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视角下的菏泽枣梆戏研究

学术与研究
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山东省菏泽市 274000

摘要:本文以菏泽枣梆戏为研究对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其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以及面临的保护现状与困境。通过对菏泽枣梆戏的起源与发展、传承与变迁进行分析,揭示了其独特的演艺形式、表演技巧以及角色扮演与传统的关系。同时,评估了现行保护政策与措施的有效性,并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意义以及传承与保护的原则与方法。最后,提出了现代技术在传统表演中的应用、文化教育与培训以及社区参与与组织合作等保护与传承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菏泽枣梆戏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视角;菏泽枣梆戏

一、菏泽枣梆戏的历史渊源

1.菏泽地域与文化背景

菏泽位于中国山东省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菏泽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为菏泽枣梆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菏泽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农业产业。这种农耕文化的背景,使得菏泽地区的民俗和艺术表演与农业生产活动紧密相连。枣梆戏作为一种农村地区的戏曲形式,与菏泽的农业经济息息相关。

此外,菏泽地区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遗址、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这些文化元素为枣梆戏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文化背景。在菏泽的地域文化中,人们对于传统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较为浓厚,枣梆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菏泽地区的文化背景也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宗教信仰方面,菏泽民众崇拜土地神、家神等传统神明,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氛围。这种宗教信仰对于枣梆戏的题材选择和表演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菏泽地域与文化背景的丰富性为枣梆戏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和土壤。深入研究和传承菏泽枣梆戏,可以进一步挖掘和传承这一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促进菏泽地区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2.枣梆戏的起源与发展

枣梆戏是菏泽地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戏曲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据传,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一位名叫杨智的艺人首创了枣梆戏,从而开创了这一戏曲流派的历史。枣梆戏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其创立初期,枣梆戏主要以杂剧为主,表演内容包括历史传奇、武侠故事、神话传说等。这些剧目不仅具有娱乐性,更以其生动的表演形式和朴实的情节吸引了当地观众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枣梆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形式。在表演形式上,枣梆戏采用了特定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技巧,如梆子、假面、道具等,以展现戏剧角色的形象和情感。在剧目内容上,枣梆戏注重展现地方文化和民间故事,以及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冲击,枣梆戏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现代化的娱乐方式的兴起,观众的口味变化以及传统艺人的减少,都对枣梆戏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枣梆戏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推广、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注重教育和社区参与等。

枣梆戏作为菏泽地区的独特文化遗产,其起源与发展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但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通过深入研究枣梆戏的起源和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艺术形式,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3.枣梆戏的传承与变迁

枣梆戏作为菏泽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经过了数百年的传承与变迁。在传承过程中,枣梆戏面临了许多挑战和机遇,不断演化和适应时代的需求。

传承是保护枣梆戏的关键。在传统社会中,枣梆戏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授和师徒传承进行,艺人们通过一代代的传承保持了戏曲技艺和表演传统的延续。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传承方式面临着困境。因此,近年来,一些机构和个人积极开展了枣梆戏的培训和传承工作,通过设立学校、举办培训班以及组织演出等活动,传承枣梆戏的技艺和表演传统。

同时,枣梆戏也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迁。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枣梆戏在剧目内容和表演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改变。一些新的题材和故事被融入到戏曲中,现代舞台技术和灯光效果也被引入,以提升观赏性和艺术表现力。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枣梆戏,需要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在传承过程中,应注重对核心技艺和表演传统的传承,同时也要鼓励创新和现代化的尝试。此外,政府、社会组织和文化界应加强合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经济支持和宣传推广,以促进枣梆戏的传承和发展。

二、菏泽枣梆戏的表演特点

1.演艺形式与表演技巧

枣梆戏的演艺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唱、念、做、打、舞等元素,融合了当地方言、音乐、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在表演技巧上,枣梆戏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语调、丰富的表演技巧、精湛的唱腔和音乐为特色,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表演者通过精湛的唱腔和动作表演,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情感,并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2.剧目内容与艺术风格

