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吉林省自2018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人才政策,虽然政策一路向好,但由于地域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整体上仍然无法扭转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的态势。作为教育大省,吉林省2023年毕业生达到20余万人,如何吸引毕业生留省就业,成为有待解决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及实地访谈把握了吉林省毕业生留省就业意愿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创新和发展的源动力,是强省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省委书记景俊海在吉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要构建人才引育留用生态圈,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留吉”工程,用好“奋斗有我、‘就’在吉林”、“创业有你、‘就’在吉林”等平台,让更多大学生留在吉林扎根奋斗、成就事业。
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具有活力、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活力群体,各省也已经注意到这些人才迁徙的特点和潜力,从2017年开始,新一线城市发起的“人才大战”开始席卷全国。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弯道超车,很多自然环境或是城市舒适性没有那么有优势的城市,开始从入职补贴、毕业补贴、租房补贴、子女入学问题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招揽人才的政策。而吉林省作为教育大省,2023年毕业生总量达21.7万。但由于地域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吉林省引进人才数量有限,整体上仍然无法扭转高层次人才大量外流、高新技术领域人才严重短缺、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的态势。吉林省必须多措并举、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一、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意愿的现状调研
为了解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留省意愿的真实情况,深度调研影响毕业生留省就业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采取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发放问卷及问卷星共发放1347份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315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的97.62%,达到实证研究和科学培育的高水准要求。涉及吉林省内10所高校,分别为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长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大学旅游学院、金融高等专科。为了更准确地解释城市因素与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过程中的作用差异,本研究建立了有序Loc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家庭的城市等级、户籍类型、城市环境、城市经济、城市政策对理想就业城市的城市等级产生显著影响关系,结合访谈结果分析发现:
(一)城市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城市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不同城市的人才政策在政策内容、落实细节、引人成效等方面存在差异,高等级城市在这些方面对大学生更具吸引力。但城市人才政策宣传力度还不够,部分政策的效应并未显现。访谈中部分大学生表示城市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政策感觉更加针对高层次人才,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来说并不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生源地对大学生的就业城市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访谈中,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会回到家乡工作,有更熟悉的环境和亲人,生活压力、生存成本会更低,也容易有较高的幸福感。可见,生源地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流动的重要因素。
(二)城市经济对大学生的就业城市等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城市经济是城市吸引大学生就恶意的重要因素,即更高的工资水平、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更多元的产业结构等对青年知识人才更具有吸引力。但是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虽然一线城市较多的工作机会、较好的医疗教育环境,对毕业生择业时候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一线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工作压力、心理压力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于一线城市的向往。同时随着新一线城市的兴起,就业机遇的增多,大学生开始越来越多的流入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
(三)城市环境对大学生的就业城市等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以及幸福指数,逐渐成为大学生关注的重要方面。城市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气候温度、文化设施等。一线城市能够提供更有品质的生活,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也更加数字化与智能化,这对大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吸引力。对于希望吸引并且留住人才的城市来说,城市环境逐步被纳入重点考虑范围。
二、关于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从政府为中心转向市场为中心,发挥市场在人才国际配置中的主体性作用政府应逐步从台前转到幕后,从重视物质投入向改善“软件”管理水平转变,着重为人才创业和企业成长提供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
(二)以高等教育为抓手,借助其就业粘滞作用,为城市吸引、积累高质量人力资本。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一方面,通过城市文化吸引、价值认同、氛围融入等形式增强毕业生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根据本地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保障就业岗位供给,增强就业转换的可能性,提升城市人力资本水平。
(三)地方政府在掌握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有的放矢做出决断。像吉林省这样经济不如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省份,应充分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除了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吸纳,也应该做好普通毕业生的引留工作。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做到“以产业引人才,为产业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一凡.“人才争夺战”背景下人才流动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以中国“一流大学”毕业生为例[J].地理研究,2021(3).
[2]李文君,陈骏,秦绍德,等.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教育与职业,2012(34).
[3]刘旭阳,金牛.城市“抢人大战”政策再定位:聚焦青年流动人才的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9,(9).
[4]郭鑫鑫,杨河清.中国省际人才分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18,(3).
项目来源:本文系吉林省科技厅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一般项目(社会民生)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的成本测算及分担机制构建(项目编号2023061143FG)阶段性成果。
韩璐璐,1987年12月,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讲师,思想政治教育