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红色经典粤剧”开展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行动研究

学术与研究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红色经典粤剧”既是中华民族粤剧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也记录了我党先烈的奋斗历程,可以说是与革命英雄主义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艺术瑰宝,其表现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均值得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本文从“红色经典粤剧”开展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出发,以《杨殷传·朝夕星辰》为例,首先从戏剧艺术本体,人物原型背景等具体教学核心举措出发,最终总结了基于“红色经典粤剧”开展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经验与反思。

关键词:红色经典粤剧; 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1922年5月5日至1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隆重开幕,可以说广东与“共青团”有着“血肉关联”;因此,传播岭南文化中的“红色经典”、将“红色经典粤剧”融入课程思政,对于高校开展德育育人、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基于“红色经典粤剧”开展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首先,传统艺术中的“红色经典粤剧”传播对开展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作用。“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经典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习近平同志的话,是高校整理、开发、提取、传承红色经典文化的重要指南。从育人方面看,宣讲、继承红色经典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扩大红色经典的在青少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青年学子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资源的薪火相传;因此,“红色经典粤剧”传播与课程化对高校开展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作用。

第二,粤剧艺术蕴含着丰富的红色题材作品。在广东戏剧百年发展过程中,红色题材的戏剧佳作频现。从20世纪60年代被冠以“红色经典粤剧”的《山乡风云》,到后来移植现代京剧的《沙家浜》,再到近年来感人至深的《刑场上的婚礼》《李坚真》《秘密交通站》《还金记》《鸿胜馆》《百姓之子》《红军阿姆》等一系列反映革命先烈和优秀共产党人的题材戏剧,广东戏剧将红色文化与戏曲艺术形式融合,充分展现广东戏剧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广东戏剧一脉相承的红色精神;可以说,粤剧艺术是一座“富含”红色基因的宝库。

综合来看,红色文化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它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经年累月的奋斗、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当下,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适时开发和运用传统艺术中的“红色经典粤剧”,把红色人物、红色事迹、红色精神生动地运用到课程思政中去,达到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的效果。

二.基于“红色经典粤剧”《杨殷传·朝夕星辰》开展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举措

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之一。粤剧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2006年5月20日,粤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基于“红色经典粤剧”《杨殷传·朝夕星辰》开展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中,研究团队主要从人物背景、剧目赏析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杨殷传·朝夕星辰》的人物背景

红色经典粤剧《杨殷传·朝夕星辰》是广东省委宣传部重点创作题材剧目,由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与广东香山粤剧团联合创排,是艺术活动为载体全面推动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的又一力作,其创作是根据郭昉凌的《红棉傲骨——杨殷》改编,以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广东中山籍烈士杨殷为革命牺牲的事迹为题材。

该剧主人公杨殷(1892-1929),又名典乐,字孟揆,广东省中山县翠亨村人,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在工作中,杨殷同志先后担任我党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军事部部长等职务,是我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为省港大罢工与广州起义的组织者与发起者,曾与彭湃并称为“中国革命运动工农两巨星”。在同志牺牲后,杨殷不畏困难,临危受命担任广州苏维埃政府代理主席。1929年8月24日,由于叛徒出卖,杨殷与彭湃等我党同志被反动政府抓捕,至同年8月30日,被秘密杀害于上海。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杨殷传·朝夕星辰》的剧目赏析

红色经典粤剧《杨殷传·朝夕星辰》在剧目本体上分为序幕、“小楼雨夜”“石井拂晓”“港岛午潮”“羊城黄昏”“龙华星垂”及尾声部分组成,全剧以粤剧形式展现了杨殷烈士的光辉生平:

接受信仰。杨殷得到《共产党宣言》的启发,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初立为共产党奉献一切的决心,不惜把个人私产,全数投入党的革命事业,对自己的女儿却严格要求,时刻保持勤俭节约的家风。

参加工作。杨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接受组织安排,前往石井兵工厂开展地下工作,发动工人运动,为广州起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畏挫折。广州起义失败,张太雷牺牲,我党革命事业受到挫折,杨殷临危受命,继续奋斗。

不畏强权、慷慨就义。杨殷被叛徒出卖,与彭湃等同志一起被捕,在狱中道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豪言壮语,其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枪决于上海龙华,壮烈牺牲。其女儿杨爱兰当年始终等不到爸爸回家过年,她以爸爸一生而自豪。

在该剧的艺术表演中,通过唱词、唱腔、声乐、舞美、大合唱等新颖形式,以粤剧的艺术再现了烈士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

综合来看,红色经典粤剧《杨殷传·朝夕星辰》以杨殷烈士的事迹为原型,并运用粤剧艺术形式进行展现,其创作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内核与粤剧艺术文化本体的精彩结合,是基于“红色经典粤剧”开展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题材。

