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解读《泄密的心》中的病态人物的塑造

万家媒体号
洛阳师范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泄密的心》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爱伦·坡的一部恐怖小说,它主要讲述了一个心理变态者蓄意谋杀邻居老头的故事。本文主要从对病态心理的刻画、描写手法以及现代表现手法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对病态人物的塑造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人物的内心独白、疯狂行为以及产生的幻听对病态心理的刻画作用、哥特场景的细节描写、象征手法以及第一人称叙述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塑造的重要作用来进一步阐述《泄密的心》中的病态人物的塑造。这对读者更好地理解爱伦·坡这个伟大作家内心的焦虑与挣扎及其短篇小说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泄密的心》;病态人物;病态心理;描写手法;表现手法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作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以其诗歌和短篇小说而闻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泄密的心》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恐怖小说之一。该小说讲述了“我”这个神经过敏的心理变态者,因为邻居老头有一只酷似鹰眼的眼睛而杀死了老头并将其肢解,后因为心虚和神经过敏导致精神完全崩溃从而招认犯罪的故事。作品着重于青年这个病态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各种哥特式场景渲染了恐怖氛围,更好地表现了死亡主题,而文中叙述者神经质、病态人物的形象,也体现出了深刻的焦虑与难言的恐惧。

近年来,国内学者大都从象似性原则、人物心理、不可靠叙事、听觉叙事、恐怖美等角度对爱伦·坡的《泄密的心》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但从病态人物的塑造的角度对小说的解读尚未深入。爱伦·坡在其小说中运用了多种现代表现手法,巧妙地刻画了人物的病态心理,并借助各种描写为“我”这一病态人物的成功塑造推波助澜。爱伦·坡塑造的疯狂的病态主人公形象,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自身的精神失常。对病态人物的塑造方法的深入研究能使读者对《泄密的心》和爱伦·坡的其他短篇小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对读者更好地理解爱伦·坡内心的焦虑和挣扎以及他的其他作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病态心理的刻画、描写手法以及现代表现手法的运用三个方面来对《泄密的心》中病态人物的塑造进行解读。

一.病态心理的刻画

病态心理是指一种不健康的、慢性的、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精神或心理状态(周孔强, 2017)。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疑神疑鬼是病态心理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拥有病态心理的病态人物则是病态心理小说中主要刻画的角色。对病态心理刻画方面的成功处理让《泄密的心》成为爱伦·坡最成功的心理恐怖小说之一,同时也是塑造出叙述者这个病态人物的重要途径。

语言是心理活动的反映。爱伦·坡和其他许多作家一样,使用对话和内心独白来描述他笔下人物的精神状态。在《泄密的心》中,主人公是一个神经高度紧张的变态杀手。他把自己的作案过程娓娓道来,就像一个死囚犯在做心灵忏悔式的内心独白(王燕萍,2006)。这种意识流的心理语言对揭示主人公紧张、不安、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况,塑造其病态的人物形象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此外,在叙述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与读者交谈。但“我”将读者带进独白中,并非真正要与读者对话,而是要将“我”的意愿和判断强加于读者身上(简海红,2009)。小说中的“我”甚至试图用杀人时的严密逻辑来说服读者,让他们相信“我”并不是疯子,而是一个理性的人。然而在看似理性的“对话”背后,却蕴藏着“我”这个罪犯为“完美犯罪”而骄傲的疯狂心理。理智却疯狂,爱伦·坡用这种独特的对话形式来让叙述者暴露出自己的病态心理,真可谓用心良苦。

爱伦·坡在《泄密的心》中不仅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来分析病态心理,而且还用人物的疯狂行为准确地印证了人物的病态形象。在小说《泄密的心》中,叙述者决定谋杀老人这个决定开启了故事的行动。接下来,叙述者试图通过解释自己如何行动缜密地完成了这场谋杀来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疾病。可一个正常且理性的人并不会用一场谋杀犯罪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与理智。叙述者的行为大多是倒行逆施,不择手段。行动是由思想驱动的,就像语言一样,是内心世界的外部表达。人物的行动愈反常、愈荒唐,就愈能表明其病态心理的严重性(李火森, 1987)。故用人物的疯狂行为来印证其病态心理成为了爱伦·坡在《泄密的心》中塑造病态人物的方式之一。

对话和内心独白的使用是对人物心理的直接表达,而“幻听”的使用则是对主人公病态心理的间接揭示。幻听,或听到别人听不到的东西,是最常见的精神分裂症的形式。在小说《泄密的心》中,主人公病态心理的刻画和病态人物的塑造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对声音的描述,叙述者被“幻听”到的心跳声反复折磨,惊恐不安。

当叙述者第一次“幻听”到心跳声时,将其误认为是低沉快速的表声。将心跳声比喻为表声,显示出它给叙述者带来的持续的精神折磨。叙述者再次幻听到“心跳声”时,老人已经被杀。面对警察的来访时,叙述者表面上因为自己的完美犯罪而显得很平静,甚至有些沾沾自喜。然而,再次“幻听”到的心跳声使他立即暴露了自己的真实状态,叙述者从自满瞬间转为恐慌。原文中用两个“more distinct”和重复出现的“continued”来展现逐渐紧张的神经,同时也表明了叙述者幻听到的持续的心跳声对自己的反复折磨。在这个声音的反复折磨下,叙述者最终精神崩溃,供认出老人实体的藏匿处。但实际上,叙述者这些对“心跳声”的描写是完全不真实的,这只是叙述者的幻听。而这些幻听都是叙述者极度敏感、焦虑、偏执、扭曲的病态心理的外在表现。 因此,“幻听”到的心跳声作为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因子,对塑造叙述者的病态人物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描写手法的运用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写手法包括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对塑造人物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泄密的心》中,坡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展现人物心理、塑造病态人物,其中恐怖的哥特场景描写间接地塑造了叙述者神经失常的形象。

