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庭教育中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青春期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家庭教育是破解青春期叛逆心理难题的根源和重要抓手。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中导致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成因并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既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能推进家庭教育中叛逆心理的研究。本文研究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气质特质、父母的人格特质以及亲子双方的压力是促使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主要家庭原因。因此本文建议要树立新时代家庭教育观、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帮助孩子应对学习困境、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此疏导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消除和避免孩子的叛逆行为。
关键词:叛逆心理;叛逆行为;家庭教育
一、引言
青春期叛逆心理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根据《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对的态度和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同时也是一种反常的行为倾向,是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目前学者已经围绕青春期叛逆心理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刘宗粤,2000;田丰,2001;郑确,2002;曹晓明,2014;罗兰,2018),但相关研究尚不全面,认识也不统一。调查显示,32.6%的中学生经常存在叛逆心理,而偶尔存在叛逆心理的比例达89.4%。因此如何正确认识青春期叛逆心理并且加以分析和疏导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家庭是一个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是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缺位是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直接诱因。所以家庭教育是破解青春期叛逆心理难题的根源和重要抓手。本文将从家庭教育角度出发,系统分析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家庭原因,并提出解决青春期叛逆心理的解决办法。
二、家庭教育中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气质特质、父母的人格特质以及亲子双方的压力是促使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直接诱因。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会诱发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1)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这种类型的教育方式下,父母态度专横严厉,孩子的愿望不易表达,正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受到父母的限制和呵责,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尊重。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认为自己是大人了,寻求平等,开始奋起反抗,进而产生叛逆心理。(2)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在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中长大的孩子自尊心太强,意志力又太脆弱,社会上的其他人不可能像父母一样偏爱照顾他们,在被忽视后,他们会感觉失落、无助,形成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便会产生叛逆情绪。(3)忽视型家庭教育方式。因为缺少与父母的亲情链接,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就不理解、不尊重父母,遇到问题不能及时纠正,内心的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容易出现严重的人格缺陷和叛逆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忽视型教育方式常见于单亲家庭或是留守儿童家庭。
(二)孩子的气质特质
叛逆心理和行为虽然是后天形成的,但与先天的特质有很大的关系。某些先天特的孩子更容易叛逆:(1)情绪化特质。有的孩子更容易感受挫折,脾气发作更快,更易怒、冲动、缺乏自制力,更容易情绪化,因此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2)发展性特质。某些发展性特质随着青少年时期而出现,例如对独立的要求、对区别于父母身份的需要、为走上独立生活做准备。(3)先天障碍。部分孩子有先天的障碍,如多动障碍、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等影响思维、情感和行为的障碍。
(三)父母的人格特质
父母偏离常态的人格特质会导致孩子的叛逆:(1)强迫型人格的父母要求做事完美无缺,过于拘泥细节,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孩子不符合要求则责备训斥;(2)偏执型人格的父母多疑、敌意,过分自负,总认为自己正确,对孩子的过错不能宽容;(3)攻击型人格的家长情绪急躁易怒,有无法自制的冲动,对孩子要求反复无常,经常打骂孩子。
(四)亲子双方的压力
家庭压力状态会使家庭成员出现不良的情绪行为问题。一方面,父母的工作压力、家庭经济压力、婚姻危机等使他们对孩子教育变得缺乏耐心,简单粗暴,更多地做出惩罚,导致亲子冲突增加,诱发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为;另一方面,孩子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等压力,叛逆成为他们发泄不满情绪的途径,而发泄对象往往是关系最亲密的父母。
三、家长教育中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应对策略
作为新时期的家长要有全新的家庭教育观念,应该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文化,关心关注孩子的成长,正确认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为,加强与孩子的双向沟通,合理有效地疏导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消除和避免孩子的叛逆行为,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一)树立新时代家庭教育观
家长要树立新时代家庭教育观,要尊重孩子,用赞美的眼光看孩子,支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家长不能只有批评,要多些耐心,多些鼓励、多些开导。父母要接纳孩子与自己的不同,父母要找出与孩子冲突的观念,和言悦色地和孩子探讨为什么会有观念的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
(二)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家长要妥善处理好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第一,父母要起到榜样模范作用。在家庭关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既要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亲子关系。第二,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双向交流。家长要多了解孩子,多倾听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哪怕是做错了事情,也要设身处地的听,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苦衷,这样才能心平气和的接受父母的教育。
(三)帮助孩子应对学习困境
所有的孩子都关注自己的学业,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否则,他们就会感受学习的压力。排除智力因素的影响,对学习成绩影响最大有学习兴趣、自律性和情绪稳定。家长要帮助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培养自律性、培养情绪的稳定性。
(四)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父母要支持和鼓励孩子与同伴相处,与同伴建立深厚的友情,要有一个或两个可靠的朋友来帮助孩子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困难和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技巧,使他们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解脱出来,并且要教会他们学会判断和拒绝行为不良的伙伴,交益友不交损友。
参考文献:
[1]罗兰.论青少年叛逆心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220-221.
[2]曹晓明.谈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5.
[3]郑确.青春期“逆反综合症”[J].中国青年研究,2002(06):10-14.
[4]田丰.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认识[J].中国青年研究,2001(01):70-72.
[5]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J].探索,2000(05):53-55.
(本文系2022年度惠安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课题《中职生逆反心理及其应对》(课题编号HA1451-07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