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课堂观察研究 基于史春妍老师的教学课例
摘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对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来说,识字是认识美好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低学段教师来说,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国家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小学低年段(一、二年级)识字教学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识字量大,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再加之现在的教师教学水平不一,教学技巧运用不纯熟,对学情掌握不够精准,往往陷入无效灌输或者强制学习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厌烦识字教学,效果也是无从谈起。
本文在对小学识字教学状况的研宄综述基础上,以对识字教学具有丰富经验的史春妍老师执教的《人之初》为课堂观察的课例,从识字教学目标的认识与设计状况、识字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以及识字教学评价的状况等几个方面,展开课堂观察研究并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识字教学 课堂观察 教学策略 课堂评价
一、识字教学课例课堂观察的设计
(一)观察目的
过观察低年级教师的识字教学,了解小学低段教师识字教学的现状。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是如何处理识字教学与其他语文能力的关系;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在课堂中都运用了什么样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汉字;最后,在教学策略方面,分析教师运用了怎样的识字教学策略及课堂反馈如何等。希望在观察教师识字教学的问题基础上,试着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帮助解决识字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二)观察对象
史春妍,江苏省南京市天妃宫小学语文老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江苏省特级教师。潜心研究汉字,钻研识字教学,发表“说汉字”系列文章巾百篇。曾两次荣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特等奖。
(三)观察内容
本研究从教学内容以及课堂评价两个维度展开课堂观察,根据研究内容,设计小学低段识字教学课堂观察表。其主要观察点为:本节课的识字教学内容;识字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识字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识字教学方法是否关注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情况;识字是否根据汉字特点、文本内容进行识字方法的调整等。
(四)观察学生的学情分析
一年级新入学的小朋友拿到语文课本,开启语文学习之旅的不再是汉语拼音,而是识字。先识字后拼音,成为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的创新点之一。幼儿园对语言的学习是以绘本阅读、社交类角色游戏等活动为主。而小学低段的语文学习,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这两个学段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有所连续,学生的学习也应在两个学段间有所衔接和结合。
由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在幼儿园时期对汉字的了解程度不同,学生父母在日常教育中对孩子识字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使得低学段学生在入学时所表现出来的识字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识字兴趣、识字量、识字方法及途径、生字运用程度上。进入小学,识字当为低学段学生的语文首要任务,而识字教学也成为低学段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低学段学生主要以形象具体的思维为主,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且记忆维持时间短暂,传统的识字教学模式对
于教师及学生来说已无法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识字要求。
(五)观察课例的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一年级下册第二个集中识字单元。《人之初》是自古代流传至今的识字经典著作,以通俗而凝练的韵语衍生出识字内容,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该课中出现的生字,大部分都是形声字。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逐步了解生字的特点,学会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进行识字。教师要蛀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运用归类识字、比较识字、看图识字、韵语识字等方法,逐步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感受识字的乐趣。
此外,一年级下册教材还要新学28个常用偏旁。因此,引导学生抓住汉字的构字规律,发现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从而做到准确识记、迁移理解就成了一年级下册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
(六)课堂观察表的编制依据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准,教学活动的最终导向也是课程标准,因此,进行识字教学课堂观察时,只有全面理解课程标准关于识字目标的规定,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从而为编制课堂观察表奠定基础。《课程标准》中提到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设计。低段的识字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主要是会认识多少字;会运用正确的笔顺书写多少字;掌握汉字的重要笔画和偏旁部首;了解汉字的书写规则和规律。
依据上述标准,编制课堂观察表如下:
二、观察结果分析
史春妍老师在本堂识字教中,运用了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并且有效完成了教学目标。针对史老师的课堂教学,综述分析如下:
(一)探究字理,建立字族概念
1、遵循“象形”造字法,集中识字
“象形”造字法是中国最古老的造字方法。一年级上册,象形字较多,象形文字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形状,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造字分两种,一种是以整体形状描摹象形,另一种是局部特征代替整体形象。
师:“人之初”是什么样子呢?(PPT 出示:子)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在襁褓里的小婴儿,这个字就是“子”。
师:PPT 教学生字“专”,指名读:“专”就像是一个纺锤的样子。比一比看,中间的“竖折撇”像什么?两横呢?
