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素质教育视域下以第二课堂构建班级凝聚力的方法探索

万家媒体号
泰山科技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关键内容,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了满足现代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需求、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和谐氛围的提升,本文在素质教育视域下,分析第二课堂的特征,探究构建班级凝聚力的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凝聚力

素质教育为新时代教育的主流,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品德和技能培养。但受生源扩招、宿舍分散、大课教学等因素的影响,高校逐渐出现班级凝聚力缺乏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提升班级凝聚力的方法,有利于提升现代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一、第二课堂相关概述

当下诸多学者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达到陶冶情操和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总结而言,第二课堂是在教学目标和大纲规定的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总称。

第二课堂的显著特征:(1)目标的导向性:第二课堂是在教师及相关部门组织下,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导向性的实践活动体系。(2)内容的广泛性:第二课堂不受固定时间的限制,场所可延伸至校园内外,且知识内容具有跨学科和跨专业的特征。(3)参与的主体性: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且作为观摩者、参与者及设计者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环节的互动性:第二课堂的开展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教育的作用,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社会间的交流和互动。

二、班级凝聚力相关概述

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为实现群体目标而进行团结协作的程度,群体是指人的集合,涵盖家庭、朋友、单位、集体、阶级等。高校中的“班级”亦是如此,没有凝聚力的班级如同一盘散沙,逐渐失去意义。

作为新时代高校校园风气建设、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班级凝聚力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现代高校受扩招后师资力量不足、宿舍分散、多班级大课教学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了班级活动减少、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少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团队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了班级凝聚力的构建。针对以上的问题,高校应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提高班级凝聚力,是本文章研究的重点。

三、第二课堂构建班级凝聚力的桥梁

(一)以多彩活动的第二课堂,共创班级凝聚力

针对学生具备的特长和爱好,借助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广泛调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班级荣誉感及活动参与积极性。

以泰山科技学院为例,秉持的完满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将第二课堂放置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师生广泛参与其中。每一次社团活动的组织、志愿服务的感触、艺术舞台的呈现、体育比赛的汗水,都能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集体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浸润和成长,从而更好的融入集体,共创班级凝聚力。

(二)以心理辅导的第二课堂,提升班级凝聚力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而高校可运用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原理,以团体环境为基础,协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强调人际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学生团体人际协调能力。

泰山科技学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职责,包括心理教育育人体系搭建、师生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理论研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等。在学校书院开设音乐放松、沙盘游戏、情绪宣泄等功能教室,同时建设了校院领导、辅导员、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队伍或以宿舍、班级、年级、学生社团等为单位,不定期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分享、宣讲、教育、预防、娱乐等各类第二课堂,致力于构建学生集体的向心力、凝聚力,进而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融洽集体氛围,侧面提高班级凝聚力。

(三)以领导力培养的第二课堂,强化班级凝聚力

在班级建设中,应注重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通过对具有良好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的班干部培养,发挥其对集体的“领导”作用,调动班级成员积极性,同时激励班级成员增强集体教育及自我教育的时效性。

在泰山科技学院的特色项目中,“领导力培养”占核心地位。其在教学式课堂以外,探索体验式、情景式育人的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实现全方位覆盖并促进学生成长。主要内容包括:以项目形式展开计划性的团队集训,不断强化学生团队意识,培养领导能力;注重特色项目属性与育人效果相融合,分别从时间安排、课程内容、流程设计等环节进行精心筹划,将学生身份由学生拓展、转变为学员、助教、观察员等角色;通过设计模拟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沉浸体验,提升能力,同时以拓展训练项目的方式进行,通过高低空场地项目、团队项目等,借鉴军事项目并采用军事化管理,实现素质教育视域下学生领导能力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团队意识养成,强化学生班集体的凝聚力。

综上,高校班级凝聚力是提高班级活跃度、增强合作精神、促进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针对当下高校逐渐出现班级凝聚力缺乏的问题,在集体意识淡薄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全员参与的多彩活动第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创班级凝聚力;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团队,组织宣讲、分享和游戏等心理教育为主的第二课堂,加强关注程度,进而融洽班级氛围,提升凝聚力;针对管理松散的问题,可以通过体验式、情景式育人的素质扩展第二课堂,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培养领导能力,强化高校班级凝聚力,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教学活动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征.完满之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2):78.

[2]陈蓉娟.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构建的基本内容[J].好家长,2018(75):256.

[3]陈广正.高校班级凝聚力的构建[J].华章,2013(36):114-114,123.

[4]陶好飞,陈玲.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发展与实践研究[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3):68-7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