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让 “德育”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浸润学生心灵
当代信息技术改革与创新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国际社会对人才衡量标准做出了重大的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策略也相应随之调整。紧跟国际步伐,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国育才,培养有能力有品行的建设人才,是教育终极目标。
学校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载体,教育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认为,德育是一项很好的浸润学生心灵的举措,它润物无声,它沁人心田。
在英语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我始终相信德育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英语新课程标准新增核心素养内涵,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其中,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的养成,离不开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儿童具有向师性,英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完善的德育环境和教学内容中的道德两难问题,都能够引导儿童在英语学科学习中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与分析,学生在形成道德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对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各种挑战的关键能力十分必要。
在英语学科德育实践过程中,我遇到了如下困惑,并不断阅读研究与实践,解决了德育的一系列问题。
一.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有何区别?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更进一步指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渠、种好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力,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明确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201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对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
那么,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它们的相同点是,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都强调挖掘学科和课程的育人功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与资源。但在侧重点上还是有所不同---学科德育强调从学科整体的视角来思考如何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而课程思政则是强调每门课、每位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和使命。在使用上,学科德育的说法较多放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思政工作更多应用于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思政 从理念到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陈华栋等 编著)
因此,我明确,目前我所承担的小学英语学科,担负的职责是挖掘学科教学内容内涵,使之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人文关怀、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二.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比重问题如何处理?
德育有什么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德育对象的品德成长的作用,对于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作用举足轻重。但是,我们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必定以知识能力培养为主,以德育渗透为辅,不能把学科课程上成政治课。这就要区分德育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让教师在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宗旨引领下,挖掘教学材料中隐含的道德教育意义。学科德育渗透就是德育 “隐性课程”的一种表现方式。
三、德育的方法论依据都有哪些?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注重学校德育思想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注重学校德育环境,他十分重视并努力从事建设学校教育环境的工作,他认为校园里应该充满鲜明的、有道德的气氛。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意义,鼓励学生从亲人身上获得道德营养。
学校的物质与精神环境,渗透了每个孩子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学生的智慧,从而激发着每颗心灵对周围一切的无比关怀和爱护。(《德育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檀传宝 著)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自己的教育阵地和岗位上,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浇灌幼苗,茁壮成长。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科尔伯格认为,各种文化都存在相同的基本道德价值和共同的道德发展阶段与顺序。教师进行道德教育要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及时启发引导,要因材施教,先了解学生已有的到达发展水平和阶段,英语教学内容中遇到道德两难问题时,引导学生在大脑中中产生道德冲突,使之能够通过道德判断,形成高出前一阶段的道德发展水平,这也达到了德育的目的。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时,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可以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替代强化”,儿童通过这种途径习得道德行为。环境、社会文化以及成人榜样,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
学生的道德行为受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驱力的共同影响,通过观察学习,学生从身边的老师、同学为人处事过程中,能够发现榜样的力量,也能够判断出哪些是消极负面的举动,应该摒弃和改正。
四、英语学科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一)树立学科德育渗透的先进理念,创设德育情境。
正确理念的树立,对实践有重要的知道意义。用先进的德育理念引领教学,才能使学科德育扎根到课堂,深入到学生心中。在讲好英语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创设德育情境,在无形无声中,给学生以道德、品格的熏陶,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积极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润化于心,使育人成为教育的最终使命。
(二)完善德育评价机制,打破传统学生评价模式。
传统的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全面培养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核心素养的人才,要求教师构建有效的创新的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巧妙的渗透德育因素,对学生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成长进步,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形成自觉的道德养成意识。
(三)开发课程资源,课内外教学内容共育学生道德认知。
英语课堂教学是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潜能,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道德认知。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课内资源远不能满足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及时适当拓展学习资源,将有利于学生英语兴趣提升、情感态度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课内外资源结合起来,使课堂丰富多彩,使学生乐于在课堂环境中愉悦地提升道德情怀。
(四)丰富英语课堂活动,开展德育研讨活动。道德目的的组成可以理解为道德的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信念的基础上,学生要具备坚定的道德意志力,并且实施高尚的道德行为,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次。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丰富的道德研讨活动,让学生将道德认知和情感付诸实践,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实践,收获了重要的育人意义。在学校营造的德育环境中,教师不断提升个人学科德育能力,挖掘学科德育内涵,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形成的道德情感基础上,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践行道德理念,全面提升人格。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成长为具备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核心素养,使学校教育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为社会和国家发展输出有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