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低段的劳动教育建议
摘要:全面落实劳动教育,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新课改背景下,有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激发其内在驱动力,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文章基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谈一谈如何更好地体现开发劳动教育的价值,完善小学教育体系。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低段;策略
引言
学生的全面性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现如今绝大多数青少年不够独立,缺少劳动锻炼,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劳动教育迫在眉睫,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完成意义的事情,直观地看到劳动成果,在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增强自信心,主动迎接人生中的各项挑战。教师必须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一系列劳动主题的实践活动,以树立劳动观,塑造敢于探索实践、勤于劳动的优秀品质。
一、增强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的有序稳步推进必须以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计划为前提,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劳动教育的时间、内容,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小学低段是增强学生劳动意识的关键时期,平时教师要多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以增强劳动意识为前提,使劳动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例如,渗透服务意识,使其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能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班级管理工作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因而平时应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这样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能留意班级的各项工作,利用课间时间主动打扫班级,使班级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整洁。通过渗透服务意识,使得学生慢慢地将班级管理看作份内之事,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通过实践体验劳动生活,感受劳动的价值与意义[1]。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其中脑力劳动主要是指探索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因而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引导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形式的学习,塑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品质和良好习惯。增强劳动意识,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创造良好的工作开端,为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奠定基础。
二、组织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想要有效渗透劳动教育,就必须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入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如体验式种植、手工制作、社区服务等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通过开展一系列兼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劳动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强化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将劳动教育与各课程以及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将劳动教育落实在实处。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之前,首先确定活动的主题,如在《劳动最光荣》这个主题活动中,以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为主题,使其树立自强不息刻苦磨砺的坚定意志,在活动开始之前,先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现代史,了解更多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革命经历,从具体的事件中充分感受到人物身上的无畏、勇敢的精神品质,然后以此作为重要素材进行演讲,诉说自己学到了什么,积极表达和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交流情感,进而增强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实践与生活密切相关,平时应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开展跨学科劳动教育活动,例如在手工课上传授学生们一些生活小妙招,如怎样种植土豆能使其更快发芽?怎样判断鸡蛋的新鲜程度等等,一方面唤醒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借机传授更多知识和生活经验,发展认知和思维,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2]。
三、培养良好劳动习惯
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指导,与此同时,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引导其形成热爱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有意识地参与到劳动实践当中[3]。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学校可以制作一些校园板报,将劳动材料、劳动标语醒目地粘贴在上面,无时无刻不警醒着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之声播放一些与劳动有关的新闻热点,学生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聆听,既丰富了见识,又从一件又一件事件或故事中感受到劳动的可贵之处,潜移默化中建立尊重和热爱劳动的观念。习惯养成是漫长的过程,为提高劳动教育效能,可以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共同促成家校共育,比如组织家长参与劳动教育活动,针对劳动教育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分享各自经验。还可以定期评选年级优秀劳动代表,将个人卫生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表现情况等作为评比的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劳动实践,逐渐变为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实施劳动教育对小学低段学生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素质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关注其它诸多方面的表现和发展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塑造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不断完善他们的人格,助其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保持耐心,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慧.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路径研究[J].学苑教育,2022(32):44-46.
[2]吕晓辉.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2(38):103-105.
[3]胡岩,骆思淼.小学低年级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策略[J].吉林教育,2022(3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