史老师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揭示了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在充分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把它们建立联系,猜读正确。因此,遵循“象形”造字法集中识字,不仅高效,而且能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
2、遵循“会意”造字法,集中识字
“会意”造字法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让人们通过经验和意识来体会出其中意思的造字方法。
师:“性”:这个字是生字,谁会记?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生”。就是人的天性、心性。
师:“善”:这个字的上面是什么?“善”里面怎么会藏着一只“羊”?羊性情温顺,“善”就是像羊一样友善、美好。
史老师多次使用了“会意”的分析字理法进行识字教学。通过朗朗上口的短句,揭示了会意字“合二字三字之义,以成一字之义,使人观之而自悟”的构字特点。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汉字构字的有趣,进而激发更大的识字热情。
3、遵循“形声”造字法,集中识字
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旁组合而成。
(1)以声旁为核心归类识字
以声旁为核心的归类识字法,能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史老师在《人之初》中较少使用该种识字教学方法。但是在本单元语文园地对学生掌握该种识字方法提出了相应要求。
(2)以形旁为核心归类识字
以形旁为核心归类识字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类别属义,建立汉字系统意识,是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
师:请小朋友自己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两个汉字中还藏着“子”。你找到了吗?
师:指名答。(板书:“教”“学”)一个孩子只有接受教育、好好学习才能长大成人。
史老师在象形字“子”的直观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找出带有部件“子”的字为抓手,整体感知,引出汉字“教”和“学”,了解由“子”到“人”的成长之道。
(二)依托文本特点,传承蒙学识字
传统蒙学识字教学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为三个“集中”,即教材集中、时间集中和字数集中。《人之初》这类读物通常以对韵歌的形式编排,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史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多种方式诵读,练习背诵。如上课伊始,就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精读过程中,也反复让学生齐读或者指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充分实践了“在诵读中背记”的蒙学识字法。学生通过朗读,逐步达成了识字教学的目标。同时史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把善恶美丑等观念置于他们的潜意识中,从而产生“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
(三)联系语境与生活,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教师可以把这些字放在语境或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理解,以提高他们的自主识字能力。史老师在教学“玉不琢,不成器”的时候,将“器”解释为劈开石头,找到玉石,再精心雕刻,才能成“器”。这个打造美玉的过程就是 “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自主学习,体会字形中蕴含的道理,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我们现在努力学习的过程,就是“琢”,等我们长大了成为自己最喜欢的样子,那就是成器了的道理。
(四)发布趣味性任务,激发挑战热情
低年段的学习任务最忌“格式化”。常见的学习任务主要有朗读类和表达类两种。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能让这些常见的任务变得趣味十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好胜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低年段语文学习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欣赏歌曲《三字经》,了解经典还可以唱,喜欢的孩子可以跟着唱一唱。(PPT 播放)
史老师在识字教学中,设置了开小火车、唱《三字经》等小游戏,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以学生为主体。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喜欢玩,对游戏情有独钟。“小火车开起来”“拍手歌”这些吸引孩子们参加的游戏,做上多少遍也不厌烦。为了激发学生长久的识字热情,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让文字成为“有声的画面”。
三、总结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音形义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引入字理知识,就能帮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蕴含的有趣的故事和历史文化意蕴,不仅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其审美能力。汉字之美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需要教师语用恰当的方式展现出来。
史春妍老师坚持“双线”并进教识字,即探寻识字教学的逻辑线,将汉字的构字理据与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紧密地结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关注汉字构形的规律与联想线索,科学而且有趣地进行汉字分析,从而培养孩子自主识字的能力。如在《人之初》教学中,史老师依据不同学段孩子识字的学情和规律,设置了多种直观的教学方法,还原汉字的构字结构和图画感,将汉字的本义和文本地内容结合,将儿童的生活实际与文本内容相链接,帮助儿童走进文本,化难为易;在此基础上,探寻识字的情感线,引导学生发现汉字形义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识记字形,了解字义,还要触摸汉字的温度,接受文化的浸濡,感悟汉字的雅趣与真情。
通过研读统编教材不难发现,一年级下册大量选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其结构简单、文辞优美、节奏明快,易于学生朗读、背诵,通过读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要以尊重的态度对待统编教材,以研究的方式解读统编教材,找到语文要素的编排规律,精准把握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应达成的学习要求及双线目标,精准定位、有的放矢,始终运用从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共荣的理想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