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辽宁朝阳地区三燕文化调查研究
摘要:朝阳地区的三燕文化是辽西地区的特色文化之一,赋予辽西地区以深厚的历史内涵,三燕文化遗存下来的遗迹遗物对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各地区的文化交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对辽宁朝阳地区三燕文化的保护与推广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宣传推广方面可以采用合理的方案,在文化输出的同时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三燕文化遗存;文化交流;保护与宣传
辽西地区孕育过多种文化,在以朝阳为核心的范围内发现了大量的历史遗存,三燕文化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三燕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既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也是汉民族与鲜卑民族之间的一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民族大交汇、大融合的背景下,使三燕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在文化交流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三燕文化遗存
三燕文化是以慕容鲜卑文化传统为主体,吸收融合了周边地区其他民族的多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汉文化因素,形成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考古学文化,是辽西地区比较典型的区域文化。三燕时期距今1700年左右,仍保留着大量珍贵又独特的文化遗存。
(一)三燕文化的概况
东晋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融合汉、鲜卑段部、鲜卑宇文部和高句丽等民族在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以“燕”为国号的政权,统称为三燕,即慕容皝建立的前燕,慕容皝的五子慕容垂建立的后燕,高云与冯跋篡位建立的北燕。这三个政权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都,并维持了九十四年的统治,使得龙城(今辽宁朝阳)成为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也是辽宁朝阳“三燕古都”的依据。
古代朝阳地区的大凌河流域形成了活跃且又相对稳定的不封闭的文化环境,在鲜卑慕容部进入辽西地区后,古朝阳地区作为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以及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重要地点之一,汇聚了各族各地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文化冲突、交流、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三燕文化。除此之外,三燕文化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三燕王朝提供的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三燕王朝的统治时期,百姓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为三燕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空间。
三燕文化在辽西地区植根发展,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各民族融合的结晶,包含着北方文化因素 ( 包括东部鲜卑等早期鲜卑文化因素、匈奴文化因素) 、建国过程中吸收的汉文化因素、建国后融合的高句丽、扶余等周边族系的文化因素等[1],体现了其包容性、地域性与时代性。这些特色性都通过遗物遗迹留存下来。
(二)三燕文化现存遗迹遗物
三燕文化遗存遗迹主要包含宫城址、皇苑址、墓葬这三个方面。宫城址即三燕龙城宫城的南门遗址,皇苑址为朝阳市木匠营子发现的后燕龙腾苑遗址,墓葬已发现六百多座,发表报告的有二百余座,比较典型的是朝阳市北票市南八家乡四家板村喇嘛洞墓地、北票房身石椁墓、北票西营子冯素弗墓、朝阳十二台砖厂墓群。除此之外,还有一处早期高等级建筑遗存——朝阳北票市金岭寺魏晋建筑遗址,对于探寻前燕早期都邑地望有很珍贵的参考价值。
三燕文化的遗物丰富,主要分为随葬品、墓葬壁画、兵器、马具这几类。其中朝阳袁台子前燕壁画墓、北燕冯素弗墓的壁画摹本等文物珍藏在辽宁省博物馆、前燕、后燕和北燕时期的马具金铜饰品等珍藏在朝阳博物馆、北燕时期鸭形玻璃器、金步摇冠、鎏金铜包片木芯马镫、青铜虎子,三燕时期金步摇饰等珍藏在朝阳市北塔博物馆,在北票市博物馆、朝阳县博物馆、喀左县博物馆等也有相关馆藏。在2021年5月18日——8月22日,辽宁省博物馆与各博物馆协同举办国内首次以“三燕文化”为主题的考古成果展,“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将三燕时期的精品文物进行展览,三燕遗物得到了充分的、集中的展示。
二、在三燕遗物遗迹中所体现的价值
三燕文化的历史价值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以时间为脉络的纵向的历史研究价值,以及以空间为依据、文化交流为手段横向的历史研究价值。无论是横向方面还是纵向方面,在遗物遗迹中都有所体现。
(一)纵向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三燕文化的遗物遗迹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对三燕文化的影响。在北燕冯素弗夫妇墓中出土的龟钮金质“范阳公章”与鎏金铜质“大司马章”,说明北燕的官制和印制皆用汉制。在三燕出土的马具的纹饰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三燕文化对汉文化的传承作用。在铜鎏金马具上纹样丰富,有六方连续纹、三(四)肢纹、龙纹、凤纹等十六种纹样,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纹样很多都来源于汉墓壁画和画像石,汉文化传统的吉祥的观念也能得到体现。这充分体现了三燕文化对于汉文化的借鉴学习。
