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医工融合发展背景下河北医科大学医工融合专业学生入学适应性教育课程建设探究
摘要: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方案,要紧跟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大力推动医学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医学+X”、“X+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但由于医工融合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学生入学后可能面临诸多适应性问题,比如学习方式、专业认知、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并且强调了入学教育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估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方法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适应性教育;医工融合;交叉学科;入学教育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中的医工融合专业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发展。截止2021年,已有69所高校获批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开设,200所高校开设生物医学工程[1]。医工融合专业的发展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医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的人才,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和科技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很多高校针对医工融合类专业入学教育质量不佳、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开始显现。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进入学校后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容易产生各种适应性问题,导致部分新生难以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造成学业水平下降、心理问题障碍等影响,长期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健康成长[2]。
2 医工融合专业学生入学后适应问题分析
2.1知识体系复杂性带来的学习困难
医工融合专业的知识体系涵盖了医学和工程学两大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河北医科大学依托深厚的医学底蕴,在具备医学师资队伍优势和五所直属附属医院的支撑条件下确立以医学为中心、工学为辅的“医工融合”培养模式,扬长避短,构建一流本科教育[3]。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点,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这种多学科的综合性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困难。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学生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这种跨学科学习,这对一些习惯了传统单一学科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不适应。
2.2学习模式转变和专业认同感不足
医工融合专业的学习模式与传统单一学科的学习模式存在较大差异[4]。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之外,还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这种转变可能会让学生在入学阶段感到不适应[5]。一些学生可能对该专业的认知程度不高,缺乏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较低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产生负面影响。
3 医工专业学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内容设计
针对医工专业新生的学习方式、专业认知、心理状况等方面的适应问题,需要设计针对性的教育内容。首先,要开展观念转变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明确专业发展前景。其次,要开展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学习的方式方法。再次,要加强专业认知的深化,通过专业介绍、交流、参观等活动增强专业认同感。最后,要开展心理状况的疏导、培养人际关系,丰富学生组织生活,增强集体归属感。
3.1专业学习适应指导
通过入学教育工作坊等形式,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掌握自主学习方法,适应医工专业复杂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重点指导学生转变被动学习观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针对医工专业的交叉特点,要指导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的方法,应对专业学习的挑战。此外,通过专业体验,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3.2心理健康适应辅导
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如进入陌生环境的焦虑、离家不适应等,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提供心理辅导,并组建心理辅导团队。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理,管理压力情绪,调节健康心态。
3.3人际交往适应训练
建立导师制度,培养老师和新生、高年级生与低年级生的亲和关系。举办团队合作学习项目,增强集体荣誉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拓宽同学们的交往圈子。此外,针对性别、地域、民族等方面的差异,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尊重包容的意识。
4 适应性教育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在内容设计的基础上,需要制定系统的教育方案并组织实施。方案的实施可以由专门组建的入学教育工作队伍承担,采取导师制模式,对每名新生进行定期指导。实施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包括专题讲座、交流分享、主题展览、专业体验、社团活动等。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设计科学的评估体系考核效果。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学生的专业认知、心理状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方案实施效果,并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4.1教育实施方案
在每学年开学初,由学校组建专门的入学教育工作队伍,制定医工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工作目标,设计系列教育活动,并对活动形式、时间地点、负责人等进行规划,还需考虑融入日常教学管理过程,形成常态化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新生的特点采取个性化指导。
4.2效果评估设计
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形式,从学习适应、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问卷设计要科学合理,采用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察新生的适应情况。此外,还可以采取追踪式评估,在入学后的不同阶段继续开展效果评估,观察教育效果的持续性。
4.3评估结果分析
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数据变化趋势。重点分析医工专业新生在学习方法、专业认知、心理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入学前后的差异,判断教育效果好与否,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后续改进措施。
5 结语
通过对医工专业新生入学后存在的适应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系列入学教育活动,在内容设计、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估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可以帮助医工专业新生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克服适应问题,夯实专业基础,从而更好地融入大学学习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谷士贤,何培欣,乔杰.新时代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展望[J].科教发展研究,2022,2(03):19-35.
[2]宋雅倩.辅导员视阈下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1(24):45-48.
[3]王燕敏,许鑫,田苗.地方高校“医工结合”改革的冷思考[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2):99-103.
[4]蔡志奇,陈燕忠.推进药医工融合 培养跨学科应用型医药人才[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01):17-20+80.DOI:10.13555/j.cnki.c.m.e.2020.01.005.
[5]段士伟,周志强,王彪等.对高中过渡到大学学生学习态度转变的调研与思考——以安徽工业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1(02):1-5.DOI:10.19980/j.cn23-1593/g4.2021.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