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视角下“一宅两院”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安徽省岳西县石关乡马畈村为例

陶义 王贻峰 吴列勇 沈欣 张玉刚
  
云空媒体号
2023年28期
1.安徽誉阳投资控股集团副董事长 安徽誉阳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 2.安徽皖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3.岳西县石关乡马畈村原村支书 4.安徽誉阳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5.安徽誉阳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一宅两院”是指一户农宅,两个院落,一楼农户自己居住,二楼改造为民宿,供客人居住。为破解农村大量房屋闲置问题,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以低成本改造引导,实现农房变客房,农民变管家,激活乡村内生资源。近年来由安徽农道率先在岳西县石关乡马畈村“一宅两院”落地实践,努力探索出一条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安徽模式。

关键词:三权分置;宅基地盘活;一宅两院

一、“一宅两院”概念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中国乡建专家、北京绿十字创始人,农道联众院长孙君老师在《农村宅基地改革的六种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一宅两门,城乡共养”,“一宅两户,田院共享”和“一宅多户,共建共享”等六种可落地的宅基地盘活模式探索。当前农村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造成村里大量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一批闲置住房,据调查有的村庄里,实际居住人员不足30%,而居住利用房屋的闲置率达到70%,导致村庄凋敝,资源沉睡。如何将绿水青山打造成乡村振兴的资本?如何将城乡资源互通,让乡村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让村民获得最大的利益?近年来,安徽农道在孙君老师提出了“一宅两门”的“保农旅居”概念[1]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岳西县石关乡马畈村不断探索实践,试点形成了“一宅两院”发展的概念。

“一宅两院”是指一户农宅,两个“院落”,农户在原来的农村房屋基础上加一个门,将房子分为两个院子(或上下层)这样的两个独立空间,一楼农户自己居住,二楼改造为民宿,供客人居住,互不影响。“一宅两院”模式,本质上是为了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及其房屋,以低成本改造激活乡村内生资源,探索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如此一来,村民可以将闲置的一半空间改造成乡宿,对外运营,通过这种模式,盘活宅基地,把投资、养老、旅居、乡宿、民宿、再租赁融为一体[2],通过城乡融合,让房不空、人不闲、家有业、村治理[3]。这种模式投资小、易操作、可复制,村民作为乡宿主人,可以提供餐饮、管家服务等,在自己房子里边生活边营业,盘活乡村资产,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带动村民就业和致富,推动乡村整村运营。

二、推广“三轻”理念,打造石关“312”乡村振兴模式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属于“泛巢湖”与“环天堂”乡村旅游精品区交汇处,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温泉、滑雪等休闲度假特色旅游项目。2021年,安徽农道团队来到岳西考察,经过走访、调研,与岳西县属文旅平台公司皖岳集团真诚合作,通过在金杨村的实践,探索出农村闲置房屋和建设用地的盘活和利用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岳西农村实际,双方共同选择石关乡马畈村作为“一宅两院”模式实践的全省首个落地试点。

马畈村的房屋基础好,多为上下两层结构,在空间上比较满足“一宅两院”的落地条件。项目以“轻设计、轻改造、轻运营”的三轻理念,由政府主导,农户参与,在实际设计和改造的过程中,通过不改变房屋原有主体结构,进行上下两层功能分区,以及提升室内软装和产品,统一风格设计、统一标准施工,按照乡宿标准打造“一宅两院”民宿,并通过村级管理公司统一运营。主人住一楼,客人住二楼,双方共享公共空间(如厨房、一楼院落等)的同时,又彼此独立,互不打扰,打造一种楼上楼下的和谐邻居关系。

