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部2018年提出发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学科专业国家建设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课程建设也受到大家的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文科重要学科,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必须突出原有文化优势,认真分析其中存在不足之处,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与技术,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课程体系,在课程思想、学科体系、教学方式上体现中国特色。
关键词:新文科 汉语言 文学 课程建设 语言学
一、“新文科”的出现背景及特点
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所谓“新文科”是区别于传统文科而延展出的概念。随着全球科技文化的发展,传统文科的概念及范围有了新的定义,而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针对传统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文科”建设。需要认识到,“新文科”与原有文科并不是取代关系,而是继承与发展,两者之间既有重叠,又有相似领域的扩展。传统文科专业划分明显,学科建设任务清晰,虽然有助于研究领域的深入,但是人才培养中容易形成专业壁垒,不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经济带来深远影响,人工智能及Chat GPT的影响不及局限在技术本身,也对人类思维与社会结构产生冲击,因此,新文科有助于改变传统学科的思维模式,促进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传统文科升级更新,从学科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解决社会深层次问题,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相处。
1、建设文化软实力
当前世界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经济、军事竞争延展到文化竞争,考虑到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时,必须充分利用“新文科”优势,增强我国文化的宣传与影响,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中面临着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而要想实现我国民族复兴,就必须在国家制度、文化建设、价值观等软实力上有所建树,成为世界文化的推动者,扩大文化的辐射范围。“新文科”能够将原本分散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文化人才,推动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将中华文明以现代语言传播到世界上。
2、新领域的开拓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使传统文科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学科进行转型、改造与升级,有利于我国文科建设水平的提高。近代以来,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我国爆发了新文化运动,对我国文科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延续至今。“新文科”的建设,是对我国在人文学科领域的又一次“新文化运动”,推动我国文科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
3、多学科的融合性
以往在文科划分中,由于过于重视专业之间的细分,导致现在文科走向研究碎片化,不能以全貌去认识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对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科研究必须走向多学科融合,这样才能突破以往文科研究的限制。“新文科”建设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或拓展,并与新技术结合形成新的发展领域,且这些领域未来还面临着多重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在未来“新文科”研究中认识到这一特点,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研究模式与方法,适应“新文科”融合性特征。
二、“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课程建设
1、传统与现代结合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同于西方拉丁字母系的语系,保留了古老的象形字语言体系,因此要注重对传统语言研究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当前,我国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课程建设中,要发挥文化自信,积极掌握对汉语言专业的解释权,在课程建设上突出中国特色与中国思想,让世界听到中国语言研究内容,并向外传播课程知识,扩大汉语言的影响力。我国历史上汉语言深刻影响了东亚,至今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仍然保留着一定程度的汉文化,他们在研究本国历史中,逐渐培养了一批本国汉语言专家,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利用汉语言专业语言课程建设为契机,实现文化交流。此外,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社会发展迅速,汉语也逐渐从外语中吸收了诸多名词,一些传统语言与名词也产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贴近生活,认真观察现代汉语发展特点,结合语言特点进行课程建设。
2、重视人工智能技术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领域应用进展迅速,展示了其巨大的技术潜力。互联网作为人类现代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其产生的巨量信息对语言学课程建设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在语言学课程建设上,应当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语言学的应用做出探索,将原本的思维属性、逻辑属性、情感表达、工具属性进行延伸,挖掘出语言学课程更多应用场景。目前来看,以Chat 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已经在部分场景可以代替人工完成部分语言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语言学课程上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互联网特征对一些枯燥重复性工作交由电脑,扩大语言学专业课程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密切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学上的应用,创新语言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
3、进行学科交叉与整合提升
“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使我们对传统文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有必要进一步对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学课程建设进行整合与提升。首先,要改变培养思路,不能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仅仅当作文学大类中的人才进行培养,这样限制了人才成长方向,也不利于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远发展;其次,要开展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语言学课程的优势,在历史、心理学、传媒等专业中提升语言学课程的地位;最后,要积极提升语言学课程的知识厚度,主动吸收其他学科的语言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学术研究范畴,反过来再进一步实现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力渗透,提升语言学专业的地位。
4、建立具有国情特色的人才教育机制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学教学的影响,在教材体系与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西方特征,没有与我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目前来看,现有教材与教育体系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整个语言学课程中没有体现出汉语言特征,无论是在语言思维还是文化传承上没有体现出我国固有的文化特征,课程设置更多是参考西方语言学教学出发。其二,在教材中学生评价体系未完善,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后缺乏实际应用领域,就业困难。要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国情教育机制建立。一方面,要积极吸收我国传统语言文化特色,体现出历史传承,结合现代我国语言特色,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的语言学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术成果的评价与引导,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拓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是他们在进入就业市场后有良好的竞争力。
总结:“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专业语言学课程建设,建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前提下,结合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积极推动语言学课程改革,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学科交叉,提升大年语言学课程知识厚度与广度,建立具有国情特色的人才教育机制,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更多跨学科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明辉. 《新文科建设宣言》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课程建设研究[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30-135
[2]陈国元. 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6):160-162
[3]张勇. "新文科"理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6):119-120
作者简介:柯慧俐,女,1986-,汉,陕西商洛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词汇学.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课程建设研究 课题号:2021Y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