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历史脉络、文化根源与当代实践

陶星星
  
云空媒体号
2023年22期
同济大学 上海市 200092

摘要:中国自古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与周边国家的长期友好交往中形成了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本文从历史脉络、文化根源、当代外交实践入手展开分析,总结概括中国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的成因并研判其未来走向。研究发现中国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有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未来势必继续发展和完善下去。

关键词:睦邻友好;周边外交;历史脉络;文化根源;当代实践

当前,中国外交在战略层面上比以往更加重视周边外交,将其界定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把以睦邻友好为核心的周边外交摆在了外交工作的重要位置。周边外交日益成为中国维护亚洲稳定、践行外交政策、开展多边外交、发挥大国影响、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法宝。周边国家是中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与中国命运与共、利益攸关,对中国而言战略意义非凡。而把握和理解中国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思想对于理解中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把握中国外交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历史脉络入手,梳理中国周边外交思想的历史演变,剖析蕴藏在其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源,在此基础上,讨论周边外交思想与当代中国周边外交实践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概括中国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的成因,研判其未来走向。

一、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的历史脉络

中国自古就注重周边关系,注重通过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来促进本国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各民族之间开始交流和融合,催生了关于国家关系和对外交流的各种观念,开启了中国周边外交的历史篇章。

(一)中国古代的周边外交思想

中国古代的周边外交指的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关系。中原王朝在大一统的华夷秩序论下处理周边关系,由此形成了许多周边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第一,以华变夷。以华变夷深受四海一家、天下一统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以武力征服为主要手段的“多事四夷”向强调以德政为主,武力为辅的“守在四夷”转变,认为中央对边疆地区要因地制宜,采取恰当的政策。该思想对稳定边疆,维护中原地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以夷制夷。即“师夷长技以制夷”,利用夷的长技来实现对夷的控制,从而实现以华变夷的目的。夷除了指夷的长技之外,还可以指受中原同化较深的民族,也就是说让受中原文明同化较深的少数民族来统治和管理受中原文明同化较少的民族,这种思想体现出一种和平的张力。

第三,羁縻政策。羁縻政策自唐朝开始实施,主要指按照少数民族部落区域设置羁縻府州,并由其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羁縻府州比其他府州享有更多的优惠待遇,他们只需要向中央政府朝贡一些象征性的地方土特产,缴纳轻微的赋税,就可以从中央王朝获得许多好处。这种政策以边疆民族的归附为前提,有效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第四,和亲政策。和亲主要是指中央王朝与周边民族之间通过王室联姻关系,达到休战的目的。一般而言,和亲双方会互换特产,进行文化和技术交流。和亲是一种政治需要,更是一种外交手段,它在客观上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内地与边疆的交流与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五,封贡政策。朝贡政策指中央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或周边附属国通过封贡,确立周边政权对中央政权的从属关系。古代中国曾对朝鲜和琉球使用过该政策。对中央王朝来讲,册命周边汗国主要是作为王朝的边境屏障,保卫王朝安全;对于受册国而言,依附中央王朝则可以受到庇护,减少武力冲突。

中国古代的周边外交思想主要是在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的互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以大一统思想和华夷思想为基础的外交思想。尽管它在不同朝代呈现出的不同的特色,带有“统治-附庸”关系色彩,但总体而言透露着和平气息。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周边外交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层层封锁,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审时度势,采取北联苏联、东援朝鲜、南助印支以及同印度等周边国家实行睦邻友好的方针。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后续的外交工作中进一步确认它适用于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定,为中国发展周边关系,解决历史争端,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2.“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解决领土争端方式,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这一思想在东海问题上提出,在南海问题上得到实践。针对周边一些国家与我国在南海问题上争端日益突出,邓小平同志提出了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思路,为和平解决南海问题做出突出贡献。这一思想对解决我国边界与领海争端、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具有建设性意义。

3.新安全观

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冷战时期形成的以军事、军备为主的安全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时代呼唤新的安全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主张各国在安全上相互信任,通过互利合作维护地区和国际安全。中国在周边外交和多边外交实践中积极践行新安全观,以协商化解矛盾,以合作谋求稳定。

4.“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睦邻、安邻、富邻”

21世纪以来,中国将如何崛起,引发世界关注。而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如何处理与邻国的关系,更是举世瞩目。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将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2003年,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振兴》的演讲,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理念,并详细阐述了其具体内涵。此后,中国的历届领导人多次重复阐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主张,并将其运用于周边外交之中。

5.“亲、诚、惠、容”

2013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亲诚惠容”作了具体阐述。“亲”是指巩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友好情谊;“诚”是指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惠”是指履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容”是指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新时代中国在“亲、诚、惠、容”理念的指导下推进中国睦邻友好周边外交,致力于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亲、诚、惠、容”是新形势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动宣言,反映了中国周边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

二、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源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只有溯本求源,了解思想之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

