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幼儿园德育在一日生活及活动中的渗透研究
摘 要:“生活即教育”理念不仅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同时更是幼儿园德育在一日生活及活动中渗透的第一要义。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生活即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基础,分析幼儿园德育在一日生活及活动中渗透的现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路径,以此促进幼儿园德育教育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德育生活化;活动实践策略
在当今的幼儿德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积极将“生活即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不仅可以促进文化思想的实际应用程度,更能够强化文化思想的社会感召力度。[1]基于此,教师应以具有计划性的教学形式,将“生活即教育”理念融入到幼儿的德育学习之中,由此让幼儿能够在思想道德意识形态方面具有良好的培养环境。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核心价值维度上的基本道德诉求以及个体促进性的教学作用,通过思想影响逐渐转变幼儿的行为规范,这不仅是我国对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评价幼儿是否具备全方面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幼儿园德育在一日生活及活动中渗透的基本内涵
(一)以导向性为基础
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思维逻辑模式,因此教师应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核心思想,不断调整幼儿的思维模式,令其能够更加接受并认同相关的德育教学思想。从德育教育的行为本质来看,以导向性为基础具有极为深刻的导向性内涵。“生活即教育”理念其自身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结构能够在幼儿的德育教育过程中产生针对性的引导作用,从而使其逐渐实现不同年龄阶段下的德育发展目标。
(二)重视培养过程
不管是“生活即教育”理念还是幼儿德育教育,其最终的教育方式与培养过程都是以思想传播为主。[2]因此对于幼儿德育生活化这一实践工作,便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成本,无论是“生活即教育”理念还是传统的德育教育,其教育目标在短时间内都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教师则应注重及时调整幼儿的个人思想状态,并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发展观与德育教育思想进行全面渗透。此外,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其中的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必须要沿着正确的科学流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其具体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培养幼儿德育意识的过程中,则应考虑到整体的培养过程以幼儿的外在呈现与内在思想作为教学效果。在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更多是将德育教育作为课程或者考试项目,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培养过程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自身的思想发展与观念认知,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到不同时间与不同阶段中的德育教育过程,由此在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教育实践有效性与教育实践问题。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
在思想内核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对幼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在幼儿的思想品格方面,德育教育则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由此可见,这两者都是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基于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的过程中,则应以社会主义核心发展观为原则,积极传播正确的政治思想,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幼儿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立场具有更良好的目标认知,以此在德育教育各阶段实现其在教育体制内的重要价值。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长期处于分离状态,是我国当前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素质教育方面最大的问题,这一实际问题不仅导致我国德育教育综合效果逐年降低,其最终的教育品质也逐渐受到影响。因此可见,作为我国的宏观指导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能够在思想上培养起幼儿的正确思想政治意识观念,同时还能够深化当前的现代化德育教育基本内涵。这样不仅能够让幼儿逐渐关乎到国家的未来整体发展,同时也能不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思想认知深度,从而使其能够在未来更重视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在自身学习与社交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以此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的德育教育发展方向。
二、幼儿园德育在一日生活及活动中渗透的现存问题
(一)教育方法有误
长期以来,幼儿之所以存在德育意识薄弱的问题,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德育教育方式有误。很多教师都认为:“幼儿年龄较小,对于德育知识不会具备更正确的理解意识,而幼儿则应在学科方面刻苦学习。”这样的认知意识不仅是社会各界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也应关注到幼儿德育思想质量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应试思想”与“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传统观念束缚,导致德育教育观念始终无法形成正确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都会认为德育教育其内容既抽象又隐晦,相对而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去对幼儿讲解相应的德育思想道德知识,这也使得很多教师无法寻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因此也影响了幼儿的德育学习效果。[3]在德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仍以理论为教学基础,这样为幼儿所传递的德育教育知识,很容易让幼儿对德育教育内容失去兴趣,从而无法有效实现德育知识的内化。因此在进行德育生活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则应明确德育与思想的重要前提,将德育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实际生活相互结合,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教学观念欠缺
道德观念是幼儿德育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在“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视域下,道德观念也是幼儿在个人品格方面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内容。然而当前很多学校在德育学习体制方面,其管理并未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因此很多幼儿在校期间并不具备学习德育知识理论以及知识技巧的机会,这样的问题则会进一步演化到其后续的生活过程中,而很多的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传统课本教学的影响,很多教育内容并未结合当前的社会时政热点与流行话题。从这一角度来看,在当前的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过程中,并未将“生活即教育”理念与德育课堂进行融合,这样不仅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更会让幼儿对德育教育产生错误的认知。近年来,很多备受社会关注的幼儿负面事件,其背后的主要成因都在于个体的道德观念问题,各地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了提升德育教育整体质量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强化德育教学观念,来减少这样的负面事件发生。但实际上导致幼儿负面事件的起因往往在于其幼年或少年阶段,并未接受完整且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这便使得德育教育对于幼儿而言更像是“一张白纸”。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教师都认为,出现这种负面影响因素的主要成因在于幼儿自身的个体特殊性,与德育教育之间并没有更多的联系,这也就使得很多教师会由于自身的主动观念而忽略了幼儿的不同阶段德育教育。