在墓葬出土的随葬陶罐中,吴珍锡先生通过辽西三燕文化墓葬随葬陶器组合中的盛器从侈口壶向矮领罐变化的分析,探讨了其生活方式从移动性强的游牧模式向定居的农耕文化转变的过程。[2]这也体现了三燕文化随社会生活的变化在不断发展着。
(二)横向的文化交流
三燕出土的马具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最完备的马具,不仅影响了中原地区的马上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东北各族乃至东北亚地区的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马具技术的提高。与三燕文化马具属同一系统的高句丽、新罗、百济、伽耶以及日本的马具,既保持了三燕文化马具装饰纹样的传统,又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有所发展、创新,有其自身特点。[3]陈山先生通过对几件三燕遗物与相关资料的比较,可以看到慕容鲜卑对高句丽、朝鲜半岛南部诸国和日本的影响。透过寄生标本与天马军出土物的相似性,可以看到大陆与朝鲜半岛的关系,椭圆形马鞍桥包片在三燕标本和日本誉田丸山2号鞍之间的相同性,使人想到中国东北与日本的交流路线问题。[4]由此可看出三燕文化的马具在各地区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燕出土的玻璃器物更是体现了欧亚大陆与三燕密切的文化交流,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器是三燕出土的工艺最复杂最漂亮的工艺仪器,经过鉴定证实其属同时期的东罗马玻璃,通过丝绸之路才得以传入三燕地区,带有明显的西域色彩,这种西域色彩也渗透在三燕文化之中。
金步摇冠是一种首饰,用叶形或圆形金饰片穿缀在头上的金枝或别的金饰片上,行走时金片摇颤作响,一步一摇,故名金步摇。在3世纪晚期至4世纪早期的大凌河上游一带流行开来,成为时尚,形成了一种以金步摇饰为主要内涵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慕容氏摇叶文化。[5]“金步摇冠”饰物是三燕文化的代表性文物,这种代表三燕文化特征的“金步摇冠”饰物的根脉来自于西亚,经三燕文化的吸收和发展,又广泛地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整个过程体现了文化的吸收发展——传播——再发展的路径。
三、三燕文化保护与推广
三燕文化的遗迹很多,但完整保留下来的较少,三燕文化遗物就格外珍贵,这也在文化保护与推广过程中增添了不少压力。除此之外,三燕文化坐落在文化底蕴深厚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辽宁朝阳,针对三燕文化的保护与推广更要结合辽宁朝阳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保护与推广策略。
(一)三燕文化的保护与宣传现状
2021年国家文物局制定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位于朝阳市的“三燕”龙城遗址入选,“三燕”文化研究热度持续升温,朝阳市对此也高度重视,举办“三燕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研讨会”,重点研究“三燕”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三燕文化的宣传保护措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三燕文化也在本土的举办了多种宣传活动。朝阳市北塔博物馆多次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北票历史博物馆在朝阳市春季旅游启动仪式上展示了金步摇舞蹈,舞蹈演员头戴金步摇饰品翩翩起舞,在朝阳本土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燕文化”这个概念早在1990年就由田立坤先生提出,至今三十多年里,朝阳市高度重视三燕文化的保护,但宣传和推广相比较起来有些力不从心,宣传和推广效果稍显萧条。
针对大众对于三燕文化的了解程度,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结果显示,了解三燕文化的人群大多集中在辽宁朝阳本地,将范围扩大到辽宁省内我们能发现对其有所耳闻的人都少之又少。由此可见,三燕文化的宣传的重点仍局限在市内,略显封闭。这是一个很可惜,又在短时间较难扭转的情况,让文化成功走出去需要合理且有力的推广方案。
(二)三燕文化遗存的保护和推广策略
在文化保护方面,着手对其三燕文化历史痕迹进行充分的标注展示,疏通各遗迹之间的关系脉络,对遗迹遗物进行严格保护,为后人保留三燕古城的历史记忆。
在文化宣传的基础建设上,可以尝试借助现代虚拟技术复原三燕文化古城各个阶段的风貌和演变过程,复原现存的三燕历史遗迹的原始景象,给大家以直观概念。于此同时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体验感,合力构建文化旅游城市。
在宣传推广的策略上,可以看到目前的宣传途径难以跨越地域的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并且受经济影响,三燕文化并不适合像“大唐不夜城”那样过于庞大的宣传活动。首先解决宣传推广的广度问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越性,将对三燕遗迹遗物的探访过程发布在媒体平台,通过与相关文化的联动,抓住流量密码,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针对朝阳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三燕文化本身,建议将宣传方向着重在学术研究方面,先将知名度提高再考虑用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在扩大受众群体方面,也可尝试与研学活动相结合,使三燕文化在学生群体得到更好的传播。
参考文献:
[1][2]吴珍锡. 三燕墓葬随葬陶器组合的演变及其反映的社会形态转变[J]. 北方文物,2015(3):28-33.
[3]田立坤. 三燕文化马具装饰纹样研究[J].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2(0):103-122.
[4] 陈山. 北票新发现的三燕马具研究[J]. 文物,2003(3):63-71.
[5]刘桂馨. 试述朝阳出土具有慕容鲜卑文化特色的文物——以朝阳十二台乡墓葬出土的金步摇、马鐙为例[J]. 兰台世界,2016(24):159-160. 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6.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