枣梆戏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传奇、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多个题材。其中,民间故事和地方传说在枣梆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使得戏曲与当地民俗文化紧密结合。这些剧目内容以情节生动、台词幽默、对白晓畅为特点,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艺术风格上,枣梆戏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风格而闻名。其表演形式以韵律明快、节奏紧凑、动作夸张为特点,演员们常常通过特殊的表情、动作和声腔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枣梆戏的音乐伴奏采用特定的乐器和曲调,强调音乐与表演的和谐统一,使得戏曲的表演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感。

3.角色扮演与表演传统

在菏泽枣梆戏中,角色扮演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者需要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角色扮演在枣梆戏中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表达。演员们通过特定的动作、姿态、面部表情和声腔来塑造角色,使其更加生动、鲜明。不同角色之间有明显的对比,例如善良与邪恶、勇敢与懦弱,这种对比使得戏剧冲突更加突出,观众更易于理解和情感共鸣。

在表演传统方面,枣梆戏注重传统的表演方式和技巧的传承。演员们需要精通唱腔、念白和身段等表演技巧,并且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道具和舞台布景来增强戏剧效果。这种表演传统的坚持使得枣梆戏在传承中保留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

三、菏泽枣梆戏的保护现状与困境

1.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菏泽枣梆戏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问题,对其保护与传承提出了重要的需求和挑战。

首先,观众需求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挑战。随着现代社会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观众口味的变化,枣梆戏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特别是年轻人的兴趣减弱。现代人更倾向于追求快节奏、多媒体化的娱乐形式,对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弱,这给枣梆戏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挑战。

其次,传承人的减少是枣梆戏面临的另一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资深的枣梆戏艺人逐渐离开舞台,而新一代的传承人相对较少。这种传承断层可能导致枣梆戏技艺和表演传统的丧失,对其保护与传承构成了威胁。

此外,缺乏资金和资源也是保护枣梆戏面临的困境之一。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包括场地、设备、培训和演出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菏泽枣梆戏的保护与传承项目面临着资金短缺和资源不足的问题,限制了其发展和传承的空间。

最后,现代化与商业化的冲击对枣梆戏的保护也带来了压力。商业化的影响可能导致枣梆戏演出内容的浅化和市场化,忽视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保护枣梆戏需要平衡传统艺术的保持和市场需求的满足,以避免其流于表面和失去原本的独特性。

2.现行保护政策与措施评估

菏泽枣梆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相关政府和机构的关注和保护。目前已经采取了一些保护政策与措施,但其效果还需进一步评估。

首先,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以确保菏泽枣梆戏的传承与发展。这些政策明确了对枣梆戏的保护和支持,包括资金扶持、场地保障、培训计划和演出展示等方面。然而,政策的具体实施和落地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评估,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菏泽枣梆戏的保护项目得到了国家级、省级和地方级的支持与认可。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设立相关保护机构,对枣梆戏进行全面的保护和管理。这些举措为枣梆戏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机构的协同配合和工作效率。

此外,社会组织、学术界和文化机构也积极参与到枣梆戏的保护与传承中。通过开展学术研究、培训班和演出交流等活动,为枣梆戏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然而,这些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还需要加强,形成更为有力的联动机制,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视角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代代相传的各种非物质性文化实践,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知识与实践、手工艺等。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的独特性,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通过传统的口述方式、表演形式和实践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历史故事、传统知识和社会价值代代相传,使人们能够感知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对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的发展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它作为社会交流、凝聚和认同的重要媒介,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经济和旅游价值,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机遇。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还能够激发创新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后代留下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宝贵的人类智慧,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

