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国内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建设经验探析

万家媒体号
辽宁古建园林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现代城市发展进程更多关注“整体人”的需求,忽视了对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关照。城市发展带动社会繁荣的同时更引发儿童发展的系列问题,表现在儿童权益被忽视、参与程度降低、服务供给不充分、活动空间被挤压等方面,二者的协调发展存在诸多矛盾。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迫切要求现代城市建设以可持续发展和重视儿童为核心进行优化调整,儿童福祉的保障与落实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基于此,对国内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建设经验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内;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建设

引言

为了加快城市建设,创造更加舒适的城市生活,我国正在努力实现城市现代化。建筑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节约城市空间,必须确保城市规划建设科学合理,建筑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1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儿童友好”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在教育学及心理学领域提出,后在1989年被列入了《儿童权利公约》,中国也在1990年成为该公约的第105个签约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于1996年被正式提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于第二次人类居住会议上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倡议”。倡议的核心是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儿童友好的城市空间,并使之在日常生活中惠及城市中的所有儿童,使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安全地玩耍与学习。儿童友好型城市广义上应具备儿童影响决策、发表观点、参与社会工作、接受高质量教育、受到保护、拥有玩耍空间、避免遭受污染、得到平等对待等九项基本原则。这一倡议旨在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创建安全、包容、充分响应儿童需求的城市和社区。该倡议得到了全球范围的广泛认同,引发了各国对儿童福祉的关注与行动。为促进各地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2004年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组织形成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工作框架》,其中概述了构成儿童友好型城市或社区的九个特征,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官方说明。2019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了《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为城市规划应关注的问题提供了指引,强调城市规划首先应关注儿童所需。

2对我国儿童友好城市空间营造的启示

在户外空间建设方面,我国许多城市的儿童公共游戏场地设计的自然性不足,形式单一。场地内自然元素仅局限于木材、石头、细沙等,绿植的覆盖率偏低且整体设计缺乏美感和教育意义,未能体现自然元素在儿童成长中的促进价值。在建设过程中依据儿童友好理念将公共空间进行适儿化打造,但缺乏“点—线—面”的整体布局考虑,未将城市空间进行有效联结。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一方面要注重因地制宜创设富有自然元素的儿童友好空间,以儿童友好理念为指引,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的优势创建具有自然、自由、创造特性的户外空间场所,以优促劣,另一方面应从城市整体建设的角度出发,将城市的“点空间”与“线空间”联系起来,构建交织连通的多功能复合型儿童友好户外空间网络。在街道交通建设方面,现代城市中实施的交通政策更多考虑了汽车行驶的方便性,使儿童的出行高度机动化,街道交通空间的不安全性也使儿童独立出行的概率降低,从而导致儿童面临肥胖等健康问题。我国各城市以保障儿童安全为核心目标,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常见交通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3国内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建设经验

3.1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上分级分层布控,营造儿童友好生活圈

构建“三级儿童友好生活圈”,即30分钟公交可达的全域儿童友好生活圈,依托城市公共中心体系重点为儿童提供大型、优质、多元的公共服务;15分钟步行可达的街区儿童友好生活圈,依托街道及居住区,建设中小学、妇儿之家、通学路径等儿童友好空间;5分钟的社区级儿童步行可达的儿童友好生活圈,服务半径为200—300米,重点优化社区服务设施及环境,完善儿童游憩场地及配套设施。结合儿童日常生活轨迹,强化“两级社区生活圈”的营造,打造5分钟温馨街坊生活,关注学龄前儿童的楼上楼下活动;打造10分钟安全邻里生活,关注学龄儿童的上学、户外活动。将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纳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在多个社区进行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试点。

3.2按需合理打造温馨舒适的家庭居住环境

家庭是儿童日常生活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空间,对其成长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中包含“十项儿童权利与城市规划原则”,指出要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数量充足和符合购买力的住房,保障土地所有权,让他们能够安全和有保障地生活、休息、玩乐和学习。加拿大温哥华市为解决当地住房成本增加、家庭育儿负担增重等问题,在2020年通过了《面向育儿家庭的高密度住房导则》的最新修订版,强调为儿童提供温馨舒适的家庭居住环境。具体表现为:在住房项目的0.8km内需有学校、日托中心等场所,与公交站、游乐场等的步行距离不超过0.4km;家庭住房的空间布局体现育儿化需求,为儿童提供宽阔的室外开放空间和便于存取物品的储物空间。

3.3推动儿童服务设施建设

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民政部印发文件,推动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发挥好试点社区的先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补齐社区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服务设施短板。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教育部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积极推动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会同体育总局推动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为儿童提供举步可达的活动场地。儿童会等系列学术研讨活动,总结推广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支持大专院校开展儿童友好城市专题研究,出版了一批面向儿童的科普读物,有效提升了儿童友好理念的公众知晓度和影响力。

3.4能够突出城市特色

建筑可以直接反映城市面貌,代表城市形象,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发展进程和方向,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必须考虑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等方面。城市文化是促进城市发展和提高城市软实力的基础,因此设计者应在现代建筑中体现城市特色,确保建筑具有一定的城市文化内涵。同时,还要将建筑风格融入建筑规划设计中,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历史建筑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和精神,是城市规划建设中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可以通过建筑规划和设计开发,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和修复,提高人们对城市文化和历史的认识,继承传统建筑精髓,突出城市文化特色。

结束语

关注儿童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稳步推进,但社会与人口问题给城市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日俱增,城市发展视角下的儿童福祉问题亟待解决。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贯彻以儿童为本的发展理念,需要城市规划设计者从设计意识上提升,在设计研究上跟进,以设计实践为切入点。这既是宏观政策上一项长期、系统的规划之路,又是微观空间上精雕细琢的设计之法。

参考文献

[1]张会平.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发展中国家经验及其启示[J].社会建设,2021,8(02):64-74+45.

[2]孟雪,李玲玲,付本臣.国外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实践经验及启示[J].城市问题,2020(03):95-103.

[3]陈长虹,刘颂.连接自然的儿童友好城市空间网络构建[J].住宅科技,2018,38(05):5-9.

[4]刘晓艳.基于儿童友好城市理论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8.

[5]梁巍.让城市回归儿童——儿童友好型城市政策框架及其中国探索[J].少年儿童研究,2018(04):26-28.

作者简介:杨阳,女,汉族,辽宁大连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