传统的哥特式小说,为烘托作品的恐怖气氛,塑造典型的哥特式人物,常将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在古老而森严的古堡、教堂、地窖、密室或墓地中(Ellis, 2000)。庄琰(2010)认为坡擅长利用“封闭的场景”和“漆黑的夜晚”,用场景作为暗喻表现故事中人物的内心状态。小说《泄密的心》中叙述者谋杀老人的故事发生在半夜里的一座古老而低矮的楼房里。木制的地板,给人一种不光亮的沉闷感。而且爱伦·坡设定的时间是午夜时分,更加让人感到毛骨悚然。“Midnight”, “a single dim ray”和“the vulture eye”都给读者一种恐惧、不安的感觉。但这一切都来自“我”的讲述,因此,我们作为受述者所能感受到的一切紧张、焦虑、恐慌甚至扭曲,实际上都是叙述者内心的折射。爱伦·坡详细地描述了谋杀案的发生地,其主要目的在于为故事事件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引导读者进入虚构的故事世界,从而使读者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这对主人公焦虑、偏执、扭曲的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现代表现手法的运用

在小说中,与描写手法的作用类似,合适的表现手法也能

够间接地塑造人物形象。19世纪末,现代主义作家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文学的题材和形式,他们从谋篇布局乃至叙事技巧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变革。而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超前地运用了现代主义文学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简海红,2009)。在小说《泄密的心》中,爱伦·坡使用了具有现代性的象征表现手法以及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象征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代表和暗示某种抽象的意义和概念。坡(1967)曾明确表示,一部作品必须对读者产生统一的象征性效果,才算成功。在小说《泄密的心》中,爱伦·坡用“心跳”来象征叙述者的罪恶感。内疚感就像一颗秘密炸弹一样埋在叙述者的心里。小说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显示叙述者开始质疑自己的行为,但是他不自觉地感受到了自己先前行为的影响(Gobble, 2020)。例如,这个人开始听到死者的心跳声。

上文已经提及,在这篇小说中“心跳声”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叙述者准备谋杀老人的时候,第二次出现是在警察来调查情况时。两次出现的“心跳声”都伴随着叙述者极大的精神波动,同时代表着他内心深处深深的罪恶感。在叙述者谋杀老人之时,每个夜晚他都会偷偷闯入老人的卧室。而“私闯民宅”这件事本身就是违反了高尚的劣迹行为,尤其是传入别人房间还是为了谋杀时。因此,在叙述者再次看到老人的鹰眼并产生了立刻杀死老人的念头时,他幻听到了代表着罪恶感的心跳声。在成功谋杀了老人之后,面对警察的调查他本对答如流,可却由于内心罪恶感作祟,他再次幻听到了心跳声,最终导致他把这个秘密说了出去。“心跳声”象征着叙述者内心深深的罪恶感,虽然在整篇小说中只出现了两次,却对叙述者病态心理的刻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为主,现代派作家也不完全排斥这种叙事方式,但有些现代派作家提出,传统小说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造成作者似临驾一切万能者之感,影响作品真实性,因此主张在叙述方式,即人称上进行变革(苏琼华,1995)。爱伦·坡在他的小说中也逐渐退居二线,转而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在小说《泄密的心》中,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选择体现了爱伦·坡的写作目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在叙述他谋杀老人和他崩溃认罪的故事时,尽力以纯客观方式呈现和叙述他的思想和行为。这可以创造出一种非常真实和直接的效果,将叙述者带入爱伦·坡所创造的虚构情境中,帮助读者体验到叙述者敏感、疯狂、恐惧、扭曲和偏执的病态心理,这更好地剖析了叙述者本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从而塑造出了更全面饱满的人物形象。

四. 总结

一本优秀小说的产生必然离不开小说中人物的成功塑造。因此,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方法的研究对理解小说起着重要作用。在小说《泄密的心》中,爱伦·坡着重刻画了无名叙述者的病态心理,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和现代表现手法,或是直接或是间接地将叙述者敏感多疑、焦虑惊慌、偏执扭曲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病态人物的塑造这个角度来解读《泄密的心》能让读者对这篇小说自身,甚至爱伦坡的其他作品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对读者更好地理解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外,对小说中病态人物的解读也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爱伦·坡这个伟大的作家自身内心的焦虑与挣扎。不过笔者的研究终归浅薄,所书更为一孔之见,若想达到对爱伦·坡如何塑造人物的更全的认识,则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Ellis, Markman. The History of Gothic Fiction.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0.

[2]Poe, Edgar Allan. “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 in Selected Writings of Edgar Allan Poe: Poems, Tales, Essays and Reviews, Ed. David Galloway.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67.

[3]Gobble, Will. The Anguish of Guilt–The Tell-Tale Heart by Edgar Allan Poe. 17, November, 2000. <https://engl105fa2020sec079.web.unc.edu/author/gobble25/>.

[4]简海红. 论爱伦·坡小说《泄密的心》的现代特征. 作家, 2009(12).

[5]李火森.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病态心理刻画.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02).

[6]苏琼华. 西方现代派文学表现手法概观. 保山师专学报, 1995(02).

[7]王燕萍. 倘若眼睛能够尖叫——从《泄密的心》看爱伦·坡小说的艺术特色.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07).

[8]周孔强. 查尔斯·富勒《一个士兵的戏剧》中的病态心理. 硕士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9]庄  琰. 简论爱伦·坡《泄密的心》中的效果美学.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