2.传承与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应遵循一些原则与方法,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首先,重视传统知识与技艺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传统的知识、技艺和表演形式。因此,传承工作应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学习者,使其掌握核心技巧和知识,并通过师徒传承等方式确保技艺的延续。其次,注重社区参与和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个体的责任,还需要社区的支持与参与。社区居民应被赋予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并参与到相关的活动、决策和资源管理中,形成共同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同时,创新与活化是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将其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科技等相融合,以确保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与政策环境也是必要的。政府应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同时,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和项目,加强资源整合与管理,提供资金、场地和专业技术支持,为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菏泽枣梆戏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1.现代技术在传统表演中的应用

(1)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记录与传播

通过使用高清摄像设备、录音设备等技术工具,可以对菏泽枣梆戏的精彩演出进行全面记录。这些记录可以被保存为数字档案,以便后代学习和研究。此外,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将这些记录分享给更多的观众,提高菏泽枣梆戏的知名度和传播力。

(2)借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来体验表演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观众提供与实际表演相似的沉浸式体验。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眼镜或手机应用程序,感受到菏泽枣梆戏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增强参与感和互动性。这种技术应用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和了解枣梆戏,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3)利用音视频编辑技术进行创新演绎

通过音视频编辑技术,可以将菏泽枣梆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新颖的演艺作品。例如,将枣梆戏的音乐与电子音乐融合,将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编排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个性的演出形式。这种创新演绎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兴趣,同时保持了菏泽枣梆戏的传统元素。

2.文化教育与培训

(1)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项目

通过设立菏泽枣梆戏培训学校或班级,提供系统的教学课程和培训项目,培养年轻一代的演员和表演者。这些培训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帮助学员掌握演艺技巧和表演技巧,以确保菏泽枣梆戏的传承。

(2)加强学校和社区的文化教育

将菏泽枣梆戏纳入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机会学习和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同时,在社区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举办讲座、展览、工作坊等,向公众介绍菏泽枣梆戏的历史、特点和表演技巧,提高社区居民对枣梆戏的认知和兴趣。

(3)加强师徒传承和学习交流

通过建立师徒制度,让有经验的老艺人传授给年轻一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组织学员参与各种演出和比赛,与其他地区的菏泽枣梆戏团体交流和学习,拓宽视野,提升表演水平。

3.社区参与与组织合作

(1)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枣梆戏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组织观摩演出和表演比赛,吸引社区居民的关注和参与。设立志愿者团队,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相关的保护工作,例如文物保护、档案整理、活动组织等,增强社区居民对菏泽枣梆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加强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

菏泽枣梆戏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各个相关机构和团体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建立联合保护机制,形成跨机构、跨地区的合作网络。通过共同举办演出、开展培训交流、共享资源和经验,加强菏泽枣梆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3)鼓励社区组织举办文化活动

通过社区文化节、庙会、艺术展览等形式,为菏泽枣梆戏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邀请菏泽枣梆戏团体进行演出,并组织相关的讲座、工作坊和培训班,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参与枣梆戏。

(4)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合作项目

与文化部门、教育机构、旅游部门等合作,共同制定保护与传承的计划和政策,整合资源和资金支持。通过合作项目的推进,实现菏泽枣梆戏的全面保护、传承与发展。

结语:

菏泽枣梆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表演特点。然而,它也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和困境。为了确保菏泽枣梆戏得以延续与发展,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策略。从加强文化教育与培训、推动现代技术应用到社区参与与组织合作,这些努力都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菏泽枣梆戏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传承给未来的世代。

参考文献:

[1]高鼎铸.山东戏曲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02):152.

[2]闫永丽.菏泽地方戏曲音乐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09):198.

[3]王宪涛.枣梆艺术精粹[M].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8,(08):20.

[4]喻小晶.古典戏曲与当代审美要求[J].荆楚文化,2016,(06):45.

[5]牛玉新.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M].2009(07):358.

作者简介:傅学波(1980.01-)男,汉族,山东栖霞,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课题项目:2022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视角下的菏泽枣梆戏研究(编号:zc-2022-1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