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研究导向型教学改革

刘杰 李月 林琳
  
云空媒体号
2023年39期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国家基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根本是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基于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引入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对英美文学教学进行改革设计。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流程设计、重置学习考评体系和构建英美文学课程联合教学体系四方面构建基于研究导向型教学的英美文学教学新模式,有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并使英美文学教学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具有思辨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内涵式、高层次、跨学科融合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课程改革;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

引言:

新文科建设,是指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形成交叉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及交叉专业的新文科的一系列建设事项和建设工作,主要建设项目为“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需要深化教学改革,有效融合信息化教学手段,促成跨学科知识介入,进而培养具有思辨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内涵式、高层次外语人才。

1英美文学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基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新文科就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人的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从英语人才培养方面来看,地方性院校外国语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沧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根据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英美文学课程体系要体现对学生理论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就高等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出: “文科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审美情操、社会责任感等,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是观照理工农医发展的一盏‘灯塔’”[1]。目前,许多高校所设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与新文科理念所提出的要求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 课程信息量大,内容繁多,但是学时不足,导致课堂教学节奏偏快,文本细读环节难以实施,无法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2.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受传统教学观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弱化现象。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途径还不够成熟,线上学习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4.英美文学课程与文史哲的交叉融合还没有真正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不能达到培养跨学科融合型人才的目的。

2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英美文学课程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人文素养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课程教学目标不能依然停留在知识灌输或阅读技能训练上,否则会导致学生思辨能力的缺失。思辨能力的培养是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中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是学生实现创新发展的必备素质。另外,英美文学课程知识点多,课时有限,传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很难深度参与课堂,难以达成教学目标,这也是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要解决的痛点问题之一。

基于此,在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引起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和管理、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新文科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顺应了综合性的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这一必然发展趋势。“新文科”融合创新的理念为我国外语教育的求变之路提供了指引。实现英美文学课程的融合创新有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温度,并使学生深度参与课堂以达到教学目标。要实现课程的融合创新,英美文学课程教师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以研究导向型教学路径为指引,实践翻转课堂模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以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在问题的发现、讨论、探究和论证过程中感受收获和成长,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外语教学中注重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社会、伦理、宗教、心理等跨学科知识的融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与此同时,注重中国特色、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等元素,增强文化自信,以时代性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

3新文科背景下,英美文学课程研究导向型教学路径研究

研究导向型教学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关系转换的自然产物,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型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应具备的素养、能力知识体系。“研究导向”旨在通过教师引导,训练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学习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从理念阐释上,研究导向型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养成,与新文科建设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目标一致。构建基于研究导向型教学的英美文学教学新模式有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使英美文学教学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实现英美文学教学内容的跨学科融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转变以及学习评价的研究化等核心目标的具体路径。

3.1基于研究导向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英美文学课程知识点多,课时少,传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很难深度参与课堂,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准备。根据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输为主导的教学内容编排模式,采用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最终实现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 在信息化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英美文学课程应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扩大课堂容量和提高课堂效率。借助基于MOOC资源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把文学基本知识与文学批评理论的介绍部分转到线上,线下课堂让渡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文学作品赏析与批评实战,更大效度地激发学生的文学思辨力与文学研究能力。从学生感兴趣的文学话题出发,以问题为引导,深入贯彻新文科理念,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实现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英美文学课程最能体现跨学科性,教学内容以话题为依托,能够很好地实现文学与哲学、历史、艺术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互动和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哲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深入对文学话题的理解与诠释,并在研究型学习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综合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3.2基于研究导向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流程设计创新

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的核心部分。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流程设计要改变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法,以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为依托,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研讨式教学法,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转移到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上,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思辨习惯,同时培养其在研究过程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以及能够应对世界变化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

因此英美文学课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有效地使用 MOOC 或 SPOC 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互动性教学,达到感性体悟与理性思辨相融合。教师在课前将MOOC链接、PPT 课件、影音视频和文学类电子资料等上传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导向型教学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丰富的展示活动,包括课堂报告、段落朗诵、角色扮演和配音等活动,充分体现出“文学教学并不能等同于知识的获取与传递,学生学习文学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并记忆文本‘说了什么’,而应以亲身体验的方式进入文学内部世界,以与文本对话的方式参与建构自己的理解”[2]。展示环节之后,进入问题研讨模式,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对成果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合理评价,为学生课后完善解决方案提供建议性意见。以沧州师范学院外国语系《英美文学鉴赏导读》课程为例,在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和他的《哈姆雷特》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时,采取课前线上自学、课中线下深化、课后线上拓展的方式。课前布置任务,让同学们观看上海经贸大学的慕课《英美文学》中《哈姆雷特》经典独白这一节的赏析,起到预习和自学的作用,达到借助MOOC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把文学基本知识与文学批评理论的介绍部分转到线上的效果。在课堂上组织成果展示,就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文学作品赏析与批评实战,更大效度地激发学生的文学思辨力与文学研究能力。课后通过人文主义这一关键词,扩展学生思路,布置作业“人文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文主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实现文学类课程融合,文史哲融合,并且充分利用中国元素和时代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总之,只有把文学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并通过文学研究吸收西方优秀文化,采用跨文化视角反观本土文化,有效进行课程的融合创新,进而培养思辨性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

3.3基于研究导向型的英美文学课程学习考评体系重置

学习考评体系是课程教学的质量监控。为了达到课程融合创新的新目标,研究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考评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重置以往教师评价与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促进学生进步为出发点设计多元的评价方式,且予以及时反馈的考评体系。同时,要做到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考核学生参加小组展示和问题讨论的表现,作业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来提升学生的文学评析能力。期末的终结性考核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论,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跨学科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新文科融合创新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平时和期末的一整套评价体系使学生学会评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掌握正确赏析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诚如金衡山所言,文学课程不能离开阐释活动,也就是评论写作过程[3]。同时,课程要提供清晰合理的评价规则和标准,积极创造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机会。生生互评的方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其评价能力,以评价带动研究素养的提升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的监控与评价作用也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文科背景下的研究导向型教学评价。

3.4基于研究导向型的英美文学课程联合教学体系构建

显而易见,开展单门文学课程建设不能最大化地训练学生的文学思辨力与文学研究能力。由此,有必要打通英语专业文学类课程,如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等课程,以联合教学强化英美文学课程研究导向教学质量,进而保证文学课程研究导向型教学的连贯性与高效性。

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文学课程联合教学的保障下,可以从大一开始就引入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从低年级的“综合英语”“英语阅读”等课程入手,以分析文章开始,教师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为高年级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大三,文学专业课程“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与“英美文学鉴赏导读”作为英美文学研究导向型教学的重点课程,在提升学生英语文学的理解与赏析能力的同时,更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思辨力、研究能力与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加自然地在课程内融入文史哲知识,达到跨学科融合的目的。

4结束语

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不是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人文社会科学”,而在于改革现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通过构建研究导向型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开展基于 MOOC 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集“教、研、学、做”于一体,以学习者为中心,变革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放权给学生,鼓励其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实现文学教学内容的跨学科融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转变以及学习评价的研究化。同时打通英语专业文学类课程,构建联合教学体系,进而保障英美文学课程研究导向型教学的总体质量,培养跨学科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时代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 37+90.

[2]孙璐.关注学生审美体验的英语文学教学及其审美教育意义———以“浸润式”英语诗歌教学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1): 67,73+33.

[3]金衡山.规范与深入: 文学导论课教学的要素[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 59-66.

论文为2021年沧州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研究导向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JG00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