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是对中国“和合”文化与“仁爱”理念的继承与发扬。“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具有浓烈的人文主义关怀。中华民族素来讲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重道义,轻义利;尚和平,恶攻战。“和”思想兼容“仁、义、礼”,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乃至国家关系推向了一个和谐的层面,黏合了分裂,弥合了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独具特色的“尚和合”的内敛型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周边外交,使中国的周边外交思想始终秉持着睦邻友好、以和为贵的理念。“仁爱”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即为“爱人”,儒家所追求的“爱人”是对天下众生的爱,即“泛爱众”。“仁”的内涵包含了尽己之“忠”与推己之“恕”的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周边外交思想与周边外交实践,成为中国处理周边关系的重要准则。孟子认为“以邻为壑,仁者所恶”,当代中国周边外交始终秉持“和合”与“仁爱”的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其中“亲仁善邻”的传统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周边外交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睦的邻里关系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对邻国之间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特殊关系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指出:“夫国之存也,邻国有焉;国之亡也,邻国有焉。邻国有事,邻国得焉;邻国有事,邻国亡焉”。孟子主张“交邻国之道”在于邻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和仁爱。“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和睦邻里关系的珍视和期待。对中国而言,稳定的周边关系既是保国安民的保障,也是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繁荣的战略依托。

三、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的当代实践

中国不仅积极提倡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思想,而且在实践中积极践行该理念。

(一)新中国时期的睦邻友好周边外交实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外交进入新时代。对于新中国外交而言,亟须解决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其中同周边国家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尤为突出,如中缅边界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南沙群岛问题等。在周边外交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最大成就莫过于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1954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发表共同声明,表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根据友好精神在适当的时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两国边界问题。朝鲜停战极大改善了我国的国际环境,为解决边界问题提供了良机。经过中缅领导人的谈判,双方签订了《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议》,中缅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中国以这一良好的范例为开端,先后同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国和平友好的睦邻政策得以落实,为中国赢得了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睦邻友好周边外交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出现了重大转型,开始实行邓小平倡导的“和平与发展”的全方位外交,超越意识形态,坚持不结盟。在睦邻外交的指导下,中国成功消除“三大障碍”,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中越关系正常化,另外,中国与印度的关系也大为改善。中国在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指导下与印度发展国家关系,通过和平谈判和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恢复、改善与发展中印睦邻友好关系。在寻求都能接受的边界问题解决办法的同时,中印两国积极接触,寻求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有效指导了改革开放时期的周边外交实践,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朝着增信释疑、互利合作的方向前进。

(三)90年代以来的睦邻友好周边外交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睦邻外交取得了巨大发展。1990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恢复外交关系。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接着中国与新加坡、文莱也分别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与和平关系,这是中国睦邻友好周边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也十分重视与东盟的关系,积极加强双方往来。1996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的对话国。1997年12月,江泽民主席与东盟领导人举行非正式会晤,提出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建议。2000年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取得新进展,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不断深化。

(四)新时代的中国睦邻友好周边外交实践

新时代中国不断促进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和务实合作。中国以上合组织为舞台开展睦邻友好外交,与多个国家从“伙伴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战略合作紧密。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得到了成员国的认可,成为引领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的新引擎。中国与菲律宾通过友好对话协商管控分歧,搁置黄岩岛之争,携手共谋发展。中国与朝鲜和韩国两国积极合作,就朝鲜半岛发展核武器问题和平协商,有效缓和朝鲜半岛形势。此外,中国与日本也关系回温。当前,中日本虽然还面临着诸如钓鱼岛争端等矛盾,但在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两国基本做到了以对话化解分歧、以合作代替对抗。在抗击疫情的保卫战中,两国更是书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美好佳话。

近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往来频繁,在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一系列外交成就,这些外交实践表明: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思想能有效指导当代中国的外交实践,同时外交实践又丰富着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思想的内涵,两者相辅相成。

四、浅析中国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

中国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立足于中国古代的疆国观念与边疆外交思想,革除了其中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成分,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进步和完善。走过千年的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不改其“和合”与“仁爱”的文化底色,坚持以和为贵、亲仁善邻的理念,在当代转化为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

中国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是时代和人民的选择,其产生有其必然性。第一,古代的周边外交实践是其产生的历史根基。古代中国就注重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与交流,在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以大一统的天下观和华夷观为基础的周边外交思想,这些思想和实践为当今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思想奠定基础。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亲仁善邻”思想是其产生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来强调“和合”“仁爱”,这种和平的基因深刻影响影响了中国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第三、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大势所趋,在这种大环境下各国的外交思想与外交政策必定沾染时代气息。

中国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从中国历史走来,向世界舞台走去,有着悠久历史经验、传统文化、外交实践的保驾护航,其必定不会偏离航线,“变异”为地区霸权思想。在未来,中国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思想必定会在外交实践中继续完善,并且以势如破竹之势发展壮大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公素,张植荣.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秦正为.睦邻友好与国家利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06):5-12.

[4]马孆.从中国—东南亚关系的发展看中国睦邻友好政策的演进[J].太平洋学报,2011,19(10):36-42.

[5]陈瑞欣.从政府工作报告(1978-2015)看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J].国际观察,2016(01):66-79.

[6]卢光盛,田继阳.习近平周边外交思想:理论渊源、时代意义和实践方向[J].当代世界,2018(08):4-8.

[7]王易,黄刚.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思想与传统文化核心理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3(03):137-143.

[8]张方慧.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儒家文化内涵——以孔子思想为中心的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2):194-199.

[9]欧奇令,杨贵生,蔡明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研究[J].创造,2020(08):10-16.

[10]李海龙.论中国外交之正确义利观的内涵与实践[J].理论学刊,2016(05):132-137.

[11]张增强.亲仁善邻 协和万邦——邓小平和平外交思想探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03):53-56.

[12]韦德星.睦邻友好、互利共赢周边外交需共同超越[J].国际展望,2014(02):47-62+151-152.

作者简介:陶星星(2000— ),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同济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外交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