石关乡马畈村“一宅两院”项目,一期总投资260万元,目前已改造完成3户,分别为吴烈华、吴烈勇和吴西送家,由村集体公司自主运营,自2022年12月1日正式营业,仅2个月已创造营业收益11.5万元,村集体与农户签订20年房屋租赁协议,按改造面积每平米15元标准给予农户补贴。根据年度整体入住率,经营收益农户最高分红40%、村集体分红60%,当运营年度整体入住率超过五成时,另拿出运营纯收益20%用于奖励示范户。农户以劳务输出方式,参与民宿日常餐饮服务、卫生保洁劳务等,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带动就业岗位8个,预计每年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促进村集体收入增加30万元。截至2023年4月,累计有15户农户意愿加入“一宅两院”民宿集群建设。二期计划通过推广“一宅两院”模式,进一步出台激励措施,充分盘活群众闲置房屋,引导政府、市场、群众三方投入,打造民宿集群,进一步增强石关民宿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实现全省乡村振兴轻量化实施典范。通过“一宅两院”模式,激活农村宅基地,以最小干预,最低成本,把村里闲置农房和闲置劳动力利用起来,既保护农民宅基地的收益,又吸引城市旅居养老人员,促进城乡要素流通,盘活乡村闲置资产,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2023年5月5日至6日,省委书记韩俊来到安庆市,调研石关乡“一宅两院”模式示范点,并指出要“盘活农村空闲住宅资源,实现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资源变资产、乡村变景区[4]”。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两山转化”实践地,打造大石关“运动康养示范区、一宅两院发源地、乡村振兴排头兵”

三、“一宅两院”石关模式的创新点

石关“一宅两院”模式的核心是“使用而不占有”,通过运营前置,对产品设计推敲,借力打力,依托并整合现状资源条件、基础设施、亮点项目,从“轻设计”的角度出发,打造独具“石关模式”的规划设计,做能让村民听得懂、看得到、学得会、说得來的简单设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1、“三轻”做法

何为“三轻”?一,轻设计:做村民听得懂、看得到、学得会、说得来的简单设计;二,轻改造:以“一宅两院”新乡宿理念为主体,既不影响农民居住需求,又解决了运营服务问题;三,轻运营:制定规范统一、可广泛推广、具有明确市场方向和定位的集体经营的运营标准。

2、“二八法则”

在设计和改造上采取“二八法则”,不要平均用力,在重要区域和亮点区域重点投入,出效果;其他区域尽量降低成本,便于后期示范形成样板模式推广。

3、“生意换生活”

城里人来乡村住乡宿,可以感受乡村环境、体验在地生活;乡宿主人住在自己的家里,既可以居家养老、照顾老人小孩,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客人做饭、整理房间,一边生活,一边获得收入,带动村民致富。

四、完善“一宅两院”模式的思考建议

在中国广大农村,有大量闲置农房资源亟待盘活,“一宅两院”模式低投入、快运营、易推广,是更适用于一般条件乡村的改造模式。要以“一宅两院”模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变“死资产”为“活资产”,变碎片化资源为整体性资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还需在资源禀赋、统筹谋划、政策配套、农户参与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期取得实效。在下一步的推广实践中,有以下建议加以注重:

第一,房屋选择。建议选择在山水特色明显、资源禀赋较好的村庄,原本建筑结构基础较好、保持完整的房屋,便于在改造中降低成本和风险,提升风貌和效果。

第二,改造过程。在改造时要按制定好的统一标准执行,包括户外环境、线路、室内软装、生活产品使用等,以标准化打造,保障安全和舒适。

第三,农户培训。在选择参与主体时,优先选择热情、好客、好沟通、做事认真、有学习意愿的农户,对他们进行管家技能、运营等培训,让他们可以持证上岗,在服务标准化的基础上又充满个性化和人性化。

第四,完善基础设施。政府要对村庄的环境、道路、水电、污水、安全、停车等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布局和投入,必要时可适度超前谋划建设。

第五,多种运营方式并存。在未来,可以探索更多合作模式和多种运营方式,例如除了村集体以外,也可引进社会资本,以村企联动的形式,对闲置农房进行统一改造和运营委托管理,让更多资源进入乡村,盘活乡村闲置资产。

第六,进一步激活权能。在“一宅两院”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推进农村宅基地资格权稳定和使用权放活,探索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出租、抵押、入股、继承、转让、互换、赠与、联建联营、委托经营、权益置换的实现机制,赋予宅基地更充分的使用权能。

在未来,通过推广“一宅两院”模式,希望可以真正还利于民,让农民致富,让村民回归,让乡村有生命、有希望、有未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孙君,农村宅基地改革的六种模式:70.

[2]孙君,农村宅基地改革的六种模式:68.

[3]孙君,农村宅基地改革的六种模式:69.

[4]韩俊在安庆调研时强调:抢抓机遇发挥优势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徽新闻联播,2023-5-6.

作者简介:安徽誉阳投资控股集团副董事长、安徽誉阳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 陶义

安徽皖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贻峰

岳西县石关乡马畈村原村支书 吴烈勇

安徽誉阳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沈欣

安徽誉阳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张玉刚(通讯作者)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