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后进生的行为表现、原因及转化方法
摘要:在“双减”政策提出之后,不少小学生因为课外缺少约束而呈现出了后进生数量上升的趋势,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做好小学后进生转化也成为小学班主任工作重要问题。而本文则是以“双减”政策为视角对小学后进生行为表现、原因展开了探讨,然后再基于此提出了具体的转化方法,希望借此来有效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确保“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双减;小学后进生;行为表现;原因
引言
在“双减”不断推进的环境下,小学生不仅作业量有所减少,其课后受到的管束及作业约束自然也会丧失,处在这一环境下,小学后进生问题也越发的严重,并且逐渐成为班主任工作新担忧,更是能否实现提质增效的关键。而加强小学后进生行为表现及原因研究,才能提升转化针对性,从而有效解决小学后进生学习困境,让班级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班主任引导下得到良好发展,所以本文也就其展开了如下探讨: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后进生的行为表现
(一)学习态度消极
小学后进生在面对学习时态度十分消极,很难将热情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上,十分贪玩,即使是上课注意力也不够集中,经常思绪不知所踪,课堂表现容易分心且十分好动,而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也是抱着一个应付、拖延的逃避行为。例如,我班级某同学就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搞小动作,即使教师多次提醒还是屡教不改,而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也经常是“我找不到了”、“我忘记带来了”,各种接口搪塞,更甚至还会在考试上睡着。
(二)行为习惯失范
小学后进生之所以“后进”,不单单只是学习成绩落后,还体现在一系列失范行为习惯上。例如,在课堂上不遵守课堂纪律,违反班级班规、不爱惜公共物品以及自己的书籍、在教室里随意乱涂乱画、经常丢失书本等行为自然会促使学生学习雪上加霜,最终产生恶性循环。
(三)学习习惯存在陋习
后进生大多缺少合理且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习惯上也存在不少的陋习。现如今小学生大多处在一个较为优渥的物质环境下,发育十分正常,所以智力方面也很少有十分滞后的情况,可是小学后进生数量依然还是不少,之所以会如此也是因为小学生对于学习方式缺少足够的重视,在遇到问题时很少会请教教师或者是同学,缺少良好学习习惯,更甚至还会出现糊弄了事的现象,所以出现了不少的后进生。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后进生形成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一方面,后进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后进生形成原因较多,在低年级时期尚未打好基础,其高年级学习自然也会十分困难,再加上高年级学习知识也会变得越发的复杂,自然无法跟上教师教学步伐,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例如,我班上某同学一直都是数学兴致缺缺,对于一二年级一些较为简单的计算任务及知识点都抱有较为抵触的学习情绪,这促使其在后续中高年级学习过程中更是无法理解其计算规律,所以抱着自暴自弃的态度直接放弃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自制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小学后进生大多缺少良好的学习自制力,在课堂学习期间也十分容易分散注意力,再加上存在不良学习习惯,最终自然也成为了后进生。
(二)学校原因
一方面,“双减”政策的提出不仅没有降低班主任工作负担,反而还降低了其对于后进生的关注度及耐心。“双减”政策核心就在于构建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围绕着学校、家庭、社会来为学生构建出一个较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此期间班主任不仅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还需要提升育人质量,所以班主任工作压力并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所提升,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对于后进生的关注度自然也会下降,缺少足够的精力与耐心来对其进行教育与管理,最后后进生形成数量也有所提升。另一方面,班主任不良情绪及批评教育促使后进生学习动力大大降低。后进生在班级内各方面表现都不理想,给人的感觉也是拖后腿的情况,而不少教师都十分关注学生成绩,这种情况下部分班主任对于后进生自然会抱有不良情绪,会对其进行批评,这不仅无法起到转化的效果,还会加重学生学习抵触情绪。
(三)家庭原因
家庭原因同样也是小学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单亲家庭、家庭氛围不和谐、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溺爱型家庭等类型的家庭都会促使学生不良学习行为发生,最终加大后进生形成概率。例如,单亲家庭的学生因为缺少关爱及关心,经常会表现出十分叛逆的行为,如上课不遵守纪律、随意捣乱、不配合班主任管理教育等,这种情况下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心,自然也很难获得优异成绩。
(四)社会原因
