陶瓷文化与“三全育人”融入思政工作中的实践探索。首先,利用景德镇特有的作坊式工作室特色,开展多元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结合思政工作鼓励各种参与形式,同时开展线上线下学习,将陶瓷文化融入生活各个方面提升育人实效性。其次,做好陶瓷文化主题的志愿服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结合景德镇当地的陶瓷厂、工作室、陶瓷实训基地、陶瓷展览馆、博物馆等开展志愿讲解、宣传推广、环境优化等志愿服务,主动践行陶瓷文化创新思政工作形式。最后,利用网络思政的阵地。做好各个渠道的陶瓷文化传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陶瓷文化的主动性,感悟陶瓷文化的内涵。通过在视频号、公众号上对陶瓷文化类视频、文章的推广。

四、总结

总之,陶瓷文化与“三全育人”模式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中,必须是师生互动的发展,衔接式多维一体的发展。把握在此过程中“三全育人”是对育人实践、空间、整体上的构建。同时,整合各方资源,贯彻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新思想、新政策要求,提升实践和理论多层面的探索,才能构建陶瓷文化与“三全育人”融入高校工作中的新格局,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子平.对陶瓷文化内涵与传承的思考[J].唐山学院学报,2008(9)

[2]吴玉程. 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13/14)

[3]张丽.“三全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探析[J].公关世界,2021(21):68-69.

[4]周荣林.千年瓷韵—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5]熊花.陶瓷文化资源整合视角下景德镇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研究[J].陶瓷学报,2013,34(04).

[6]王轲玮,王永立.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探索[J].中国育,2020(5):38-40.

作者简介

1.钟威,女,汉族,景德镇陶瓷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魏小豪,男,汉族,景德镇陶瓷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传统雕塑。

2.课题项目/基金资助

2021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陶瓷文化融入高校思政“三全育人”现状调查及完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ZZX21114)项目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