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摘要:网络亚文化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以陕西科技大学大学生群体为调研对象,了解高校网络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现状,明确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及成因,从教育环境、教育者、受教育者方面提出可行性引导策略。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引导策略
引言:依托互联网发展的网络亚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且仍在不断更新,使得大学生群体追捧,甚至沉溺其中,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带来消极影响。面对互联网发展和网络亚文化的冲击,研究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造成的困境以及如何解决有着深远影响。
一、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引发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
信息化社会,网络已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网络亚文化由于自身的边缘性、娱乐性等特点及丰富多变的表现形式,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但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对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难以准确分辨,且在相对隐匿的网络空间中寻求“归属感”、“刺激感”和“精神满足感”,逃避现实生活中人际情感关系等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如若不加以引导,易导致大学生群体沉溺于网络世界,引发价值观冲突问题。
2.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网络亚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许多大学生将网络作为脱离道德的空间,用谎言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包装,不辨别信息真假肆意传播舆论的现象十分普遍,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出现组团骂人等行为,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道德意识的弱化加剧了大学生思想教育难度,不利于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引导。
3.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亚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代大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大部分都是投入到网络中,形成了晚睡晚起的不良习惯,使大学生身体和视力在一定程度上受损,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且长时间面对手机和电脑,导致思维僵硬化、想象力匮乏、创造思维发展受到局限,产生各种焦虑。此外大学生喜爱网络交流,导致现实沟通存在障碍,影响了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二、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认知方面
由于当代大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且网络监管机制并未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导致网络中充斥着虚假诈骗以及低俗的文化。同时高校网络文化发展建设也有明显的滞后性,首先,缺少良好的管理意识,无法顺应时代发展。其次,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过程中缺少创新性的投入,研究成果缺少特色。最后,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引导力明显不足,难以运用新思想新思路分析和解决问题。滞后的网络亚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二)学校与教育者层面
我国高校教育长期受应试理念的影响,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学科专业建设层面,忽视了网络文化氛围、文化底蕴与文化自信。同时,新媒介网络时代,教育工作者自身也未系统了解网络文化,部分教育者不善于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对新时代新思想的学习不够透彻。思政理论课的深奥,教学内容与时代、学生需求的脱节都使大学生失去学习的耐心和信心。
(三)受教育者层面
作为网络载体,网络微媒介给网络亚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土壤。面对传统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群体认为它严肃且“高不可攀”,在表达自身观点时总害怕自己观点的错误而受到教育者的批评说教。这导致大学生更愿意依托网络载体发展的网络亚文化社群表达自己,而不愿意在传统载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表达自我。
三、网络亚文化下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策略
有效控制网络亚文化,合理应用、加强网络空间环境治理,完善网络立法与监管机制,让网络亚文化发挥其积极影响,陕西科技大学探索形成了“1+1+1”模式,即“一主五辅”网络思政育人模式,“一网五牵”互联网+大思政模式,“一支队伍”网络阵地建设小能手,探究校园网络文化思政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一)教育环境:加强教育环境治理,握牢思政教育网络话语权
在大学生群体聚集的网络平台上,陕西科技大学进一步加强主流文化引导,深入分析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构建以微信为主,易班、微博、抖音、哔哩哔哩、QQ为辅的“一主五辅”网络思政育人模式,通过材子与文物、“易”起来、青马说等校园平台输出高质量文化,从学生日常感兴趣、关注的内容和方式入手,将思想性和教育性寓于知识性和服务性之中,掌握话语权。
(二)教育者:提升网络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调节与转化功能
网络亚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重要的是发挥主流引导作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强化思想教育效果,用校园网络来宣传主流文化与时政热点,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
基于此,陕西科技大学建立以网络思政中心、宣传部、辅导员、学生骨干为主体的“一支队伍”,在网络上积极传播正能量,强化网络阵地建设,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和校园网络文化自身建设,形成心灵自觉认同的教育模式,以特色鲜明的校园网络文化助力思政教育工作新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网络价值观,主动增强自身网络素养
网络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评价网络实践活动的基本标准和价值观念,网络使用者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作为大学生一是要进行网络的自我教育,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网络。二是学会甄别网络信息。网络不良信息在复杂的网络中层出不穷,若不加以甄别,则身心健康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形成错误价值观。三要明白自己作为青年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力量,每一位青年大学生都应该发挥自己的智慧与经验感受,主动增强自身网络素养。
参考文献
[1]周雅琴.网络亚文化冲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2.
[2]张蓓.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与引导.[J].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
[3]蒋柠泽.何以沉浸:对抖音短视频沉浸体验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20.
[4] 何少群,陈东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21):56-58.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