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初中语文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爱国教育素材值得挖掘。文章以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对教材中爱国主义情感呈现类型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爱国主义教育;情感素材
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新课标背景下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材中爱国主义情感素材的研究是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爱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下面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对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呈现方式进行梳理,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呈现类型
1.爱国情感渲染
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按照七年级学生心智情况收录了若干爱国主题诗歌,其中包括光未然的《黄河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和杜牧的《泊秦淮》这类直接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诗歌。此外,杜甫的《望岳》在描写泰山的雄伟壮观之余,也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这一类的课文情感表达较为直白,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教育也比较直接,对于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作简单处理,只要将诗歌内容教学完成,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够从诗人们充沛的感情中获取到最自然本真的爱国情感教育,如果过于强调这类诗歌的爱国情感表达,反倒会破坏了诗人与学生们之间借助文字、单纯的情感交流。
2.民族英雄事例
中学语文教材中,往往会收录部分中国民族英雄事例,以英雄事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直接、清晰、高效。体现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是在第一单元,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以一整个单元的篇目,对中国文化、科学、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几位民族英雄的事例进行介绍。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编者择取了颇具代表性的几位作家的文章,对这些民族英雄为了祖国和民族奉献一生的事例和精神进行介绍。
学生们在学习这些篇目时,能了解到这些仁人志士为了中国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除此之外,相关篇目作家的介绍,也是一项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在教学有关邓稼先、杨振宁、闻一多、臧克家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或事迹时,通过对他们的介绍也是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如在教学有关萧红的文章时,介绍萧红反对内战,号召文艺工作者为祖国解放、民族独立斗争,接连创作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积极推动人民奋起抗争……在对这些课文主人公的爱国事迹进行介绍时,作者也是可以深挖的一个宝藏,通过对主人公与作者的事迹讲解,学生们将更好、更深切地感受到爱国情感的涌动。
3.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也能找到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对中华文化的日趋了解中,学生们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唤起了深深的爱国情感。“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收录了《卖油翁》、《陋室铭》、《爱莲说》等优秀短文。古人们用字精准、举重若轻,寥寥数笔将人生哲理说得通透深刻,由此可以管窥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帮助学生记忆部分生字词时,可以借助造字知识,从甲骨文、篆书等多方面解释。帮助学生加强记忆的同时,让他们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强化对中国文字的认同感。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建议
1.要发挥爱国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尽量避免出现教师“填鸭式”讲解,最后直接“念大字报式”的情感宣扬。学生是课堂上生动活泼具有能动性的接受主体,应该将这浓浓的爱国情怀予以字里行间让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把握和体会,而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能够结合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事例、故事等来理解和消化这种爱国精神,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象征着东方巨龙精神的浓烈爱国情怀。同时,学生们更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相信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诗作,相信我们国家的文化和科技实力,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生机勃发的动力,进而在学生心中培养那份炽烈的拳拳爱国之心。
2.重视情感渗透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有意将主题接近、教学内容能够衔接自然的篇目收归到一个单元,并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智发展,逐步增加课文难度。这有利于语文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表面看来,仅有第一单元和后面零散篇目是涉及爱国教育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技巧将前后关联,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概念。一册教材的各个作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本学期教学之初,就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体系,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强化渗透,最终仅以巩固的方式就能实现爱国情感教育。例如:邓稼先、杨振宁、闻一多先生都与西南联大关系密切,可以从西南联大那一段历史入手,向学生们介绍中国那段艰难的历史时期里,仁人志士如何保持风骨,苦中求学,最终成就大家辈出的璀璨时代。
3.字词教学也能进行爱国教育
中国字在造字之初就蕴含了古人们无尽的智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不仅仅是古人们造字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师今天教学中可以借助的一样重要“工具”。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老王》一课中的“抠”字,并不常用,学生很难以强化记忆的方式去记住,这时候可以向学生展示甲骨文、篆书的图片,通过字形的分析,帮助学生记忆字义。字形结合字义能够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能够增强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切身地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感、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文化认同感、自豪感,自发产生爱国情感。
4.文言文讲短意长体现的文化魅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言文篇幅都比较短小,一方面是出于对学生接受程度和记忆能力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表达简洁高效,言简意赅。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的古人能以极短小的篇幅就说得生动、详实?让学生自行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无尽内涵,在此基础上,锤炼自己写作的能力,尝试类似的写法,感受语言文字的趣味,最终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部编版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选择合适、有效且易被接受的方式进行适时渗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四结合”实践方略[J].马义米.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7)
[2]融入情感教育 打造全新课堂[J].李丽蓉.中学教学参考,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