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探究

教育管理媒体号
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大学时期是人生心理矛盾的多发期,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心理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严重阻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情绪体验,培养积极的心态,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培训课程和情感管理技能的实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的情绪问题并提供适当的帮助。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教育方法和建议:首先,介绍情绪调节的概念和意义;其次,探讨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特征;最后,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采取的教育方法和建议,以帮助大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策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情绪调节;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群体,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多种压力和挑战,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情绪调节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帮助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策略,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希望本文的内容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大学生有所启示和帮助,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关心大学生的情绪健康。

一、情绪调节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一)情绪调节的基本原理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身情绪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受到各种外界刺激和压力,如果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情绪调节的基本原理是:人的情绪受到认知、行为和生理三个层面的影响,因此情绪调节的方法也应包括对这三个方面的调整。具体来说,情绪调节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调节:通过重新审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从而达到改变情绪的目的。2.行为调节: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方式,转移注意力,从而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和维持。3.生理调节:通过调整自己的生理反应,如呼吸、肌肉松弛等,改变情绪的生理反应,从而调节情绪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情绪调节不是简单的抑制和消除消极情绪,而是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寻求平衡和调节,以达到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情绪调节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和意义

情绪调节在心理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降低焦虑和抑郁的风险,提高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体来说,情绪调节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改善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和维持,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2.促进人际关系:情绪调节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绪,增强自我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3.提高生活质量:情绪调节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提高情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4.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情绪调节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应对压力和挑战,降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风险,同时也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治疗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情绪调节在心理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特征

高职高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多种问题表现特征。学习压力大:高职高专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常常处于忙碌的学习状态,学习压力大。情感问题突出:由于与父母、朋友、同学等人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高专大学生在情感上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恋爱困扰、友情问题、孤独等。自我价值感不确定:高职高专大学生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自我认知不清晰时,容易出现自我价值感不确定、自卑等问题。心理健康意识薄弱: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和认知,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往往薄弱,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较差。心理问题存在但不自知:一些高职高专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但由于自我认知不足或对心理问题缺乏认知,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存在认知盲区。对未来充满焦虑:高职高专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压力常常会导致他们感到焦虑和迷茫。沉迷于虚拟世界:现代科技的普及使得高职高专大学生往往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长时间的沉迷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自我管理不善:由于处于过渡期,高职高专大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如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其中,学习压力大、情感问题突出、自我价值感不确定、心理健康意识薄弱、心理问题存在但不自知、对未来充满焦虑、沉迷于虚拟世界、自我管理不善等是比较常见的表现特征。综合来看,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深刻的影响,容易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了解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特征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深入了解问题所在,才能更好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社会生活。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情绪调节的教育策略

(一)设计情境模拟活动

情境模拟教学策略是指在模拟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情绪调节的过程。情景模拟是一种常用的情境模拟方法,通过模拟一些常见的情景,让学生在虚拟的情景中体验并实践情绪调节技巧,以便在现实中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情景模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通过虚拟仿真等方式进行。在情景模拟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在生活中容易遇到的情景,例如考试紧张、人际关系冲突、自我怀疑等,然后引导学生在情景中使用所学的情绪调节技巧,加深学生对情绪调节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情境模拟活动,如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引导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认知和掌握情绪调节技能。如,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扮演,让他们体验各种情境下的情绪变化,提高对自身情绪的认知,以及了解和体验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二)利用合作学习模式

利用小组合作,构建活力课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特别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和互动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更容易接受和吸收教学内容。在开放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小组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情绪调节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工具,如网上资源、应用程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绪调节。此外,开放课堂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情绪调节技能。总之,利用小组合作,构建活力课堂是一种高效、有趣的教学策略,特别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情绪调节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课件、网络视频等,为学生呈现情境化的案例和实际操作,以此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情绪调节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情绪调节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情绪问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还可以通过构建开放课堂,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例如,引入在线讨论、微信群、博客等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课程之外进行交流和探讨。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究等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看法,加深对情绪调节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意识。此外,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体验。例如,可以将课程录制成视频或音频的形式,让学生在自己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提供在线测评和反馈系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更好地促进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情绪调节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语言等,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情绪低落或表现出焦虑、压力等情绪时,教师可以关心询问,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建议。

其次,理解学生的处境。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理解学生所处的处境和压力,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情感问题。例如,当学生因家庭问题或社交问题而感到困扰时,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或活动,帮助学生处理情感问题。

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学生的不同情感表达方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情感表达。例如,有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绘画、音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口头表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多种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给予学生支持和关怀。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堂活动或私下的谈话,向学生传递关怀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重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建立起彼此信任和支持的关系。

(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共鸣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策略,尤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如此,教师只有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情绪调节知识与技能。为此,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案例和话题。教师需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话题和案例,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还要注意案例和话题的真实性和敏感性,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情感波动和伤害。在产生共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认知,以避免情感体验过度,导致思维和行为失控。同时,运用小组讨论和设计情感互动游戏等活动,以增强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我表达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自己的情绪。因此,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策略和技巧,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的情感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情绪调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营造出一个富有情感共鸣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减少情绪问题的发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情绪调节,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菲.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6):140-141.

[2]赵凤基,樊春光,刘文晶.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5):244.

[3]何菲.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高专适用)》[J].新闻与写作,2016(09):121.

[4]李晓宇.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24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