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根敦群培的讽刺诗看藏语现当代文学的雏形

百家媒体号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

摘要:本文以根敦群培的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为文学的内容主题及语言上与藏族传统文学相比较,运用较为周密的逻辑思维,旁征博引,合理推断,论证表达了20世纪初伊始藏语现当代文学正式萌芽的观点。

关键词:根敦群培;藏语现当代文学;雏形

一、背离传统《诗镜》的创作

关于藏族传统诗学的发展,美国著名藏学家唐纳德·小洛培兹(Donald S.Lopez Jr.)的翻译名作《消失在林中的智慧——根敦群培的104首诗》(In the Forest of Faded Wisdom:104 poems by Gendun Chopel)1中分为三个时期,前佛教阶段、早期佛教阶段、以7世纪檀丁诗学著作《诗镜》(kavyadarsa)传入西藏阶段。众所周知,《诗镜》是13世纪由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1251)传入西藏,其著作《智者入门》中捎带提及,后来译师雄顿·多吉坚赞奉八思巴·洛卓坚赞(1235-1280)之命,在萨迦寺内首次将《诗镜》由梵文译成藏文。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藏族上层精英学者的传习运用,后世学者亦趋之若鹜,继之以疏诗及诵读,成为了藏族诗学的根本论著。“一个人如果没有学习过《诗镜论》,就不被认为有很高的教养,甚至最严肃的僧人也寻求学习和指导《诗镜论》”2 由于历代藏族学者重视辞格的运用,藏族诗学的文风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藏族诗学概念重新定位并塑造。格登·洛桑华丹(1880-1944)应视为藏族古往今来的诗学历程中思想内容及艺术技巧兼优的佼佼者。他的诗作中辞格手法的精心编织和巧妙的使用可以称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然而,与格登·洛桑华丹同时代年轻诗人——根敦群培(1903-1951)却是藏族诗学历程上的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根敦群培的诗作文风与创作思想上都与传统主流作家的诗作不同。他不仅舍弃了传统消极厌世思想的罗网,而且极力张扬文学语言朴实无华的特点。显出一种有意识地背离檀丁《诗镜》的修饰与词藻的美,尤其他的众多嵌字诗、宗教经验道歌中这类特点更为突出。毋宁说他的诗歌摒弃了传统文风的修辞格调,不如说他的文学作品更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为之后的藏语现当代文学产生影响,这亦成为根敦群培为何在80年代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其实,国外众多学者20世纪初视为藏语现当代文学的诞生,其主要原因就如根敦群培等诸类作家的创作上出现了与传统《诗镜》背离的趋势,从思想主题、表现手法等一定水准上打破了原有《诗镜》理论的枷锁。然而,这风波并没有席卷当时整个文坛,但出世过几部藏语文学史上别有风味的作品。他们的创作不仅反映时代的转变还为后来的年轻作家树起了模范,并且为之后的藏语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文学主题及语言的流变

正如佟锦华的《藏族文学研究》中谈到:“佛教僧人身兼文学家的现象,成为藏族古代作家文坛的一个突出特点”。作家的特殊身份及知识结构使他们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形成了一套弥漫哲学思想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比如;“四谛”、“四法印”、“已作不失、未做不得”等哲学思想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内容。然而,到了根敦群培的诗作,文学由消极厌世的目光投向了关注人的具体存在和本质,关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在他的诸多诗作中我们能读出一个人的“生存境遇”的迷茫以及意图表现人物生存的真实体验。比如他的一首诗作中;“富者皆有丰盈之抱怨,穷人自有清贫之悲鸣,人人皆有心中之包袱,世间轮回岂有舒适时。”等,此类内容,在他的其他诗作当中亦并不鲜见,抛弃传统文学“文以载道”的刻意追求,反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分析,表现一种存在的真实。因此,我们可以视为根敦群培的诗作文风给藏族文坛迎来了一股新的文学清流。

除此之外,根敦群培的文学语言更是别具一格,文学叙述选择那种风格的语言,既是作家审美取向的隐形反映亦是现实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的能动反映。“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是与其语言的艺术性密切相关的。不论哪个时代,不论哪种文学体裁,语言的魅力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便是作家对语言境界的一种高标准追求”3。藏族古代文学作家深受文艺修辞著作《诗镜》理论的影响,十分注意修辞技巧的运用和词藻的调篆,提倡“雅语”对文学语言更“文”的追求明显突出。作者用“雅语”资源融于当下的现实创作,无论描写叙述还是人文自然环境,文章无不浸润着不事雕琢的唯美追求,散发出一种自己特有的笔底生花的魅力。

但是,相比格登·洛桑华丹,根敦群培的诗歌更受众人的喜爱,“他在短暂而充满争议的人生历程中,既吸引了喝彩和称赞,也引起了苛责和批判。但无论是他的度诚的支持者,还是他的尖刻的对手,都有一个共识:他是一位完美的诗人”4,使人给予一种洒脱飘逸、风流倜傥的感受。主要原因还是文学语言更贴近民间化的口语色彩或地域性的方言特色,这可以说是藏族文学史上过度语言修辞化的一次祛魅活动。他的诗歌《致拉卜楞寺教友的嵌字寺》中出现了众多安多方言特有的日常口语,比如;僧人、去年、邋遢等,诗作中大量运用方言口语的凸显,不仅换起了浓厚的地方风味和幽默感,并且文学语言的大众化或地域性色彩方面做出了探索。亦足以证明文学语言与通俗化的民间话语有一定的联系。

200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密歇根大学教授、藏学家唐纳德.小洛培兹(Donald S.Lopez Jt.)的《消逝在林中的智慧——根敦群培的104首诗〉(In the Forest of Faded Wisdom:104 Poems by Gendun Chopel),该书系洛培兹对根敦群培的藏文诗词作品的英译,以藏英文合璧的形式出版。全书将根敦群培的诗词作品分为六个部分:一位没有弟子的上师的教言(Teachings of a Master without Disciples)、一位不知名的圣人的哀叹(Laments of an Unknown Sage)、世界之道(The Ways of the World)、藏王之歌(Songs of the Tibetan Kings)、关于欲望的箴言(Precepts on Passion)、英文作品(English Compositions)。该书的导论(Introduction)部分由我国著名藏学家杜永彬先生译成汉字发表于《中国藏学》2012年第S2期。

参考文献:

唐纳德·小洛培兹,杜永彬.根敦群培诗词研究[J].中国藏学,2012(S2):46-57.

施津菊.新世纪文学的语言流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No.220(01):38-41.

Lopez,Donald S.In the forest of faded wisdom:[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

[作者简介]

李本才让,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 2021 级硕士研究生。

扎西,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 2021 级硕士研究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