(三)德育教育与课程分离
从理论教学的角度上来讲,“生活即教育”理念融入到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的过程中,其实践效果不仅具有隐喻性,同时更具有时效性,很多的教学效果以及幼儿转变都需要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才能够实现。然而在实际的幼儿园德育教学中,很多幼儿园在德育教育方面,只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或辅助课程,这样则减少了德育教育的教学时间,无法让其通过时间优势逐渐提升德育教育在幼儿教学环境中的深度影响。而以选修性或辅助性课程呈现,则使得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充满随机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对于德育课程则会选择产生一种“参与或不参与”的主动选择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幼儿则会逃避德育教育课程,这也使得德育生活化建设无法形成其内在的教育要求与教育目标,而导致这一因素的重要原因不仅在于课程的呈现形式,同时更在于德育教育与课程的分离。
三、幼儿园德育在一日生活及活动中的渗透路径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发展目的在于以国家发展趋势、国家发展基础促进未来综合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整体背景要求下,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的教学目的则应是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帮助幼儿不断实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科学思维逻辑。[4]为达到这样的双重教育目的,教师则必须要明确德育培养目标,强化幼儿的正面社会影响力,同时也务必要以国家宏观思想方向的内在原则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首先,在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国家角度为主,通过服务国家的政治思想,精准向幼儿传达正确的爱国情怀与国家责任感,以及民族自信感;其次,则是以社会为核心导向,现代社会发展是维持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不仅要通过自身的教育行为让幼儿明白自身的公民责任,同时更要让幼儿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基于此,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的过程中,则应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技巧,让幼儿能够认识到自身对于社会正面力量的促进性;最后,则是以个体的公民社会身份作为核心导向,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公民身份以及公民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以此让幼儿清晰认识到尊重自我与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实现自身的正确价值观思想。
(二)优化教学团队改进教育方法
在将“生活即教育”理念融入到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个人能力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基础。若幼儿园能够不断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团队,改进教学方法,那相关的德育生活化建设工作以及融入工作,则必然会处在高质量发展的状态下。[5]基于此,幼儿园则应尽快提升自身教师团队的综合质量,针对所有教师进行无差别化的思想教育培训,让教师能够真正意识到“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渗透作用,只有教师个人建立起良好且稳定的德育教育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才能够保证幼儿在德育学习过程中更具有主动性。因此,幼儿园应监督教学团队在国家宏观思想方向融入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中的教学方法,以更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或更具有社会信息性的教学案例,让幼儿能够将自身生活结合到学习过程中,同时校方还应重视到德育教育的教学时长,从而让幼儿能够在充分的学习时长中,更好的理解当前的时政热点、新闻信息以及国家发展历程。
(三)以内容深度融合实现课程德育生活化
幼儿是当前德育教育体系中的重点教育对象,因而其德育生活化建设工作具有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若幼儿园忽视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工作,则会使得幼儿出现社会角色与社会重要性认知不清的严重问题,从而导致其自身在情绪难以控制的情况下,逐渐产生过激行为,这样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其个人的人身安全与未来发展,同时更影响到了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由于幼儿多数未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认知与德育思想,因此导致幼儿在社会行为与自我认知方面产生诸多负面结果,很多的幼儿因盲目迷恋“暴力美学”继而产生犯罪倾向;因无法辨别社会人际关系而出现校园霸凌行为;因缺乏社会道德意识而颠倒三纲五常……这些真实案例都充分说明了德育生活化建设工作对幼儿思想认知以及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基于此,幼儿园应将幼儿个体行为及思想意识作为重点教育对象,以内容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将“生活即教育”理念融入到德育教育内容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编写过程中。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实践过程中,也应加入更多诸如此类的社会体验类教学讨论活动,让幼儿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真实了解到社会的本质状态与自身德育观念思想意识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其能够不断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责任感,从而实现思想方面的正确发展,为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群体是社会群体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将“生活即教育”理念作为幼儿德育生活化建设的基本导向,则能够满足一定的广泛性。幼儿在这样的广泛性思维下,其思想动向与基本形态也能够得到更为宏观性的思想方向引导。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则能够更加突出德育教育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内涵坚定性,从而不断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程飞磊.春雨润“花”细无声——幼儿园德育教学开展思路探索[N].科学导报,2022-08-02(B03).
[2]罗燕翔,高晓敏.新时代幼儿园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Y市“新时代好少年”德育评价为例[J].中国考试,2022(08):29-36.
[3]段亚丽.依托少先队活动精准“导航”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17):1-4.
[4]白郁婷.浸润为先 循序渐进——谈幼儿道德情操培育的智慧路径研究[J].新课程,2022(17):30-31.
[5]郑慧娟.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幼儿园德育工作研究[J].智力,2023,(19):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