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也十分的大,小学生三观尚未形成,缺少正确辨别能力,很容易受不良社会影响。特别是在现如今这个网络时代环境下,网络的复杂性以及虚拟性,促使其涌现出了不少的消极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读书无用等错误价值观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此外,有趣的有趣、视频,也促使小学生无心学习,这自然也容易引发后进生形成。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后进生转化方法
(一)借助激励教育激发后进生学习内驱力
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激励教育法则能很好地激发后进生学习内驱力,让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为此,“双减”背景下小学后进生要想得以有效转化,班主任可以加强对于学生闪光点的关注及鼓励,通过表扬及鼓励的方式来帮助后进生形成学习自信心,这样才能有效促使其学习内驱力得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对于班级后进生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习惯不良等情况,即可在教学课堂加强对他们动向的关注,并且适时善意提醒;而对于班级内学习自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的后进生,班主任则可以挖掘其闪光点,然后再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及鼓励。例如,班主任可以为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小零食、学习用具,借此来作为学生物质奖励,然后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用心听课的行为、主动回答的态度进行奖励,这样学生就能在班主任激励下产生学习内驱力,从而有效起到良好的后进生转化效果。
(二)加强后进生情感教育
“双减”背景下小学后进生要想得到有效转化,班主任还需要及时把握后进生心理动态及变化情况,然后再借助情感教育策略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不足之处,从而有效推动后进生学习及成长。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可以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家长教育理念,然后再基于此来为后进生构建出教育档案,准确把握后进生心理状态,之后再通过与后进生的沟通、对话了解其为什么会成为后进生,而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及关心,最后再对后进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与指导,这样就能提升后进生转化效果。例如,我班级有为学生近期表现十分不理想,上课经常睡觉、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不交,对于这一情况,班主任可以先与其进行沟通,发现其父母最近离婚了,之后再与其家长沟通,以家校合作的方式来加强对他的关心及关爱,让其能够尽早纠正错误行为习惯,这样就能起到良好的转化效果。
(三)围绕“双减”创新作业形式促使后进生扬长避短
“双减”背景下小学后进生要想得到转化,班主任在工作期间还可以围绕着“双减”政策要求来对作业形式进行创新,这不仅能够起到减负增效的效果,还能促使后进生扬长避短,从而提高后进生学习自信心。一方面,考虑到小学后进生成绩并不理想、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节奏较慢等特点,班主任需要改变之前无效的题海战术,结合后进生最近发展区来为其设计出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及作业形式,这样后进生才能有所成长。另一方面,对于小学后进生,班主任还可以改变之前局限于文字类作业的形式,提升作业趣味性,这样自然能够避免学生应付了事的情况,起到良好的转化效果。例如,班主任可以为后进生设计一些创造性、动手实践类的作业形式,借此来有效发挥出作业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督促避免后进生反弹
小学后进生普通都缺少持之以恒的耐性,所以一时的表扬与鼓励,都无法一劳永逸的让其发生变化,这个时候班主任自然需要加强对后进生的持续关注及督促,避免后进生出现反弹,从而真正提升转化效果。在加强督促的时候,班主任也可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让其在课后参与到这一项工作中,这样就能让后进生得到更为全方位的教育管理,从而提升转化效果。
四、结语
“双减”政策的提出本就是一场教育改革持久战,其更加注重学校教育内涵的丰富及发展,要求班主任在工作期间发挥出自身育人主导作用做好后进生转化,以此来助力于“双减”政策的落实,同时真正确保整个教育教学活动面向班级全体学生,确保后进生也能有所获得及成长,从而真正起到一个“提质增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文侠.浅谈小学生中”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方法[J].吉林教育:教研,2010(12):1.
[2]乌日那,红鸽.浅析”中小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方法[J].教育,2016,000(003):P.154-154.
[3]周浩然.基于后进学生转化背景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000(018):1-1.
[4]刘婴梅.小学”后进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措施探索[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