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教育管理媒体号
广东省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中学  广东省万录品名师工作室学员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观察、探索、操作、分析、讨论的学习机会,使其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学科核心素养。随着2022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推进和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简述了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及项目式学习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并从延伸项目学习任务、优化项目式学习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筛选项目式学习主题四个方面入手,结合一线教学的案例,探究了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核心素养;生物学科

前言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文件中《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有指出:“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鼓励一线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同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明确了项目式学习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国家发布的各种文件来看,教育的改革倡导了项目式学习[1-2]。项目式学习主张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真实的问题或情境,指导学生展开自主体验及探究活动。相比传统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以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为宗旨,是培育、发展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3-4]。

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有明确指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表现出来的特性的理解与认知;科学思维强调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尊重事实证据并运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探究实践要求学生能主动探究并对问题有科学思考的能力;态度责任是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后能对社会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了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致力于让学生养成运用生物学知识、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校中有出色的表现,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他们走出校园后可以生活的更好,即要培养学生形成伴随其一生的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备受重视,越来越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首先阐述了项目式学习的内涵,然后简析项目式学习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最后,根据项目式学习的特点,就项目式学习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一、项目式学习内涵

项目式学习,简称PBL(即“Project-Based Learning”),最早起源于国外,早期的雏形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所倡导的“做中学”。1918年,杜威的学生屈伯克在文章《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的应用》中,正式提出了“项目式学习”的概念,并首次将其运用到了教育哲学领域。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成果为导向,在问题驱动下,围绕项目主题,通过小组合作并借助多元化的学习资料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它重点强调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其中的主要环节,比如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是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需要了解并能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要求,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项目式学习倡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实问题,由问题牵引、任务驱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究、设计并制作产品,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成项目任务。

二、项目式学习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

尽管项目式学习备受广大教育者的推崇,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设计与实施项目式学习。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希贵老师指出,概念性知识最适合设计项目学习,而事实性知识却不太适合。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基础科学,涉及了较多的概念性知识,需要通过探究、实践、分析和归纳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实践项目式学习,不仅符合项目式学习特点,而且强调学生在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性,通过任务驱动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并且能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可以培养了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三、项目式学习在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应用策略

(1)延伸项目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生命观念

大部分的项目式学习都可以在课堂教学完成,但教师不能因此只局限在课堂之中,而需要有延伸项目学习的主观追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认知做项目学习任务的延伸,这样可以开阔学生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生命观念是基于对自身生命的认知在内的对自然界生命物体认知的一种态度。提高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关键因素是要培养好学生的生命观念。利用项目式学习的延伸任务来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发现生物学科的本质,培养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认识生命价值的意识。

比如在《用药与急救》课程中,在课堂中,教师讲授了一些基本的急救方法,让学生了解了心脏骤停抢救的“黄金4分钟”。课后,教师可以延伸本章节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家模拟心肺复苏的抢救,并拍成小视频上传。学生在家演绎真实的抢救场景,一方面复习并巩固心肺复苏操作的正确步骤,另一方面,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抢救的过程,能让其感受到生命的可贵。通过这样有关人身安全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掌握更多生物知识与安全常识性内容,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促使学生科学生命观念的形成。

再比如在《传染病和免疫》章节内容学习后,教师可以结合“新冠”疫情进行延伸,为学生设计布置一个了解新冠病毒和我国抗疫过程的任务。如人体免疫系统是如何与新冠病毒进行“斗争”的?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有哪些人员伤亡和损失?通过此类作业的布置,学生在实际完成过程中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进而了解我国新冠抗疫的斗争过程,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由于疫情而造成的人员牺牲情况,了解生命的脆弱,引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生命观念。

(2)优化项目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学生会经常运用到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同一章节的多个不同概念,如果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或工具,这些知识点或者概念就会相互混淆,难以区分。生物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结构,强化学习理解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善用思维导图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方法。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建立知识关联,提高分析能力,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在项目式学习中,对于交叉知识点,要遵从思维发展性和学生学习发展性的特点,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人体生命的调节》时,为了总结章节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自由创造归纳。如图1为学生作品案例之一。通过概念中几个核心关键词进行联结,用直观、形象的形式把原本碎片化的概念知识系统地呈现出来。这种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够整体上把握好这一章的知识要点,并掌握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逐渐构建出健全的概念体系。在项目学习中,善用思维导图尤为重要,可以帮助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理性思维的目的。

(3)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项目式学习中较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学习,不但能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以多数带动少数,而且能激发个体成员积极性,提高个体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的目的。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单一、僵化的弊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精神。

以《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内容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为学生演示酵母菌发酵使气球膨胀的实验,很难有真正的教学效果。因为该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的结论仍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只改变影响发酵现象的一个因素而固定其他因素。如第一组探究发酵温度的影响,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观察发酵现象的不同。第二组探究营养物质的影响,使用不同种类的营养物来观察发酵现象的区别。第三组探究酵母菌浓度的影响,在不同的酵母菌浓度条件下观察发酵现象的不同。通过探究不同因素对发酵影响的探究,不仅需要学生动脑设计实验方案,而且需要动手去进行实践和验证,最后需要不同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和分享实验结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开展科学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知识运用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极大地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进一步起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4)筛选项目式学习主题,培养学生态度责任意识

初中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其人生观、生命观和价值观正在慢慢养成。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多以课本知识为目的,与现实生活关联性不强,难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对此,教师在选择项目式学习主题时,可以筛选符合教学内容且与现实关联性较强的热点新闻、最新科技、日常生活等作用素材作为项目式学习主题或者相关主题,从而引起学生主动关注社会中的生物学问题,真正感受文化知识学习的意义,促使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提升,引导并加强学生培养态度责任感。

例如,教学《生物多样性》章节时,教师可选择“保护校园/社区生态环境”等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并设计系列子项目“垃圾的分类及危害”、“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环境保护有效措施”等。借助项目活动主动发问和项目活动探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总之,通过此类社会化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能引导并激发学生时刻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学以致用,不但可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增强自我的社会参与感,有利于学生态度责任的培养。

结束语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成果为导向,在问题驱动下,围绕项目主题,通过小组合作并借助多元化的学习资料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生物学科教学设计中引入项目式学习机制,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将项目式学习和生物核心素养相结合,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全面推进核心素养在生物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6]。因此,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我们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生物教学的内容等,合理运用项目式学习,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效果,实现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拓.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生物项目式学习教学策略探析[J].新教育(海南),2020(10):15-17.

[2]余芳.初中生物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开展[J].亚太教学,2022(23):072-074.

[3]姜珊,陈冰晓.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11):87-88.

[4]李广成,张玲.探索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路径——以“神奇的人工肺”为例[J], 2021(005):50-54.

[5]邹长艳.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项目式学习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5):144-145.

[6]林洁.基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2(17):9-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