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广东省中考文学名著阅读命题解析与备考建议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打开文本图片集

<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gdjc/gdjc202129/gdjc20212908-2-l.jpg">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语文教育教学和考试评价的重要内容。名著阅读考什么?怎么考?如何科学备考?一直以来都是师生们面临的难题。

下面结合各地的考查样式,以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为例进行探究:

一、考查特点

由上表可知,广东省文学名著阅读考查呈现出如下规律:

1.考查篇目为统编教材中的必读名著阅读篇目。

2.从选文方式看,主要是“单篇阅读”,或者是同一部原著的两段选文,也可能是出自不同名著的两个选段。

3.从选文来源看,近四年考查的篇目依次为《水浒传》《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儒林外史》,强调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主题,有时也会考虑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

4.近几年广东中考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涉及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体验看法、整本书阅读等考点,其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整本书阅读是考查的重点。

5.所选文段以名著内与主要人物、经典情节相关的典型情节为主,但也出现了非典型情节。通过所选文段既能考查学生对全书的认知程度,又能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

6.能力层级的考查逐渐提升。2018年以前以识记、理解、分析为主,2018年开始迈出一步,出现了关于整本书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整合探究的考题,能力层级涉及阅读积累、欣赏评价、表达运用、自主探究等方面,而且考点与教材名著导读中的内容相关,分值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提醒我们要注重整本书阅读并关注教材名著导读中的内容。

二、常见失误

(一)失分现象

以2021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为例,常见失分现象如下:

1.情节顺序不清晰。如20题作为情节选择题,考生只要明确题干中与虞博士相关的四件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做出正确选择或者确定“主祭泰伯祠”是最后一个情节,也可以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大部分考生选择错误,说明对主要事件的先后顺序不清晰。

2.人物情节不匹配。如21题中有的考生误将“杜少卿”和“王冕”拒绝为官的事例混淆,也有部分学生混淆“王进”与“王冕”、“杜少卿”与“杜慎卿”。

3.所选事例不典型。如21题中有的考生回答“杜少卿喝完酒和他人打招呼,可见他有修养”。

4.问题答案不对应。如21题中要求推荐《儒林外史》中的“真儒”,有的考生选取林冲、孔乙己、保尔等人物进行分析,有的考生选取周进、严监生、沈琼芝等人物进行分析。22题中有的考生把艺术特色分析答成人物形象分析;有些考生只写了人物分析,没写讽刺效果;有些考生没有指定某个人物具体分析,而是涉及多个人物笼统分析。

5.答题方法不规范。如22题中有的考生没有先把人物列出来;有的考生直接把背诵的艺术特色写下来,没有结合某个人物来分析。

(二)失误归因

1.原著内容不熟悉。如某区21题、22题中的空白卷分别占考生总数的55%、42.5%。可见,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有读过原著,对原著的人物、情节等基本内容并不熟悉,导致考场上捉襟见肘、无从下笔。

2.知识要点不理解。考生平时不重视名著阅读,学习时和考查前重在背诵名著知识归纳、名著考点大全等。这些知识要点是他人总结出来的,考生缺乏自己的体验和阅读思考,难以透彻理解和牢固记忆,导致考场上张冠李戴、生搬硬套。

3.深度阅读不到位。在名著学习中,大部分考生停留于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浅层次阅读,导致遇到考查内容探究、感悟评价、归纳整合等高阶思维的题目就左支右绌、不得章法。

4.审读问题不明晰。审准问题是正确答题的前提条件之一。名著阅读审题时不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没有弄清考什么、怎么考、结合选段还是结合原著、指定人物还是自选人物、个体形象还是群体形象等,导致考场上答非所问、答题片面。

5.答题技巧不熟练。名著阅读考查中的每一类都有特定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如果考生不能结合具体问题熟练灵活运用各类题的答题技巧,答题时就会条理不清、内容杂乱。

三、考查趋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要求:“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当下语文教学实际,我们认为,2022年广东中考名著阅读题会在近几年常规题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下面着重对近几年的新题型进行解析。

(一)情境任务

创设真实任务情境,注重从阅读策略、语言表达、思维品质、审美创造等多个维度考查,真实任务情境让知识与能力回归其产生的本源——生活和现实。2021年情境任务题首次出现在广东中考语文试题中,预计以后将成为一种重要考查题型。

如2021年广东省卷中考真题:

吴敬梓320周年诞辰之际,某校文学刊物开设“《儒林外史》‘真儒’风采”栏目,请结合原著,完成下表。

说明:推荐的人物不得重复。

【解析】本题设置了某校文学刊物开设“《儒林外史》‘真儒’风采”栏目的情境,以完成“‘真儒’推荐表”为任务驱动,考查学生对《儒林外史》中“真儒”的理解程度。

(二)整合思辨

温儒敏教授指出:“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安排有名著阅读,其实就是整本书阅读。”《2020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评析》中指出:“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命题加大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发展学生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考查整本书阅读、高阶思维品质的试题在广东语文中考名著中逐渐成为一种主要题型。

如2020年广东省卷中考真题:联系原著,概括作者阐述的主要见解。

【解析】本题关注整本书阅读和对学生高阶思维品质的考查。本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著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见闻感受的叙写中,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概括作者的见解。这类试题要求考生既能统观全局,又能深入局部,考查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三)对比阅读

具体考查同一部名著或两部不同名著的比较阅读,主要有以下情况:

1.人物形象比较:比较分析杜少卿和庄绍光二人在对待为官方面的态度的异同、比较分析孙悟空和武松反抗精神表现的差异等。

2.故事情节比较:红军长征取得胜利与保尔成为钢铁战士、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等。

3.写作手法比较:《西游记》与《儒林外史》运用讽刺手法的差异、《西游记》与《海底两万里》运用想象的不同等。

4.语言特色比较:《骆驼祥子》《西游记》《水浒传》运用口语化叙述的差异等。

5.主题内涵比较:《西游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都经受了种种磨难,凭着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实现人生理想,凸现了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这一共同的价值取向。

(四)阅读策略

教材中名著导读的编排体例是在介绍一部名著的同时,谈一种阅读方法或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读书,既阅读经典名著,又习得阅读策略。名著阅读命题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开始考查阅读方法与能力。

如2021年江西省中考真题:

八(1)班某同学想阅读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请你从阅读纪实作品的基本要求出发,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给予阅读方法上的指导。

【解析】本题从阅读方法的角度命制试题,引导考生掌握阅读纪实文学作品的方法,导向明确,学以致用,有助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借鉴意义。

(五)微写作

写作是体现名著阅读效果的一种综合评价方式,体现出作品对“我”的价值。名著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可以客观评价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如2020年浙江省衢州中考真题:

九(1)班进行了名著阅读问卷调查,发现喜欢非文学作品的人数较少。为吸引更多的同学去阅读,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写一则简短的推荐语。

A.《傅雷家书》            B.《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C.《昆虫记》               D.《寂静的春天》

【解析】本题架设起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桥梁,考生可以从内容、人物、主题、写作特色、阅读体会等角度写出推荐理由,体现出所选作品在考生心中的独特价值。

可以预测:聚焦动态阅读过程,关注科学阅读方法、考查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将作为测评要点,创新题型或将成为名著测评的主要题型。

四、备考建议

针对名著阅读的教学现状和考查趋势,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备考呢?

(一)三年规划,科学统筹

名著阅读要做到“三年一盘棋”,建议大家在老师引导下七八年级读完十二部必读名著,九年级重在强化复习。每学期阅读指定篇目,并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阅读新学期要读要学的名著,开学后在继续阅读的同时进行各种读书活动,在“整本书中多走几个来回”。中考复习阶段,要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完成两至三轮复习。

(二)立足原著,熟读精思

名著阅读的最好方式就是认真阅读原著。每部名著的阅读要按照制定阅读计划、完成阅读任务、参加阅读活动这三个步骤进行,通过通读与精读、专题探究、读书汇报、对比阅读等方式进行整本书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学习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真阅读、深阅读。

(三)深度梳理,巩固识记

首先,在通读的基础上,针对考点扎实梳理每部名著的知识要点的同时,参考复习资料,强化记忆,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其次,要以教材为纲,根据复习导引梳理专题探究内容、阅读策略方法和文学体裁知识。此外,应在同一部名著内部或不同名著之间进行勾连对比、求同存异、分类梳理。

(四)任务驱动,培养高阶思维

命题形式的创新,实则体现了阅读与生活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复习过程中可适当进行项目化学习,创设真实情境,形成任务驱动,如编写诗集、出版校刊、拍摄电影、完善提纲、完成任务卡、拟写推荐词、补充辩论词、撰写人物评论等,在情境中提升思维品质。

(五)仿真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针对中考,进行仿真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仿真训练,我们既可以了解各类试题的考查角度、考查方式,培养考试感觉,也可以以练促学、积累最有可能考查的名著和知识点。训练前,要尽量了解各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训练时,要认真研读选文与试题要求,调用相关知识点的记忆,熟练运用阅读技能和解题技巧;训练后,要重视批改和评讲,进行错题诊断,总结经验教训,注重查漏补缺。如此一练再练,反复琢磨,学以致用,实现备考效益最优化。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