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一带一路”战略下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国际物流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对国际化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战略下物流人才需求的分析,探索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物流人才创新型培养模式,提出中外合作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开设小语种课程学习,促进“中外融通”资源库建设;深入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思政元素融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深度,提高相关专业融合度;创新“订单式”育人,缓解校企供需矛盾;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引导学生参与。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外合作; 物流
一、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支持国际贸易发展的国际物流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由此带来的对国际化创新型物流人才需求日益增大。高职院校作为物流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基地,自觉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纷纷推出一系列措施促进高质量国际化物流人才的培养,例如,推进中外合作国际物流人才培养项目,开设中外合作物流专业。然而,中外合作物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供给和需求相矛盾的问题,其中物流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在企业层面,面临着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而由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中外合作物流专业人才出现了在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和企业需求匹配上相脱节的问题,与“一带一路”背景下对物流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研究中外合作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非常必要!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物流国际化人才需求特点
(一)多种语言及技术能力要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欠发达国家,教育和经济相对落后,语言交流能力较差,这对我国的国际物流人才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物流专业人才在具备扎实英语能力的同时,需要对沿线国家的小语种有深入的学习和运用,有利于工作中的交流和沟通。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促进了“物流业+电商业+ 展贸业”综合业态的发展。在此业态下,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物流人才需要拥有扎实的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理论基础,能熟练处理物流信息数据,管理物流系统平台运作,开发和维护移动物流和机器人设备,能能熟练完成货物的跟踪、分拣以及运输路线规划等业务操作,能熟练运用物流系统中的各种前沿软件。
(二)物流“复合型”人才需求
据调查,开展国际业务的公司中,60%的企业要求物流人才具备复合型特点,了解和熟知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不同国家清关及报关报检能力、国际法律和保险,熟练掌握沿线各国海关的通关业务流程,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妥善处理跨境业务纠纷,并熟练运用国际物流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运输技能,擅长物流信息数据处理、物流云平台运作、移动物流开发运营与维护等技术。此外,物流专业人才还需具备物流国际业务市场拓展、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和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等能力。
(三)物流管理人才紧缺
高职院校在培养物流人才时,过于注重基本技能操作,培养基层操作人员,忽略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我国物流企业带来了许多的机会和挑战。然而,大部分物流企业缺乏物流国际化的认识和经验,在人才招聘过程中,更加青睐于具备物流商务知识,擅于拓展物流国际化业务,国际化运作,能熟练规划物流系统及制定战略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目前出现的局面是基层操作人员供过于求、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外合作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一)开设“小语种”课程学习,促进“中外融通”资源库建设
以宁波中澳合作物流专业为例,中澳合作物流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忽略了其他外语的学习。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可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课程,增加专业外语的授课比重,增设各国不同的历史、宗教、风俗文化等内容,而不局限于对合作院校国家的介绍。通过对各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帮助物流专业人才知晓不同国家宗教的禁忌以及文化特点,有利于国际物流业务的开展,提升中外合作物流专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基于对宁波中外合作物流项目的调研,高职院校在引入澳大利亚课程包的同时,亦可引入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物流课程资源,如德国、日本、美国等。构建“国际交流资源库”,不断完善中澳合作物流专业知识、中外文化和外语课程等资源包。发挥“政、行、企、校”联动优势,规范课程资源开发流程,并设立相应的考评团队,定期评估审核资源库建设质量。
(二)深入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思政元素融入
中外合作物流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的物流技能外,还需拥有优秀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中外合作物流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借鉴国外合作院校优秀课程包的同时,有机融入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诚信友善等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传统专业相比,中外合作物流专业学生更容易接触到西方的思想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应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三)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深度,提高相关专业融合度
高职院校在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时,应结合“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学校的特色,选择性地进行中外合作办学,创办特色化的“一带一路”中外合作物流项目,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粘度,如:签署相应的学历学位互认协定,逐步建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和多边教育交流合作关系。在开设中外合作物流专业课程时,拓展与其他专业的教学融合。可开设国际贸易、国际货运、国际财务和商务英语等外贸金融英语类课程。促进学生对物流上下游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对物流专业有系统的认识。
(四)创新“订单式”育人,缓解校企供需矛盾
在企业层面,面临着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而由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中外合作物流专业人才出现了在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和企业需求匹配上相脱节的问题,与“一带一路”背景下对物流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从源头上解决企业技能人才荒和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先从“学校”入手,通过现代学徒制和企业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育人。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按照这个标准培养,让学生在职前教育阶段,就能走进企业、走到一线,提升自身的工匠技艺,提高行业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五)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引导学生参与
中外合作物流与传统物流专业相比,引进了西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因此,中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汲取国际合作方的先进经验,积极采用国外自主型、项目型的学习模式,结合“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人才的发展需求,深入研究和创新中外合作课程,不断变革教学方法,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等,使得物流课程更具时代性和实践性,突出中外合作物流专业特色,发挥其专业优势。
四、小结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国际物流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高职院校应充分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发挥中外合作物流专业办学特色,创新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国际物流人才的综合质量,不断向社会输送精通“一带一路”各国语言,熟悉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和人文礼仪,运作国际物流业务操作的国际化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玉湘,陈建华,曾明,邓攀.中外合作培养国际物流人才模式探索——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29):28-29.
[2]曾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德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01):131-133.
[3]李武胜.基于“一带一路”背景的技工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储运,2022(12):158-159.DOI:10.16301/j.cnki.cn12-1204/f.2022.12.037.
[4]邓德艾,李菽林.“一带一路”战略下物流人才的培养研究[J].物流技术,2016,35(11):185-188.
[5]葛显龙,王伟鑫.面向“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的物流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34):93-94.
[6]于文玲.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03):138-139.
[7]赵林度.产教融合视域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18-23.
[8]聂小平,卢燕菁.“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创新人才培养路径[J].科技经济市场,2017(10):185-186.
徐钰清 女 汉 浙江 1992年2月 研究生 职称:专任教师 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