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舞蹈剧目《牛背摇篮》

学术与研究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音乐舞蹈系,湖南省长沙市,410083

内容摘要:主要是欣赏藏族三人舞蹈《牛背摇篮》,该作品以朴实的舞蹈动作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舞蹈人。从藏族的历史、藏族群众的生活环境来分析这幅作品的舞蹈动作;以及从藏族群众与牦牛的亲密无间来看舞蹈“牛背摇篮”蕴含的生命意义。

关键词:赏析、《牛背摇篮》、藏族舞蹈。

“牛背”是生命的毡房;“牛背”是婴儿的摇篮;“牛背”孕育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牛背”托起了高原的太阳。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雪山、草原和牦牛,是藏族群众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以能歌善舞文明于世。如果说蒙古族人民是马背上的民族,那么藏族人民我觉得可以说是牛背上的民族,他们与牦牛共同生存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中,犹如草原的守护者一般,守护着我国的西南地区,藏族舞蹈展现给我们的不像蒙古族舞蹈那般的英姿飒爽,与之不同的是多了一份沉着冷静,绵延悠长的感觉,作为观众在看到舞蹈演员们绵延悠长的舞蹈又不失力量的舞蹈动作时,在伴上扎木聂(又称“六弦琴”)、牛角胡、胡琴等乐器声音组合起来弹奏的音乐,让人忍不住与舞者一起摇摆,闭上眼仿佛置身在茫茫的草原上,像随风舞动的小草,虽然渺小,但是坚韧不拔,如诗人白居易诗中《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说的那样屹立不倒,藏族人民与牦牛亦是如此,不可分割。

作品《牛背摇篮》的舞蹈动作主要取自藏区流传的“卓”舞。“卓舞”在藏语中被称为“腰鼓舞”。“卓”取吉祥之意,一般在重大节日活动的开场和谢幕时进行表演。卓舞的动作幅度大而有力,节奏比较缓慢,庄重饱满,如作品开头两位男舞者的动作质感从两臂的伸展、腿脚的起落,都是从容缓慢地进行,落脚无声却十分有力,非常巧妙地刻画出牦牛矫健豪放、沉稳有力的形象。藏族舞蹈《牛背摇篮》这一作品取材于藏族牧区人与牛的自然生活,在动作上对藏族“卓”舞元素的提炼和丰富,以及对牦牛形象的模仿,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牦牛拟人化,塑造了天真烂漫的藏族少女和矫健奔放的牦牛和谐融洽的情景,用舞蹈动作展现了人与动物亲密和谐相处的场面,表达了藏区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依存关系。看完整部作品,我深深地被舞蹈中人与动物的相互关系所感染,通过作品,我被藏族人民与牦牛这种不可分割,不离不弃的感情所震撼。编导们把牦牛和小女孩在舞蹈中相互依存的情形,用舞蹈的肢体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活泼、生动,展示给大家一幅亲切、温馨的画面。时至今日,这幅作品也与我们所倡导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密切相关,其意义耐人寻味。作品中的牦牛也是寓意深长的一点,牦牛被藏民亲切地称为“高原之舟”,茫茫雪域,牦牛像神一样守护着、陪伴着藏民,滋养着、温暖着藏民。由此可见,牦牛不仅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对藏族人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藏族群众最喜爱和崇拜的动物,与其说它是动物,倒不如说它是藏族群众的伙伴,是一头寄托和承载着他们生活的牛背上的牛。同样的在作品中,牦牛不仅仅是牦牛,它还是藏族小姑娘的伙伴,小姑娘可以依靠的大哥哥一样的存在。他以宽阔的胸怀,任小姑娘嬉戏打闹;他又像一个摇篮,给了小女孩温暖,时时刻刻守护着小女孩。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动作,两位男演员上身匍匐前屈,手臂化作牦牛的牛角,女演员坐在牛背上,以及后来在牛背上的一系列动作,仿佛孕育生命的巨大摇篮。这组动感十足的造型形象,塑造了牦牛、牛背以及藏族小姑娘对牛背的依赖。后面伴随着音乐的转换,姑娘舞动水袖,欢快的与牦牛共舞,这个时候牦牛又变成了大哥哥的形象,陪伴着小姑娘,呵护着小姑娘。最后,小姑娘重新趴回牛背上,眺望远方,呼应开头的首尾,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在整个舞蹈作品中,感觉三个人的舞台处理相当吸引人,以“1+2”的编舞形式,将三个人的舞蹈分割成两个主体,小女孩为一个主体,饰演牦牛的两位男舞者是一个主体,他们时而各自独立,时而又相互穿插,构成了舞台上的温馨场面。编导用最朴实、简单的动作刻画出最鲜明的形象,用几个牛角的造型把牛的气息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时又营造出一种牛背的氛围,正好与作品名称相呼应;二是女孩和两头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了舞蹈动作上的反差,还有性格上的差异,小女孩的活泼开朗和牦牛的沉着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最后,牦牛的存在,也给小女孩提供了表演的环境,所以三人缺一不可让观众一眼看过去却不会觉得单调,好像真的是身临其境,住在草原上一样。

除了作品背后的故事和舞蹈动作之外,动听的音乐也无时无刻不在带动着我的心情。第一部分:音乐舒缓凝重,远方传来一阵阵低沉的号角声的感觉,小女孩牵着牦牛,眼睛里充满希望,缓缓地向霞光走去。第二部分:音乐节奏欢快悠扬。舞蹈表现了女孩与两头牦牛的亲密关系。第三部分和结尾:是和开头的一个呼应,小姑娘重新趴在“牛背”上,眺望远方,仿佛一个轮回,从白天到黑夜。如同一首古老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牧歌,意蕴无穷,醉人心魄。

舞美对于整个作品起到衬托和升华的作用。该作品舞服设计大胆,少女身穿大红色上衣和白色围裙,而牦牛的服装就用的最简单的土黄色,男舞者们身披稻草所做成的衣服,其中土黄色代表了厚重,再配上男舞者的舞蹈动作让人充分领略和感受到高原民族那古朴粗旷的民族气质,突出了少女的娇小可爱,灵活小巧的人物性格和牦牛的稳重、健壮形成了对比。舞台的灯光虽然没有太多的变化,但始终是明亮的,也体现了藏族群众乐观豁达的特点和与牦牛共同生活、迎难而上的积极心态。

最后欣赏完这个作品,感触颇深,蓝天白云下,小姑娘和牦牛无忧无虑的生活,宁静祥和,让人不忍打扰,优美的舞蹈动作和精心的编舞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文献引用:

[1]念云华。三人舞作品《牛背摇篮》的分析[J]。北方音乐, 2015年第20期:166-167页。

[2]江玲,陈鸿,毛毳。《舞蹈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19-121。

[4]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2001.2重印):179-181。

刘欣妍(200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本科生,就读于中南大学,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