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

学术与研究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系 山东荣成 264300

摘要: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如何将课程思政更好的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相融合,如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提升学生们专业认同感的同时,将“爱国、自信、匠心”等中心理念融入到学生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大数据观念、信息化意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是时代赋予高校新工科专业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科技发展,人才先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顺应时代步伐,融入行业元素与企业需求,校企模式与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总体起步较晚,在不断的改革中进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还尚未成熟,实际运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校企共建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以及设备、教材选取、师资力量等方面。也正因为物联网的发展速度之快,实际生产需求在不断的升级,无论是设备、教材还是师资都需要不断的做出改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科技,这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非常关键的部分。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重点过多地放置在实践技能传授方面,以希望学生个人专业素养能够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企业教师存在思政教育水平较薄弱,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从企业经济利益考虑等因素,企业不愿将精力放在企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提高上,也不愿意花过多时间研究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到教学、实训等育人环节。由于在传统思政建设过程当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较为薄弱,思政建设既不能借助企业的物质基础和各项优势条件,也无法向学生展示社会和企业的各项需求,导致“校企合作”成为了一句空话,思政建设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对实现高质量的思政建设,保障学生思想道德的不断进步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提升校企合作模式下物联网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方法

1.多元文化齐行并进,打造三全育人环境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新时代中成长,其思想、心理等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在校企合作推进过程中,贯彻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策略,职业院校需与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开展育人工作。打造人文和谐校园,做精优秀传统文化,做专红色革命文化,做特精彩企业文化,发挥文化自信所蕴含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这样不仅企业的技能培养作用可以得到发挥,双方的协同育人的效果也可得到进一步强化,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施质量,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要让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1]。针对校企合作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考虑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将企业文化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工匠精神,培养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物联网等IT行业的人才,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是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和提升高职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的关键。

2.强化双师队伍建设,增强师资软实力

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主力军,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学科创新都需要有一支创新能力突出、专业知识过硬、综合素质优秀的团队,尤其是新工科专业教师,时代赋予了相对更加严峻的挑战[2]。在新技术新产业方面要不断的寻求突破和发展,多学科交叉,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不仅限于本专业,每位教师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升个人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将知识技能教授给学生。不管是校方的教师团队还是企业的师资力量,在行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和激励措施,每个人都有清晰明确的发展路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课程的教研要求,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相结合,课程中融入丰富的思政元素,发挥1+1>2的能效。

3.完善校企课程体系,深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以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班课程体系设置为例,校企合作1+1+1模式。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每门专业课内容的重组设计,融入思政元素。要求门门有思政,但不是节节有思政,自然而然的提取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知识能力和认知价值的提炼。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新工科专业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提高学生专业素养、道德品质。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每一门课的任课教师成立课程小组,研究细化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提取融入,就像盐溶于水一样润物细无声,为校企合作课程的改革提供思路,力求达到可操作可借鉴的高度。

4.培养“现场工程师”,明德尚能传承工匠精神

当代工匠精神体现的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品质恰好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3]。“明德·尚能”是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的校训,校内建立实训工坊,模仿企业的工作场景、采用真实的工作案例、模拟真实工作过程,把商业项目适时引入课堂,以此提高校内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学院对于学生的发展寄予厚望,不论未来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都要时刻记得母校的期许,为成为“德技双馨”的能工巧匠而不断努力。工匠精神对个人来讲是敬业,对企业来讲是守专长,对社会来说是合作是共赢,不是哪一节课、哪一门课能做到的,这是一种理念一种信仰,一种企业文化,需要潜移默化到日常的教学细节中,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课程设置重要,环境的塑造也非常的关键。在全校、全社会形成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升校企协同育人实效,为物联网技能人才更好胜任未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兴明.基于“三全育人”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构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09):66-69.

[2]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4.

[3]万琦,朱志莹.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22(05):165-16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