基于“红色经典粤剧”开展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上下递进、左右贯通、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思政功能,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结合“红色经典粤剧”开展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建立一个“让专业进入思政课堂、让思政进入专业课堂”的贯通育人机制。

深化传统艺术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理论研究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思想育人内涵的不断丰富,高校如何科学有效运用经典艺术开展育人活动成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频繁强调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学术界已开始关注传统艺术“红色经典”与“高校育人”之间的联

拓宽传统艺术“经典”的研究视野

通过跨学科研究的方式,多维的视角让社会发展过程中现实问题的解决具备了多种可能性。探索红色经典育人的研究,其开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融合了艺术学等相邻学科的知识框架、理论原则和价值判断。

厚植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其爱国情怀

红色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中最深层次的体现。传统艺术中的红色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体。因此,我们要立足新时代发展的现状,自觉传承红色基因,为文化自信固根守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增强文化资源育人实践的科学性与时效性

红色经典文化自诞生起,就显示出强大的价值引领和道德教化功能,对于年轻一代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有着激励斗志的作用。萃取传统艺术、因地制宜地提取“岭南文化”中的“红色基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必将有助于提高我们育人的整体水平。

高职院校基于“红色经典粤剧”开展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高职院校应深挖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及办学理念,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各教学环节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根据不同课程性质特点把握好挖掘拓展的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等,聚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专业教育课程结合专业分类及课程设置情况,明确差异化课程思政目标,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爱岗敬业、团队协作、文化传承等元素融入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执行中;实践教育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注重劳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工匠精神。

(1)应提高红色经典艺术在育人实践的运用

“红色经典粤剧”是中国奋斗精神的核心内核,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很有裨益。广东艺术高职院校作为艺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应提高红色经典艺术在育人实践中的运用,将以“红色经典粤剧”为代表的经典艺术与课程思政高度结合,引导青年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挖掘红色经典艺术中的育人因素,借助思政课堂传递红色精神。

(2)立足于实际,开展独特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

广东省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诸多像杨殷同志这样的我党先烈。高职院校艺术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充分吸收当地红色资源,根据当地特色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引学生在共鸣中提升对文化的认同,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质量。

(3)增强校园文化与红色经典艺术的融合力度

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中,高职院校可以注重校园文化和红色经典艺术融合,可以以经典艺术为内核,开展红歌比赛、红色诗歌朗诵、欣赏红色经典等活动。红色经典艺术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力,还能增加学生的认同感,提升其文化自信。

结语

粤剧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厚重,历经数辈老艺人的悉心雕琢,留下了无数经典作品,并保存着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当代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将传统粤剧戏曲艺术成果作为重要载体融入其中。这既可以使粤剧文化得到传承与挖掘,也可以促进高职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深化。

红色题材粤剧作品更能够起到直观的思政教育效果,提升了课程思政开展的力度。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是以青年大学生为对象,应立足于实际情况,用好传统戏曲艺术的题材,大力弘扬共产党员“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而《杨殷传·朝夕星辰》就是则这样的“红色经典粤剧”的代表作之一。在实践中,教学团队一方面从人物生平,历史框架等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先辈的奋斗历史,另一方面一直努力思考如何通过粤剧的声腔、动作等艺术本体吸引学生沉浸于表演中,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思想与审美的双重共鸣,使课程思政工作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增强其感染力和穿透力。

参考文献:

[1]辛轩昂.论红色音乐剧创作及其戏剧性探究[J].艺术评鉴,2023(08):122-125.

[2]彭思琪,严旖叶,皮祎恒等.媒体融合视阈下校史剧对高校校史宣传效果的研究——以上海大学校史剧《红色学府》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3(07):1-4.

[3]周德贺,张延贺.红色经典戏剧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42(03):159-161.

[4]朱玫玫.经典红色题材下的当代戏剧呈现 现代京剧《梅园往事》观后感[J].中国戏剧,2023(02):45-46.

[5]张春良.排演红色经典 传承红色基因——校园版歌舞剧《党的女儿》排演经验与启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6):157-160.

[6]朱珊.高校原创红色话剧的创作与传播——以长沙学院《日出湘江》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22,36(06):31-34.

作者简介:

杨焱(1884-),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南湘潭人,博士,现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教务部副部长、校团委委员。先后主持《基于ADDIE模型的“钢琴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等省部级课题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

向倩(1993-),女,土家族,中共党员,湖南凤凰人,现于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Multimedia University))攻读哲学(管理学)硕士学位。

张晟轩,(1995-),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淄博人,现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专任教师。

陈昌鸿,(1992-),女,汉族,中共党员,广东佛山人,现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专任教师。

基金: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基于“红色经典粤剧”开展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行动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GJ04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