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校校园消极空间判定及激活策略研究
摘要:高校校园现有空间功能无法适应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以及学习模式生活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空间需求变化。经过对沈阳建筑大学空间主体使用者的使用满意度问卷调查,并结合类型学法归纳分析,发现许多消极空间场地不能满足使用者的空间诉求,在此尝试探讨高校校园消极空间的类型学判定方法,以及不同类型不同消极程度的消极空间的干预手法和激活策略。
关键词:高校校园 消极空间 判定 激活策略
一、研究背景
“消极空间”的概念在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最先被提出,芦原义信认为:“当外部空间被框定并建立起向心秩序,该空间就会成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反之,无限延伸的自然是离心空间,则可被定义为消极空间。”
近年来,校园空间使用上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如大学生校内场地资源得不到充分释放,以及学生活动场地需求得不到满足等等。大学校园消极空间是进行优化的潜在空间资源,针对校园消极空间的活化提升成为热点。
二、高校校园消极空间现状
将沈阳建筑大学中的公共空间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查及使用者访谈,将得出的不同类型公共空间中典型消极情况举例说明,并进行现状分析。
(一)点状消极空间现状,以西门广场为例;
经调查,校园西门广场相较其他节点型公共空间(如,铁石广场等)更加远离生活区,其可达性相对较差。另外,其空地较多,宽高比(D/H)过大,并缺少停留设施,功能性单一,不便于停留,故造成了使用率过低。
(二)带状消极空间现状,以长廊屋顶为例;
校园的重要节点空间铁石广场,在承担了交通组织功能的同时,经常被大、小型的活动场地所利用,其局部流线冲突便极易造成不同程度拥堵。而其紧邻的长廊屋顶亦是学校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需要具备一定交通及活动的功能,但目前仅在重要时段体现交通作用,其良好的场地资源并未完全开发。故长廊屋顶宜进一步开发活动功能,以实现分散附近场地的压力。
(三)面状消极空间现状,以庭院为例;
经调研发现,校园教学建筑为棋盘式布局,从而产生大量庭院空间。为了方便管理,在校园使用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冬季学期,庭院皆处于关闭状态。但此产生了其景观性和功能性未得到良好利用,和严重的安全消防问题。
随着高校学生学习模式与观念的转变、疫情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校园公共空间也逐渐向教学与生活的新需要进行迎合,其中校园消极空间也迫切需要被作为更新的延展空间所激活利用起来。
三、高校校园消极空间判定标准
我国著名学者杨保军认为空间能否自发地产生活动是判定一个公共空间好坏最简单、直观的标准。消极公共空间的判定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评估外部可达性,二是判定内部整体消极性。外部可达性的影响因子分为便捷性、关联性;内部整体消极性的影响因子分为观赏性、舒适度、安全性、适应性。
通过使用满意度的实地问卷调查,并结合类型学法归纳分析,将得到的各项指标的客观数据与主观评价结果,进行赋值。以0到2分为区间,2分为满分(其中满足安全疏散标准为0到1分)。如便捷性赋值越接近0,则该区域空间的便捷性越差。
通过以上的判定方法,将所有影响因子的赋值结果取平均值,如果平均值小于12,则判定该空间属于消极空间,并可以根据平均值大小来判断空间消极程度。11-12为一级、9-10为二级、7-8为三级、6以下为四级。
四、高校校园消极空间激活策略
经过上述空间判定后,应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消极空间,应采用不同的干预处理手法和激活策略。具体方法如下几步:
(一)基础环境处理;
校园存量空间的再生设计利用是逐步进行的,有些消极的、静态的空间需要尊重保留现存状态及其空间引起的自发行为活动,不进行过多干预处理。故针对四级的消极空间,只需保证基础环境的卫生美观,符合安全标准。
(二)入口引导设计;
在可达性难以实现改变的情况下,如距离过远等因素,需考虑使用外部的入口空间及通道的引导化设计处理。如在入口流线上进行铺装等的再设计。
(三)丰富空间形态;
空间的多元复合需求满足功能弹性化,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达到多样化。如通过模块化户外小型家具的设计,配合多种排列组合方式,营造或开放,或私密的丰富空间,创造特定使用场景。而这种模块化小型户外家具的设计,在保证经济、适用、美观的同时,宜“以巧破力”,以提高实施的可操作性,并校园消极空间激活的效率。
(四)行为活动引入;
将人的行为映射到消极空间,加入人流的组织,实现功能上的重新定义。如,利用带状空间的线形人流流线,进行展览类的功能置入,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加停留时间,激活消极场地利用率。另外,静态空间应考虑静态行为的空间映射,如在静态的面状空间中划分提高私密性的相对更具围合感的小空间,不改变原有空间特性,则操作起来更容易且见效更快。
五、结语
本文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尝试探讨高校校园消极空间的类型学判定方法,以及不同类型不同消极程度的消极空间的应对干预手法和激活策略。从使用者的行为活动需求入手,以使用者的所处环境为视角,为消极空间的场地释放和校园存量空间再生设计,是本文章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干申启,吴运法,冯四清.高校公共空间的规划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8(01):45-48.
[2] 古叶恒,饶曦东,周剑峰.空间经营趋势下的存量型城市设计实践——以岳阳市东风湖片区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9,35(01):31-37.
[3] 段卓成,朱冰,王明慧,李茗玉,张奕.空间针灸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消极空间活化策略[J].城市建筑,2019,16(04):91-94+126.DOI:10.19892/j.cnki.csjz.2019.04.018.
[4] 黄缨舒. 基于交互设计理论的消极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5] 徐英,张丽媛,宋琎.高校校园消极空间成因及更新策略探讨——以江苏大学为例[J].美与时代(上),2020(06):95-97.DOI:10.16129/j.cnki.mysds.2020.06.034.
[6] 魏崇宵,苏琮琳,赵于畅,张子博,孙琪,孙建海.校园闲置(消极)空间的研究与再利用——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智能城市,2020,6(12):30-31.DOI:10.19301/j.cnki.zncs.2020.12.012.
[7] 张慧.高校“消极空间”教学楼屋顶公共空间设计探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1(06):75-80.DOI:10.13867/j.cnki.1674-5442.2021.06.012.
[8] 刘雨虹.高校校园消极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J].福建建材,2022(02):36-40.
(基金项目:2020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D20220319124109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